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悠久的咖啡文化,在中國的時間并不長。這個以茶為主的國度,咖啡一直沒有占據主導地位,直到近代,咖啡才逐漸為中國人接受,期間的過程也非常漫長。
咖啡:起源于非洲的“魔豆”
據史書記載,早在公元前2000年,野生咖啡就出現于埃塞俄比亞東北部的卡法地區。當地的阿交族人在公元6世紀就已經在卡法省的熱帶高原上采摘和種植咖啡。但商業種植現代咖啡的發源地應該在古阿拉伯。相傳,在埃塞俄比亞南部的卡法省有一個牧羊小男孩卡迪,偶然發現羊吃了咖啡豆突然變得有些反常,不停地蹦跳,于是他也摘下幾顆嘗了嘗,頓覺疲勞大減,精神倍增,心情也振奮起來。后來一位阿拉伯僧侶從中受到啟發,利用咖啡調制飲品,這樣他們就能保持興奮,不會疲倦,可以不停地誦經。咖啡從寺院傳到民間,據說是因為僧侶們煮咖啡湯,實在太好喝,轟動市井。于是有人將咖啡豆炒熟、粉碎、加水煮沸,并加食糖,作為類似今天的醇香撲鼻的飲料。
后來,一批批的奴隸從非洲被販賣到也門和阿拉伯半島,咖啡也就被帶到了沿途的各地。喝咖啡最早的可信證據出現在15世紀中葉也門的蘇菲派圣地。在東非和也門的宗教儀式中一直使用咖啡。首批被人們稱作“卡文卡恩”的咖啡屋在麥加開張,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了這樣一個場所,無論什么人,只要花上一杯咖啡的錢,就可以進去,坐在舒適的環境中談生意、約會。1475年,君士坦丁堡有了第一個咖啡屋。不久之后,咖啡屋成為奧斯曼文化,迅速蔓延到奧斯曼帝國的所有地區。1530年,在大馬士革也開設了咖啡屋。喝咖啡也成了政治人物聚會的方式。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奧斯曼土耳其曾禁止過喝咖啡,就是為了禁止叛亂分子集會鬧事。
咖啡豆的“移民”遷徙史
阿拉伯人把咖啡種子看得很緊,不準任何種子出口。但是荷蘭人于1616年將成活的咖啡樹和種子偷運到了荷蘭,開始在溫室中培植。不過荷蘭本土的咖啡樹苗因為無法適應北方嚴寒的氣候,沒辦法大規模種植,因此荷蘭人在1696年將其移植到錫蘭,并于1699年將其移植到印尼的雅加達,印尼成為亞洲首個大規模生產咖啡的國家。到現在,爪哇咖啡都非常有名。
威尼斯商人于1615年首次將咖啡帶入了歐洲。1645年,歐洲首家咖啡館在威尼斯開張,從而引導了近現代咖啡文化的潮流。而最著名的還要數1720年在圣馬可廣場開張的佛羅倫咖啡館,至今還生意興隆。英國的第一個咖啡館在1650年成立于牛津。現在這地方是一個時尚的雞尾酒吧,但是墻上仍有一塊紀念這個曾經的咖啡館的牌匾。1675年英國就有超過3000家咖啡館。
1689年,一個叫Procopio Cutò的人在法國巴黎開了第一家咖啡館Café Procope。幾百年過去了,這咖啡館今天仍然存在,并且是法國的標志,歷史上的許多名人,如伏爾泰、盧梭和丹尼斯·狄德羅等經常光顧此地,可以說它是第一個現代百科全書的發源地。來巴黎旅游的人都要去這家大名鼎鼎的咖啡館坐坐,膜拜一下當年的那些名人軼事。
荷蘭人在十八世紀二十年代將咖啡傳到了中美洲和南美洲。咖啡由荷蘭的殖民地傳到了法屬圭亞那和巴西,后來又由英國人帶到了牙買加。現在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咖啡生產國,占全球咖啡產量的約30%;而哥倫比亞則是第二大咖啡生產國,占全球咖啡產量的12%左右。
1668年,咖啡作為一種時尚飲品風靡南美洲,咖啡屋也緊跟其后,分別在紐約、費城、波士頓和其他一些北美城市出現。1676年,美國的第一家咖啡館在波士頓開張。當時,美國的咖啡館通常都是咖啡、茶和啤酒一起賣。1773年,約翰·亞當斯、詹姆斯·奧的斯、保羅·里維爾等人的傾茶黨案叛亂計劃,就是在那里的一個名為綠龍的咖啡屋里密謀的。著名的華爾街金融區的紐約股票交易所和紐約銀行都始于咖啡屋。到了1925年,種植咖啡已成為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傳統。同年,夏威夷也開始種植咖啡,它是美國唯一的咖啡產地,而夏威夷咖啡也是世界上最好的咖啡之一。
咖啡界的“工業革命”
1945年,首臺蒸汽咖啡機在米蘭誕生。1950年代初在意大利各地流行,并傳到了歐洲其他地方和北美的咖啡館和餐館。咖啡開始有了摩卡,卡布其諾這些新名詞。誰都不曾想到,這樣的發明掀起了一場咖啡革命。
1957年在舊金山北灘出現了帶咖啡機的咖啡館。現代詩人艾倫·金斯堡和鮑勃·考夫曼等意大利移民都去捧場,咖啡熱潮蔓延全美國。于是1966年在加州伯克利,就有了首個咖啡連鎖店Peet's Coffee Tea的誕生。這是星巴克的前輩。由荷蘭后裔阿爾弗雷德·皮特創立,他選擇更新鮮、更高質量的咖啡豆來做他的咖啡,并重度烘焙,讓咖啡產生濃烈的焦香,這和當時的其他咖啡很不同,他的事業迅速發展。三個大學學生受其啟發,在1971年西雅圖的派克市場成立了當今風靡全世界的連鎖咖啡館星巴克。星巴克的咖啡文化重新演繹了咖啡文化的內涵,將獨特口味的風味咖啡、設計精美的咖啡器具與時尚和藝術融合在一起,風靡全世界。迄今為止,他們擁有全世界40多個國家的16600家店。同時,他們還涉足流行音樂等領域,跨越多個領域,成績斐然。我曾經去過西雅圖兩次,都在他們的第一家咖啡店駐足,看一看他們原始的裸體美人魚圖標,感受一下早期的星巴克咖啡時尚。
咖啡的下一站:中國
現在星巴克在中國也非常流行,是小資白領們經常光顧的地方。實際上,比這早得多的時候,咖啡就已經傳進中國了。史書記載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有位英國的茶商,發現臺灣的氣候與中南美洲十分相似,應該會是個適合種植咖啡的好地方。于是,這名商人引進了一百株阿拉伯種的咖啡樹到臺灣種植,從而便成了中國咖啡的“鼻祖”了。而大陸地區最早的咖啡種植則始于云南,是在20世紀初,一個法國傳教士將第一批咖啡苗帶到云南的賓川縣。現在海南、廣東、廣西、云南、臺灣以及福建等地就有一百多年前引進的咖啡樹的種植,也就是所謂的“Chinese coffee”(中國咖啡)了。但是那時候咖啡還不流行,咖啡在中國也沒形成文化。
中國改革開放之后,西洋文化的大舉入侵,讓充滿西方色彩的咖啡為廣大中國人熟悉。雀巢的速溶咖啡以“滴滴香濃,意猶未盡”的廣告不斷沖擊著中國人喝茶的傳統。新一代的年輕人非常認同咖啡文化。這也給星巴克進軍中國成功打下伏筆。實際上,當時中國也有自己的咖啡品牌,產于云南的小粒咖啡,被譽為全世界最好喝的咖啡,可惜商業運作不夠,被外來的咖啡占去了優勢。
近年來,中國不斷發生咖啡與茶文化的沖突,故宮和靈隱寺的星巴克咖啡店遭到質疑。但無論如何,星巴克在中國的掀起的咖啡旋風方興未艾。中國應該在茶和咖啡的文化中做出怎樣的平衡,是擺在國人面前的一道難題。也許我們也應該將本地文化和外來的咖啡融合,變成一種本土特色的中式咖啡文化,為世界的咖啡文化再添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