摘 要: 針對目前高等院校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進行問卷調查的基礎上,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在財經類院校中對學生進行分層次教學,并結合快慢班模式的教學改革方案。該方案可以根據學生計算機水平的個體差異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有助于提高高等院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質量和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
關鍵詞: 計算機基礎; 教學改革; 分層次; 分層次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3)04-55-03
Research on reform in “computer basis” education in colleges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ased on hierarchical teaching
Xie Lanyun
(School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alian, Liaoning 116025, China)
Abstract: A reform plan of hierarchical teaching, combining the mode of fast-slow classes, in colleges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is proposed, aiming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olleges and based on survey. According to the reform plan, students will be taught based on their different computer levels, and this will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 that the current students' computer levels vary greatly. This plan will substantially help to improve the computer application ability of students and the quality of basic computer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Key words: computer basis; reform in education; hierarchical; hierarchical teaching
0 引言
進入21世紀以來,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特別是網絡技術的發展徹底改變了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社會各個領域對計算機的應用都在不斷深入,相應地,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計算機應用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高等院校必須適應這種新變化,不斷提高計算機基礎教育水平,為社會提供合格的人才。財經類院校培養的適合經濟建設的經管人才,不僅要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還要具備較強的計算機應用能力。但是當前大學生在計算機知識的掌握方面表現出一些新特點,例如,由于計算機的普及,從整體來看,學生對計算機的使用能力普遍提高,但仍有一部分學生很少接觸計算機;雖然學生對打字、聊天、上網等計算機的應用非常熟練,但對具體應用軟件的使用卻并不熟悉,這些矛盾現象在當今大學生中普遍存在。面對這些新要求和新特點,高等院校如何更好地組織計算機基礎教學,提高計算機基礎教學質量,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1 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對于財經類院校非計算機專業的大學生來說,進入大學后接觸的第一門計算機課程就是計算機基礎,這門課程不僅是學生掌握計算機知識的入門課程,也是學生今后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專業學習的基礎。我校長期以來一直致力于計算機基礎的教學改革工作,從早期的黑板式教學,到后來的多媒體講授+機房實驗教學,再到現在的機房人手一機教學,教學條件在不斷改善,教學方式在不斷變化,教學效果也不斷得到提高,但是面對當前社會的新要求及學生的新特點,教學模式依然存在著諸多問題,正確認識這些問題是進行教學改革的前提。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⑴ 教學內容重復。目前我國中小學已經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程,內容涉及到計算機的基本操作、Windows操作系統、Word、Excel等相關知識,學生在高中階段還學習了計算機網絡及多媒體知識。這些內容與目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講授的內容嚴重重復,而且現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講授的部分內容還存在滯后的現象,跟不上信息技術的發展。
⑵ 學生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雖然我國大多數地區在中小學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程,但是,由于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很大差異,一些偏遠地區的學校沒有條件開設該課程,信息技術教育的普及程度存在較大差異,這導致學生對計算機知識的掌握程度參差不齊。如果繼續按照傳統的“一刀切”的模式組織教學,就會使計算機知識掌握較好的學生感覺難度小、進度慢、學習起來沒興趣,而基礎較差的學生又會感覺難度大、進度快、接受不了,進而對學習這門課程產生畏難情緒,這兩種現象都會導致學生對計算機基礎課程失去學習興趣。
⑶ 課程內容與專業需求聯系不緊密。目前高校開設的計算機基礎課程,大多是從基本的Windows操作學起,逐步了解Word、Excel、PowerPoint、計算機網絡基礎知識、網頁制作、計算機安全等內容,我校也是如此。教師在講授這些基礎知識時所用案例與學生所學專業沒有很好地結合起來,學生理解不深,掌握不牢,導致在以后遇到實際問題時手足無措,教學效果不夠理想。但是如果教師向教材外擴展內容太多,又會導致計劃課時不足,部分學生跟不上講課的進度,學習效果不好,學生期末考試成績不理想,這樣會讓教師陷入出力不討好的兩難境地。
⑷ 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不夠靈活。我校的計算機教學現在采取的是學生在網上選課,授課地點在機房,教師一邊講解,學生一邊上機實踐,人手一機的教學模式,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計算機操作能力。但是這種選課對學生來說其實沒有什么本質的區別,因為無論學生選擇哪個老師的課程,只要是計算機基礎課程,就僅僅是上課教師的不同,學習內容則完全相同,學生無法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內容進行學習,這種教學模式的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
面對這些問題,進一步深入探索計算機基礎教育改革的思路,加大改革的力度,制定適合我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特點的改革方案勢在必行。
2 對學生掌握計算機知識程度的問卷調查
為了更加有針對性地提出我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可行性改革方案,本課題組針對2012級新生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440份,問卷覆蓋了所有學習該課程的學院,抽樣率達到30%,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2012級新生絕大多數都學習或使用過計算機,從未接觸過計算機的學生僅占1.1%;有36.6%的學生在其小學或更早家里就購置了計算機,26.4%的學生在初中時購置了計算機,而在大學入學前購置計算機或家中沒有購置計算機的學生比例均為10.8%,由此可見現在的學生絕大多數都是在計算機的伴隨下成長起來的。調查結果同時表明,學生使用計算機進行最多的活動是上網聊天,其次是聽歌、看電影,而利用計算機上網進行學習的比例僅為3.4%,這就有可能導致學生僅對打字、聊天等簡單的計算機應用比較擅長,而對于如何利用計算機進行工作和學習則不熟悉。對于中小學開設的信息技術課程的調查結果顯示,有11.95%的學生從來沒有學習過這門課程,23.91%的新生曾經系統地學習過這門課程,而64.14%的學生只部分學習過這門課程,而且,即使是學習過這門課的學生也由于長期不應用,許多使用方法已經逐漸淡忘。
從綜合問卷調查結果可以發現,現在的大學新生大多數都或多或少地學習過相關計算機知識,但是他們對計算機的操作技能大多停留在打字、聊天、上網等簡單的應用上,對于今后在學習和工作中需要使用的計算機軟件則并不熟悉,但他們有一定的基礎;有一小部分學生由于個人、學校或家庭等原因對計算機知識的掌握明顯高于大多數同學,他們不僅能夠熟練使用各種辦公軟件,而且具有編程能力;還有一部分邊遠地區的學生由于各方面條件的限制,所在學校根本沒有開設過信息技術這門課程,其家庭也無力購買計算機,這部分學生對計算機知識的掌握幾乎為零。由此可見,大學新生在入學時對計算機知識的掌握程度參差不齊,存在很大差異,傳統的“一刀切”的教學方式無法適應當前學生的新特點,而分層次教學則能兼顧到不同層次學生對計算機知識的需求,因材施教,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
3 分層次教學模式的探討
3.1 層次的劃分
分層次教學首先必須對學生進行層次劃分。根據我校的具體情況,并吸取其他院校進行分層次教學改革的經驗,本課題組根據學生對計算機知識掌握程度將其分為三個層次:
⑴ C層次,為基本教學層次。該層次按課程基本的教學大綱組織教學,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使用計算機的最基本技能。
⑵ B層次,為一般教學層次。該層次的學生占大多數,可按較高起點組織教學,教學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計算機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展知識面,提高運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⑶ A層次,為較高教學層次。該層次的學生可申請直接參加計算機基礎課程的考試,成績合格者可免修該課程,直接根據其專業需要或個人興趣進行數據庫應用、統計分析軟件或者程序開發工具的學習,這樣可以進一步拓寬其知識面,發展其興趣,為今后的專業課學習和其他方面的發展提供幫助。
具體劃分方法是在新生入學后,由教務處組織新生進行計算機基礎知識摸底測試,測試采取自愿的原則,對個人計算機水平感覺較好的學生可以參加該考試,未參加考試的同學自動進入C層次??荚嚦煽冊?0分以上的可劃分為A層次,該層次學生可以免修或免試該課程,并獲得相應該課程的學分;成績及格的學生被劃分為B層次,其他學生為C層次。通過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的學生可以申請免修或免試。
3.2 分層次教學方案的設計
對于A層次的學生,由于其已經掌握了一定程度的計算機知識,具備了一定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學校可以根據具體情況放寬對這些學生的選課限制,讓其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需要和愛好選擇其他有關計算機的課程進行學習,提高其計算機應用能力,為今后的學習和工作做好準備。
大多數學校在進行分層次教學時都采用了模塊化教學方式,但是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多數學生對各個模塊的掌握程度還屬于“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的水平,如果選擇模塊化教學方式很可能會出現無論B層次還是C層次的學生,幾乎會選擇所有模塊的現象,這就使分層次教學失去了它應該發揮的作用,因此我們采用了快、慢班的教學方式。
具體方法是將B層次學生歸入快班進行學習,而將C層次學生歸入慢班進行學習??臁⒙鄬W習的內容幾乎相同,但深度有所不同。對于快班學生,教師可以花較少的時間幫助他們回顧基礎知識,然后強化深層次的知識,由于這些學生有一定的基礎,對知識的學習會相對較快,因此在提供給這些學生的學習內容中要更加注重與專業相結合,為其提供相匹配的教學內容,使其知識體系更加完整,滿足其今后在學習工作中對信息技術應用的需要;慢班學生大多在此之前很少甚至沒有接觸過計算機,教師要根據這些同學的情況循序漸進地從基礎講起,由于教學更有針對性,可以使這些學生跟上教學進度,提高他們的自信心,掌握基本的計算機操作技能,為今后的進一步學習做好準備。
3.3 需要注意的問題
在實施分層次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四個問題。
⑴ 搞好教材建設
教材建設是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的基礎,學校要根據教學改革的要求,組織有經驗的教師編寫內容結構合理的教材。針對目前學生具備一定操作能力,水平參差不齊,學習興趣不高等實際情況,新教材應以應用案例為主線組織,適當精簡;教材內容的順序也應從實際應用出發,盡快讓學生上手,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在具有一定應用能力的基礎上,介紹有關的概念、原理等理論性知識,使學生對計算機的認知水平提高到新的層次。
⑵ 實施案例+任務驅動教學方法
財經院校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經常會用到Office辦公軟件,且要求掌握的內容較多,教師在組織教學時可以結合各專業的特點編寫出典型的、有專業特色的案例,并將其充實到教學內容當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要完成的任務,并對任務進行分析和指導,展示樣例,讓學生明確要學習和實現哪些操作,然后由學生自行完成任務,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針對學生在實現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這種任務驅動的教學方式可以起到啟發學生思考和探索的作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計算機應用能力。
⑶ 考試內容“就低不就高”
由于快、慢班學習的層次不同,所學內容的深度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為了避免發生快班學生為得到好成績而自動降到慢班學習的現象,本課題組認為可以采取統一考試方式,考試內容“就低不就高”,即以慢班所學內容為標準。根據慢班學習內容進行的考試已經體現了國家教育部對大學生掌握計算機知識的具體要求,快班學生多學習的內容是對其知識的進一步充實,作為其本身所擁有的技能必將在其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發揮作用,這與我們的教育宗旨是相符的。
⑷ 做好C層次學生的思想工作
在進行分層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學校都要做好分層次教學的宣傳工作,教師也要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將分層次教學的意義灌輸給同學們,特別是慢班的任課教師不僅要教好相關知識,還要注意避免使慢班同學產生自卑心理,要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同時更要鼓勵他們迎頭趕上,后來居上,使他們擁有使用計算機的基本技能,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如魚得水,成為一個新時代合格的大學生。
4 結束語
面對社會對大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的更高要求和當前大學生計算機掌握程度參差不齊的新特點,本研究專門針對我校2012級大學新生進行了有關計算機掌握程度的問卷調查,通過對問卷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本課題組對當前我校大學新生的計算機水平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實施分層次教學,并采用了快、慢班教學的教學改革方案。該方案可以有效解決當前學生計算機使用能力差異較大的問題,有助于提高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水平和學生的計算機應用技能。目前該方法尚處于實驗階段,相信經過我校計算機基礎教師的不斷探索和實踐,該方法將得到不斷地發展和完善,實現預期目標。雖然該方案是針對財經類院校的情況而提出的,但也可以為其他高等院校的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鑒。
參考文獻:
[1] 韓勇.創新、融合、體驗─財經類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教學改革探究[J].電腦與信息技術,2011.6:67-69
[2] 拓守恒.“大學計算機基礎”的分專業分層次教學研究[J].計算機時代,2010.10:72-75
[3] 姜漓,李興芬,黃振科.分專業分層次的“計算機基礎”實驗教學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09.6:592-594
[4] 祁瑞華.計算機基礎課分層次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08.6:45-46
[5] 許澤明,張耀文,任馨等.大學計算機基礎分層次教學研究[J].教育與教學研究,2008.2:59-62
[6] 高珊.淺論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分層次教學與評價體系[J].廣西教育,2009.1: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