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城鎮化、工業化進程加快,農業面源污染已成為百色市農村生態惡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制約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本文就百色市目前農業面源污染的現狀、原因進行分析,提出防治對策措施。
關鍵詞:農業;面源;污染;現狀;防治
中圖分類號:F3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4374(2013)01-0081-03
農業面源污染又稱農業非點源污染,是指在農業生產活動中,氮素和磷素等營養物質、農藥、重金屬以及其他有機和無機污染物質、土壤顆粒等沉積物,從非特定的地點,以不同的形式對大氣、土壤和水體等環境形成污染,尤其是通過農田的地表徑流和地下滲漏造成水域環境的污染[1-2]。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農村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推進,農業面源污染程度有逐漸加重的趨勢,尤其是對土壤環境和地表水的污染不容忽視。因此,控制農業面源污染,保護農業生產環境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1百色市農業面源污染的現狀分析
1.1農藥污染
近年來,隨著氣候變暖,蟲情發展迅速,蟲體的抗藥性也增強,導致農藥的使用量加大。目前百色市農作物畝施農藥1kg左右,使用的農藥以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為主,農藥附著率只有20%—30%,70%—80%則流失在土壤、水體和空氣中。農藥殘留會通過地表徑流注入溝渠河流,造成水體的污染,并間接影響以人為主體的整個食物鏈,最終對人體健康帶來安全隱患。
1.2化肥污染
隨著農業生產方式的重大變化,農家肥等有機肥料被化肥的廣泛使用所取代。近20年來,我國化肥的畝使用量超過世界平均畝使用量的一倍多。當前百色市大宗農作物畝施純氮量達12—16kg,純磷3—4kg,而肥料利用率只有35%左右,其余大部分流失到水體中,造成水體污染,水資源富營養化相當嚴重。2011年全市化肥使用量(折純)93968.07t,過量施用化肥導致土壤肥力下降,為了維持農田生產力,農民會更加增施化肥,這種惡性循環造成了嚴重的面源污染[2]。
1.3水產養殖污染
湖泊、水庫和池塘的過量水產養殖,大量剩余餌料、藥物及水產排泄物等使水體富營養化,污染水體。
1.4 農膜污染
2011年百色市地膜使用量約為592t,殘膜率達68%。由于現階段使用的地膜大多屬于難分解的普通地膜,地膜在土壤中的殘留期長,地膜碎片在土壤中影響植物根系的生長和土壤水分的流動,當土壤中含廢農膜過多時,會降低土壤的滲透功能,減少土壤含水量,造成土壤板結。殘膜會造成農作物減產,并且農膜中所含的微量環境荷爾蒙物質還會對農產品帶來污染,危害人體健康。
1.5焚燒秸稈污染
1.6農村生活性污染、畜禽養殖造成的污染以及不可降解或難于降解的農業廢棄物長年積累,造成污染的不可逆轉性和難治理性
根據百色市污染普查調查數據,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不到10%,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以及農村廢棄物的收集才剛剛起步,農民的認識和公眾環境意識沒有覺醒。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產生的眼前利益和經濟效益的滯后性使有關技術性措施難以落實,給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帶來了難度。
2百色市農業面源污染的原因分析
2.1農業環境保護意識淡薄
農業環保社會氛圍還沒有完全形成,特別是一些地區領導和有關部門對農業面源污染與資源破壞問題的嚴重性缺乏清醒的認識,沒有把這項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目前。各級政府和廣大干群只注重城市環境保護,忽視農業環境與資源保護的現象還十分突出,片面追求農村經濟發展的短期效益,以犧牲農業環境、破壞農業資源為代價換取一時的、局部的經濟增長。同時,廣大農民群眾農業環境保護意識還比較淡薄,不合理使用農業投入品的現象還比較普遍,亂堆、亂倒、亂扔等不良習慣隨處可見,加劇了農業面源污染和資源破壞。
2.2管理職能有待理順
目前還沒有出臺有關農業環境保護的全國性專門法律法規,農業部門管理農業環境保護工作的職能也沒有完全明確,導致農業面源污染的管理體制不順,加上農業環境污染工作涉及到多個部門,部門之間職責交叉,經常出現推諉扯皮現象,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有效開展。
2.3機構不健全
農業環境保護是一項任務重、矛盾多、難度大的工作,而各縣(區)農業部門在這方面沒機構、沒人員、沒經費,由于沒有固定的農業環保工作人員,全市農業環保工作嚴重滯后。
2.4農業環境保護經費不足
農業環境保護工作是一項公益事業,必須有財政投入作為保障。目前百色市各級財政用于農業環境保護管理、技術開發與推廣等方面的資金嚴重不足,沒有將農業環境保護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很多工作任務難以落實,農業環境保護工作開展受到很大制約。
3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的措施
3.1合理科學地使用農藥,減少農藥對水體的污染
在農作物病蟲防治方面,除在生產過程中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標準和規定外,還要通過對各種病蟲害發生規律的調查研究,及時預報,抓住防治關鍵時期適時用藥,減少用藥次數。推廣先進噴霧技術,推廣采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等綜合防治措施,改進農藥劑型,開發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易分解的農藥,提高防治效果,全面禁用高毒有機磷農藥,減少農藥殘留。
3.2合理使用化肥,提高化肥的利用率
不要長期過量使用同一種化肥,掌握好施肥時間、次數和用量,采用分層施肥、深施肥等方法減少化肥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化肥與有機肥配合使用,增強土壤保肥能力和化肥利用率,減少水分和養分流失,使土質疏松,防止土壤板結。進行測土配方施肥,增加磷肥、鉀肥和微肥的用量,通過土壤中磷、鉀以及各種微量元素的作用,降低農作物中硝酸鹽的含量,提高農作物產品的品質。
3.3有效控制城鎮污水排放和規模化養殖場牲畜糞尿排放
開展城鎮地區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的基礎建設。加快農村生活垃圾的資源化進程,提出資源循環利用的方案。
3.4實施農業廢棄物資源化,構建良性循環農業生態系統
大力實施秸稈綜合利用和畜禽糞便資源化。用農作物秸稈和豬、雞、牛糞生產沼氣,用于照明和做飯,沼渣、沼液肥田增產,在清潔空氣的同時還減少了農民支出,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秸稈焚燒、浪費現象。形成農業生態環保、良性循環發展格局。特別是桂西五縣,秸稈處理方式仍主要以丟棄和田間焚燒為主,這樣不但造成了資源的浪費,還加大了對環境的污染。必須加大力度引導農民用更加理性的方式處理秸稈,促進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
3.5提高農膜的回收率
積極向農民宣傳殘留地膜對農業生產和環境的影響,使農民都能夠認識到危害,自覺地回收地膜。要給予農民相應的優惠政策,使他們對回收廢舊地膜更有積極性。要有相對完善的地膜回收體系,讓農民回收的廢舊地膜有人收購,而且通過廢舊地膜的回收再利用達到節省資源的目的。開發應用優質農膜。農膜的強度和耐老化性主要與樹脂性能、農膜厚度以及是否加入抗氧化劑等老化助劑有關。推廣可降解農膜。農膜降解產物不會對土壤和農作物生長發育產生二次污染,不會影響農產品品質;降解膜的誘導期要適宜,誘導期結束后降解膜的降解徹底性要好,埋土部分的光解膜接受陽光照射后能繼續降解;價格合理,才有利于農膜的推廣。
3.6大力發展生態農業
努力控制農業非點源污染,要求政府將投資重點放在生態工程的研究和利用上。生態工程主要包括:水土流失控制工程、營養元素植物帶控制生態工程、農田徑流污染控制生態工程等。從根源上制止農業污染,使農業生產體現出經濟和環境雙重效益,并達到整體效益的最大化。改以往的粗放型的農業生產方式為依靠科技提高農業生產率的精密型的生態農業生產。
3.7制定法規,加大宣傳
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加強管理,加大輿論宣傳力度,提高人們特別是廣大農民對面源污染的認識,引導農民科學種田、科學施肥、科學噴灑農藥等,盡量減少由于農事活動的不科學而造成的資源浪費和環境中殘余污染物的增加。建立健全面源污染的檢測、研究機制,為更有效地防治農業面源污染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 孫皓,劉淑梅,方鴻國.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對策研究[J].環境導報,2000,(6):32-34.
[2] 崔海英.農業面源污染的成因與治理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08,(11):357-359.
[3] 段玉杰,肖尚斌,黎國有.我國農業面源污染現狀及改善對策[J].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2010,(3):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