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近幾年,在倡建文明城市的時代背景下,珠三角開展嶺南傳統建筑項目建設方興未艾。此類項目雖提升了城市人文景觀,但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熱議。仿古建筑不能泛濫,應適合項目背景。文章列舉新近建設的幾個嶺南傳統建筑群及傳統園林項目,進行分類并闡述其建設的可行性。
關鍵詞:嶺南傳統建筑;人文景觀;仿古建筑;珠三角;廣東園林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41(2013)02-0000-00
收稿日期:2012-12-11
修回日期:2013-01-07
引言
大佛寺擴建引發的西湖路騎樓保衛戰成為廣州文化建設上的重大事件[1],這也引發了人們對如何建設城市人文景觀的思考。
政府在城市人文景觀建設上對傳統建筑的保存做了很多工作,也愿意花大量的人力物力來實現,比如十年前,為配合城市交通建設,廣州錦綸會館整體平移百米,這在文物保護中比較罕見[2]。
在保留舊建筑的同時,政府還積極建設以嶺南傳統建筑為主要風格的民俗文化村、主題公園等。為大家所熟知的有亞運城嶺南水鄉民俗主題建筑(圖1)、嶺南印象園(圖2)等。據筆者了解,正在規劃和建設的還有不少,如清遠江心島景觀改造工程、佛山嶺南水鄉商業旅游文化街區等[3]。此類工程有利于豐富珠三角地區人文景觀,能為大家理解并得到多數贊同。但是否需要新建那么多的仿古建筑來體現人文文化,而人文景觀是否只能靠此類建筑來表現呢?這一問題還值得探討。
1城市景觀建設的原則
《雅典憲章》指出城市規劃的目的是保證居住、工作、游憩與交通四大功能活動的正常進行。珠三角的城市規劃和建設不僅要滿足城市經濟功能的發揮,還要創造和諧統一的城市景觀和優美的城市環境,并體現珠三角特色[4]。
在城市景觀建設中我們要遵循以下兩個原則[5]:
歷史延續的原則——城市景觀規劃設計要能夠體現城市發展的歷史背景和變化過程, 注意保存城市文化的珍品,即重要的歷史建筑和文物古跡。
個性表現的原則——注意發掘城市個性,即地方特色,特別要使城市景觀設計能反映一定的文化內涵,不僅要與不同地帶的城市有所區別, 而且能夠突出與周圍城市的差異。
城市建設的管理者們對此也深刻認同,并把人文景觀的建設作為文明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
2項目分類及建設的可行性
中國傳統建筑的構成形式和藝術形象一直為國人所推崇。建國以來,仿古建筑在很多地方出現,包括園林、寺廟、仿古街等。由于人們對傳統建筑形式的偏愛,仿古建筑帶來的經濟效益是有目共睹。仿古建筑也經常出現在歷史文化區,這類建筑因會混淆世人對歷史真假的辨別而受到一些批判。
本文將這些項目按以下四類分別討論:
第一類,文物保護單位擴建工程,如廣州大佛寺擴建、余蔭山房擴建工程。
第二類,以展示嶺南文化為目的的新建項目,如亞運城嶺南水鄉民俗主題建筑、嶺南印象園等。
第三類,以休閑娛樂為目的的嶺南園林主題公園,如順德順峰山公園[6](圖3)、規劃建設中的清遠江心島景觀改造工程等。
第四類,民俗主題商業區,如規劃建設中的佛山嶺南水鄉商業旅游文化街區等。
第一類項目遵循了文物古跡的保護原則,與體量大、個性鮮明的現代建筑相比,嶺南傳統建筑的修建可以協調歷史風貌,擴大人文景觀的區域影響,提升和凸顯城市人文氣息。在未找到一個更合適的建筑形象和保護原歷史建筑的前提下,此類項目的建設值得推廣。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拆真古董,建假古董,廣州大佛寺的建設就有此嫌疑。
第二類項目應在特定的環境中建設,它的主要目的是展示。在考慮好這兩個必要條件的前提下才鼓勵建設。在亞運城建設嶺南水鄉,滿足了這兩條件,是個成功的例子。眾所周知嶺南傳統園林是廣東的一張名片,在世界人民云集廣州的時候,亞運城的嶺南水鄉民俗主題建筑成了亞運會期間一個亮麗的人文景觀。
第三類項目政府應統籌規劃,不能泛濫。嶺南園林雖然經典,但常受設計師的能力限制和建設方的主觀意識影響,很多新建的主題公園,求形似者不足,敗神韻者無窮,不僅沒有提升當地人文景觀質量,反而破壞了嶺南園林在人們心中的美好形象。此類公園無非是以休閑娛樂為目的,形式如何其實并非關鍵。城市建設者可以大膽地嘗試現代形式或者現代形式與嶺南園林相結合的形式,這樣既節約建設成本,又體現了嶺南人的創新精神,同樣可以作為城市的人文景觀。
廣州天河北百佳超市旁邊獵德河涌景觀改造(圖4)采用的是江南園林建筑而非當地的嶺南園林建筑。首先要肯定園林建筑美化了河涌景觀,給人一個愉悅的休憩場所,但在建筑風格的選擇上應考慮當地特色,而不應由建設方的主觀意識而定。
第四類項目跟第三類項目類似,政府應統籌規劃,不能泛濫。打造民俗商業區需要商業歷史的積淀,對在商業老街的基礎上擴建的做法我們應該持贊同態度;如果新建,光靠傳統建筑形象并不能吸聚商業人氣,應慎重。此類項目的建設可以有所創新,正在建設中的佛山嶺南新天地是個很好的例子(圖5),既保留原歷史建筑,又融入新的建筑元素,給商業老街注入新的活力。
3結論
總之,利用嶺南傳統建筑形式建設城市人文景觀是個有效的方法,國內外很多城市都有此類案例,但是在建設前要考慮其可行性,不是所有項目都必須以這種方式出現,傳統形式可以借鑒,也需創新,在這方面江浙地區有很多好例子。在杭州河坊老街的盡端和鼓樓交接處,有一棟雕塑性的建筑(圖6),吸收了傳統的一些形象元素和空間意境,采用現代建筑的形式,凸顯濃厚的人文景觀和城市建設的創新精神,能把這么一棟建筑放在歷史街區中,對我們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素養是一種考驗。
參考文獻:
[1]何姍,陳文,邢曉雯.廣州西湖路騎樓將要拆掉為寺廟擴建讓路[OL].http://gz.ifeng.com/wenhua/detail_2011_12/07/119467_0.shtml.
[2]謝光. 錦綸會館平移工程的設計[J]. 廣東土木與建筑,2002(4):28-30.
[3]楊瑞山.嶺南水鄉商業旅游文化街區即將開工[OL].http://www.fswmw.gov.cn/fscw/201105/t20110529_88158.htm.
[4]謝長青.城市景觀及其規劃探討[J] .城市問題,1989(5) :15-18.
[5]陳俊鴻.城市景觀規劃設計的理論和實踐——以汕頭市區為例[J] .熱帶地理,1993(3) :281-287.
[6]姜磊. 順峰山公園仿古建筑設計[J]. 熱帶建筑,2006(3) :7-11.
審稿編輯:陸琦 鄭力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