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子快5歲了,非吵著要出去玩,可我那天在生病,很難受,可他好像根本不理解我的苦,怎么解釋都沒用。我不明白,他為什么對我就沒有一點兒同情心?我又該怎么辦?” 一位媽媽曾經這樣苦惱地說。
“魯勒”視點
誰更需要同理心?
這位媽媽所說的“同情心”,在情商指標中又稱為“同理心”,也就是準確理解別人的感受和想法的能力。幼兒同理心的開發是逐步進行的。
這位媽媽的寶寶只有4歲多,要發展孩子情感共鳴的能力,既受他認知水平的限制,又需要他具有更豐富的生活體驗和社交練習。因此,在這個實例中,其實更需要提高“同理心”的,反而是這位媽媽,因為她理解不到自己寶寶的所想、所感和所需。
在我們的幼兒情商開發咨詢中,這位媽媽的“不解”頗為典型。很多父母的養育焦慮,都來自對孩子的行為沒法理解,其中不乏自認為善解人意的父母。為什么呢?究其根源,還是父母這個角色對同理心的要求太高了。幼兒主要是用感覺和情緒去體驗世界的,并且通常是直接做出反應。由于認知和語言能力有限,他們常常連自己都理解不了內心的感覺和行為反應,更何況表達出來讓父母理解,這就需要父母們特別地修煉同理心。
父母同理心挑戰之一:給行為貼標簽
實例
“我的孩子性格孤僻,總喜歡自己玩,不愛和其他小伙伴一起,有時還躲著人家,我該怎樣讓他更合群?”
“我的孩子是獨生子,非常以自我為中心,總搶著說話,不愛分享玩具,有些自私,尤其是不認真聽大人講話。”
分析:客觀自省
“不積極與伙伴交往=孤僻、關注自我=自私”,這些給孩子的表面行為直接貼標簽的父母,往往忽視了孩子的心智發展階段,用成人的標準評價孩子;同時,這樣的武斷定性尤其容易一葉障目,誤導家長形成偏見,導致在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時候,語言和方式上都比較主觀和過度,甚至完全忽視了孩子的好,習慣于把問題歸咎在孩子身上,忘了反思自己有沒有給孩子創造客觀而寬容的教育環境。
魯勒·親子建議
1. 回想一下自己和親人朋友聊天時是怎樣評價孩子的,給孩子貼過哪些標簽?結合孩子的年齡和心智發育狀況重新看一看,是不是要求過高,有沒有一概而論?例如,幼兒是先建立自我意識和自主意志,隨著社會活動增多才逐步完善社會性的,在自我意識的飛躍階段,他們的物權意識、自我表達、自我關注傾向是健康且正常的。
2. 如果確實覺得孩子在某方面欠缺,也請不要急于定性,而是自我反思:我有沒有支持孩子訓練相應的情商能力?例如,孩子不是孤僻,而是不知如何處理與玩伴的沖突;或是平日被過度關注和溺愛,使孩子沒機會練習關注別人。父母只有拋開標簽式思維模式,才有可能重新理解孩子的處境,意識到他們的行為存在的道理,在教育上加以彌補。
父母同理心挑戰之二套用成人的情感模式
實例
“我的孩子什么都舍不得,還愛哭,一朵花枯了也不許扔掉,哭個沒完,這么多愁善感,以后可怎么辦啊!”
“我的孩子特別膽小,晚上不敢一個人在臥室呆著,哪怕是一小會兒,就是要跟著大人形影不離,問他怎么了也說不清。”
分析:換位感受
幼兒不是成人,他們是用脆弱的身體去感受世界的龐大,幾乎從零開始一點點理解世界的復雜。在大人眼里微不足道的小事,可能會給他們造成不小的沖擊,而他們又無法準確描述。從這一角度看,孩子貌似不合理的行為正是他們強烈情感體驗的表達。如果家長用參天大樹的心態去理解小小嫩芽,怎么可能做到和寶寶心連心?
魯勒·親子建議
1.把自己放到寶寶的位置,尋找情緒背后的“結”,即,發現刺激事件對于孩子有什么重大意義?黛玉葬花雖然是多愁善感,但在一個幼兒看來,第一次意識到,扔掉一張廢紙、一朵枯萎的花,就“再也見不到了”。這樣的世界,這樣的生命,會不會讓他們感到害怕?同樣,獨自一人不會威脅到成人的安全感,但在幼兒心里卻可能預示著危險:“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啊,爸爸媽媽為什么都走了?”… …
2.以小寶寶的視角回顧一下他的成長經歷,父母可能會發現,寶寶曾因為不睡覺被老人嚇唬過,曾經問過自己為什么天會黑,而自己卻沒認真解釋。此外,寶寶還聽過一個有關黑夜怪獸的童話故事,甚至電視里播放的危險事件都可能是刺激源… …蹲下身體,重新發現孩子成長中被大人忽視的蛛絲馬跡,父母們才能更加理解孩子的情緒緣由。
父母同理心挑戰之三治標不治本
實例
“我的孩子有時候表現得自大驕傲,有時候又特別怕困難,稍微有點難度的事兒都不敢做,怎么鼓勵他迎難而上都不肯,我該怎樣鍛煉他的勇氣呢?”
“我的孩子想要什么東西都必須拿到手,不給就又哭又鬧,用什么方法都不能轉移她的注意力。”
分析:透過行為看需要
每種情緒都是“有需要”的表達。很多幼兒的“不合理”情緒——行為模式,都源于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或至少沒有得到認可。
魯勒·親子建議
1.分析孩子的問題行為,首先就要關注孩子精神上的需要。孩子時而自大,時而畏難,有可能正是缺乏自信所致。自信心尚在建立中的兒童,忍不住通過炫耀自己的小成就而感覺自己的價值,但也會不由自主地躲避沒有把握的事,以免感到沮喪、受打擊。一旦樹立了自信,他們自然會勇敢起來。
2.家長在拒絕孩子不合理行為的同時,盡可能表達對孩子感受的認可。轉移注意力一般只能讓孩子感到自己的感受沒有被尊重,從而更加氣憤和固執。如果家長能明確地認可孩子的愿望,然后再引導他的行為,同時和孩子一起想辦法緩解情緒,這樣的話,孩子的愿望受到尊重,會更樂于合作。
回到開篇提到的這位媽媽,她可以怎樣用同理心去理解孩子的心聲并有效應對呢?
1 不貼標簽:三四歲的孩子,同理心等各方面的情感能力剛開始發展,不能拿大孩子的標準去要求他;想一想他也有體貼媽媽,幫媽媽干活的時候吧?
2 換位感受:孩子從小沒生過幾次大病,自然不能體會大人的病痛。反倒是說好了要去寶寶樂園的,忽然不能實現了,醞釀已久的期待和渴望不可能立刻平息下來,媽媽能理解嗎?
3關注需要:不指責孩子,充分理解他的的失望,表達自己也感到很可惜,再和他一起想想辦法化解情緒。
4自我反思:若是自己平時習慣了以孩子為中心和有求必應,今后就需要有意識地引導他關注別人的感受,還要幫助他練習管理沖動。
養大一個孩子不難,真正難的是走入孩子的內心世界,和他們共同體驗世界,理解他們的感受和行為。同理心是練出來的,一開始實踐的時候雖然有點難度,一旦理解了,父母會發現,自己能順理成章地找到各種好辦法來應對,而得到了尊重與理解的孩子也會變得更乖巧更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