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國城市國際協會授予臺州臨海“中國宜居城市”稱號。
作為我國第一個榮登“中國宜居城市榜”的縣級城市,臨海的宜居指數為83.8。對于宜居,不少人的認識停留在街道整治、庭院綠化的表面文章上。具體而言,臨海是浙東古城,山水、物產、人文一并豐盛,評上“宜居”是想當然。
其實不然。社會文明度、經濟富裕度、環境優美度、資源承載度、生活便宜度和公共安全度這六個宜居指數,才是詮釋臨海這座宜居之城的長長的注腳。
正如荀子所提的“居必擇鄉”,居住環境的文明程度對于生活何其重要。怎樣的社會才是文明的,才適合居住?這似乎是個很寬泛的概念問題。我想,文明應是在生活中一點一滴體現的。在臨海南門社區,我看到這樣的鏡頭:有一位陳阿姨,她在遛狗時,總會帶上幾張紙為小狗“善后”,看到別家小狗的糞便也會包進報紙扔進垃圾箱。她說:“想一下萬一別人踩到多不好,自己也有可能踩到,多走幾步就有垃圾箱,我這么做只是舉手之勞。”孟母三遷想要尋找的恐怕就是這樣一個生活氛圍吧。
走在臨海的街頭,看著拔地而起的高樓,20年沒有來過臨海的李奶奶感嘆:“臨海真的越來越好了。”古城街道居民謝素清一家,五口人一直蝸居在兩間共26平方米的屋子里,今年他們擁有了自己的寬敞住所。對于他們而言,能夠住上這樣的大房子就是宜居。同樣,在中國首家股份制企業雙港金屬薄膜廠工作的林小姐說,在臨海經濟不斷的發展中,她的生活也越來越好。
臨海市民趙家喜剛從法國旅游歸來。在他心中的宜居城市是,街道綠陰蔽日,房前房后有塊林地,墻縫隙長出青草,屋頂爬滿藤蔓植物、開著小花。臨海相繼建成一批高質量的園林景觀大道、綠化廣場和文化公園等項目,使得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0.91%,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10.86平方米。
關于環境優美度,在《宜居城市科學評價標準》里這樣寫道:生態環境惡化是當前我國城市發展中的突出問題。環境優美是城市是否宜居的決定性因素之一,主要包括生態環境、氣候環境、人文環境、城市景觀等四個方面。以城市景觀為例,又分城市中心區景觀、社區景觀、市容市貌3個指標。“比如市容市貌的評審,我們組織專家學者,采取現場抽樣考察城市背街小巷的容貌,從城市空間布局、園林藝術、環衛保潔、路面完好情況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定,分為三個層次:較好,得滿分;一般,得一半分;較差,得0分。”中國城市國際協會會長羅亞蒙說,環境優美度總分30分,臨海市得了27.6分。
河清湖秀、人水相依是臨海給人最直觀的印象。漫步靈湖,亭臺樓閣點綴,成群的小鳥在湖面飛翔,融合“山、水、湖、城”的城市空間布局獨具特色:“城在水邊,湖在城中”。對于“宜居城市”,水是必不可少的,“資源承載量決定了一個城市的自然承載能力,是城市形成、發展的必要條件,其中水土資源是宜居城市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宜居城市科學評價指標體系研究”項目主持人、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秘書長顧文選這樣介紹。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滿分,是臨海為宜居城市評選交出的好成績。
當然,宜居臨海更在她的生活便宜。“我出生就在臨海,雖然老家在安徽,但是這里更像我的故鄉。”方慧跟著父親工作調動在臨海生活了二十多年,“臨海給我的感覺是不大不小剛剛好,想去看電影或者逛百貨商場,坐幾站公交車就到了,路上也沒那么擠。”臨海的公共自行車和步行道,對不少像方慧這樣喜歡戶外運動的年輕人有著很大的吸引力。
在臨海隨時隨處能領略它的歷史脈絡,能感受它的文化氣息。臨海的大是可以讓人興趣盎然地游覽好幾天,比如著名的江南長城和羊巖,或者桃渚;臨海的小足以令人敦親睦鄰,徒步便可走訪,大家一起逛逛紫陽街,也可以抵達許多精品店、特色店、土特產店、餐館和歌廳、健身中心,消費總是讓人滿意。
安居方能樂業,公共安全度是宜居城市的重要條件。作為沿海城市,幾乎每年七八月份都能遇上臺風,2012年臺風季節給徐露月最深的印象是沒有停電,“每年一刮臺風就停電,很不方便,還容易出意外”。臨海供電局在臺風逐漸增強的過程中,啟動應急預案,做到合理調度,保障電力供應。她說:“其他像自來水、煤氣、電信等也沒有中斷。”
宜居城市每三年進行復審,三年以后的復審結果會如何?“宜居臨海建設,只有起點,沒有終點”,臺州市委常委、臨海市委書記柯昕野的這句話似乎已經給出了答案。□
(本文照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