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染,古稱“絞纈”,是用繩線捆絞布料進而染色的獨特手工技藝。天然不傷皮膚的染料,加上獨特的扎結捆綁技法,令扎染技藝熠熠生輝。
每年一屆的“藝博杯”工藝美術精品大賽在南京市如期舉辦。2012年12月下旬,已進入了評審階段。
“《桃源人家》、《花蔭深處》都是我的作品,有一個作品得金獎就行,另一個獎就讓給別人吧。”在作品評審會中,一位憨態可掬、面相儒雅的長者笑著說。他便是南通市海安錦華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焦寶林扎染藝術工作室”創辦人焦寶林。這屆“藝博杯”,他帶來了兩幅扎染壁畫作品,都被評為金獎。焦寶林卻拒絕了,對他來說,一個獎足夠了。融入生活的藝術
“金獎是對我的認可,我很高興,但我更注重的是扎染藝術本身。”隨著焦大師邊聊邊走,不知不覺間,已步入他的工作室。
本以為室內會掛滿鮮艷的扎染布匹,不料“事與愿違”,映入眼簾的卻是一幅幅精美的畫作,仿佛身臨畫廊。“這就是《桃源人家》。”順著焦大師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見一深藍為底的布面上,繪著村舍、垂柳、青山,鳥兒旋于天際,人們三兩聚集,悠然自得,好一個世外桃源!整幅作品素雅凝練,線條流暢,不禁使人好奇,它是如何制成的?
“做一幅畫,先要在布帛上設計圖案,再通過扎結、染色等工序將其制作出來,其技藝的掌控比繪畫難很多,這是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看出我的疑惑,焦大師笑著解釋,扎結是重要環節,扎住面料的大、小、寬、窄、粗、細和手勢的松緊掌控,直接關系染色后呈現的效果。而在染色時,潑染、吊染、澆染等新技法的融入也十分必要。焦大師一邊說,一邊拈起身旁的布料,做起了演示。普通的布料到了他的手中,能變化成各種形態:每一個扎結的手勢,都包含了他多年的,洫……
工作室中,最搶眼的要屬《水滸108人物圖》,該作品長10米,高2.5米,上面集結了108位水滸好漢。在制作人物時,焦寶林以“系入”技藝為主,先用線繩將人物外形輪廓縫制出來,然后進行染色。取線后,人物輪廓清晰可見。此外,作品中還融入了手繪等技藝,將多種藝術形式與扎染結合,可胃一大創舉。
近年來,隨著人們物質水平的提高,精神生活也豐富起來,焦寶林將所有精力集中到扎染掛畫和扎染屏風的創作上。他知道,人們骨子里崇尚傳統文化,但傳統卻與現代生活脫節。用扎染工藝做出的畫、屏風,更貼近人們的生活,只要有了當代藝術感,“傳統”就會被人們接受。
對焦寶林來說,扎染技藝并非家族傳承,也不是從別處學來。談及第一次接觸“扎染”,他顯得很興奮,“太美了,見到它(扎染布料)的瞬間,就被深深吸引!”隨著焦寶林的回憶,畫面依稀回到上世紀70年代……
路漫修遠30載
改革開放初期,江蘇海安縣政府打算開發一個“扎綢”的扎染項目,準備籌建海安扎染廠。因需要美術人才,科班出身的焦寶林成為最佳人選,他興致勃勃來到廠中,不料經理李慧芬卻給了他個“下馬威”:“我們把它一起弄出來叫‘扎綢’,弄不起來就‘殺頭’!”望著經理手中的扎染樣品,焦寶林沒有害怕,反而一口應承下來。
樣品叫“關東絞”,由紅、黃、白三色組成,產自日本。該布料多用于日本傳統服飾——和服,高檔珍貴。從沒接觸過扎染的焦寶林與幾名女工組成了攻關小組,決定在最短的時間內拿下“關東絞”。近代,扎染技藝散落偏遠地區,難以尋覓。為了振興扎染工藝,在無資料、無技術、無外援的“三無”狀態下,焦寶林不記得失敗了多少次。就在攻關小組失落惆悵之時,救命稻草出現了。
“用針頂。”在鄉下四處打聽扎染技藝的焦寶林,從一位老人那里得到信息。此外,老人還拿出一件海安100多年前的扎染遺存一腰裙。于是,讓焦寶林一行人摸索出用頂針頂住多層洋仿面料進行捆扎的方法,繼而成功地研制出“關東絞”。
喜悅并沒有沖昏焦寶林的頭腦,反而讓他更加清醒地認識到,扎染的推廣與傳承并非一朝一夕。他暗下決心,要將畢生精力投入扎染藝術。自從“關東絞”研制成功,焦寶林更加努力。制版、剪裁面料、印刷、出樣、扎結等工序,焦寶林都會參與:就連圖案設計,他都親力親為,毫不懈怠。隨后的幾年,日本陸續向海安扎染廠下和服訂單,扎染藝術終獲新生。
伴隨海安扎染廠歷經14年風雨之后,焦寶林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告別原廠,成立央企的下屬企業——中國工藝品南京進出口公司海安錦華服飾廠。“扎染廠的舊體制以及內部管理機制束縛了扎染的發展前景,因此我才決定離開廠子自己拓展扎染之道。”焦寶林說,扎染是傳統藝術,不融入現代生活就不會被人們接受。只有在設計、工藝等方面下工夫,才能突破扎染工藝品銷路狹隘的瓶頸。
“你為什么打我!”就在焦寶林離開老廠后,他遭到老廠職工的報復。當時,人們思想狹隘,認為“跳槽”就是背信棄義。加之海安錦華服飾有限公司與日本企業合作,更加激怒了老廠員工。面對種種壓力,焦寶林咬緊牙關,忍辱負重。“當時日本掌握扎染技術,我不得已而為之。如今我們生產的日本和服,大量銷往日本。”焦寶林說,思想不開化,扎染工藝如何發展?
創新一騎當先
等手上的實體企業日漸穩定后,焦寶林當機立斷,制定了兩條策略,一是在人才上“請進來,派出去”,二是在技藝上奮力創新。
“西岡浩二先生,能不能入駐我公司呢?”在焦寶林的熱隋力邀下,日本扎染高端人才西岡浩二被聘為其助理。同時,海安服飾廠派出多名技術人員到日本、韓國等地研修、學習扎染技藝及企業管理理念。一人之力,回天乏術,有了外人幫忙,服飾廠如虎添翼。然而,就在公司欲飛沖天之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經濟危機,哎。”焦寶林緊鎖雙眉,無奈地嘆了口氣。上個世紀末,日本經濟產生泡沫,扎染和服市場一落千丈。為尋求和拓展新的市場,焦寶林遠赴歐美等地考察。
“西方人都喜歡立體直觀的事物,用扎染技藝能創造出帶立體感的布料嗎?”回國后,焦寶林投入大量精力和資金,將傳統棉布面料換成化纖面料,采用獨特扎結技藝,成功研發出“刺猬衫”、“菠蘿衫”等具有立體感官的服飾。
創新拯救了扎染工藝,新穎時尚的服飾被售往歐美等地,海安服飾廠如愿地走出了困境。臨危不亂、善于創新是焦寶林獨有的特質,每當“大難”降臨,他總能獨擋一面。“我認準的事就一定會認真去做,放棄不是我的風格。”
談到今后,焦寶林信心十足,“我會繼續從事扎染藝術,致力中興扎染之道……”他無法抑制激動的情緒,滔滔不絕地講述著,這時很難看出,他是一位70歲的老人家。
以前曾和朋友探討一個問題:“當代傳統工藝沒落,有些甚至可以被機械取代,那我們為什么還要去堅守、繼承傳統呢?”對方笑答:“傳統里包含了祖祖輩輩的記憶,可以傳承,請問機械復制的工藝品,里面會有記憶嗎?”當今和焦大師一談,完全領悟,扎染的2000多年歷史之中,已經包含了他為之奮斗的30年記憶,至于今后,想必會有更多的人將這段記憶傳承下去,再次留下全新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