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的青花瓷通過“陶瓷之路”遠輸至西方各國,激起了藝術家對遠東情調的豐富想象力,從而創造出大量標志著洛可可風格的藝術作品。現通過對青花瓷和洛可可風格藝術特點的分析與比較,發現青花瓷與洛可可風格存在著完美契合。
關鍵詞:青花瓷;洛可可風格;藝術特點;契合
1 引言
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瓷器的國家。漢朝時,著名的“絲綢之路”溝通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中國逐漸被譽為“絲國”;進入中世紀以后,伴隨著中國瓷器的外銷,中國又開始以“瓷國”享譽于世。
“薄冰托著青云,嫩荷盛著露水”水、火、土的交融與默契,譜成一段濃淡相宜的文化傳奇,文明的火種在素坯勾勒中承繼延續,歷史的舞臺也因這鍛造的溫度而上演一出美輪美奐。
它們被稱為世界上最珍貴的瓷器,它們是中國瓷器藝術的巔峰之作,它們素雅高潔、完美無瑕,它們有一個統一的名字——青花。
2 青花瓷的藝術特點
“青花”是陶瓷裝飾藝術中的一種獨特的裝飾形式,屬釉下彩繪的一種,它以含鈷礦物較高的珠明料為著色劑,在坯胎上進行繪制后,施灰釉(也稱青釉),一次性高溫(1200℃~1300℃)燒成。
青花藝術的最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使用單色來進行描繪和表現,看似簡單,但其表現力卻十分豐富,是一種典型的黑白體系,猶如中國的水墨畫。黑白體系是中華民族對世界藝術寶庫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凝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審美情結。黑白體系對于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有著非凡的表現力。
西方的繪畫則是通過復雜的色彩來表現繽紛的大千世界,基本色彩的地位在畫面里是平等的,幾乎很難根據什么原則來判定哪一種顏色較另一種顏色更為重要,從沒有哪種單純的獨立性原色出現。可以說西方繪畫是一種典型的色彩體系,中國的繪畫藝術,特別是水墨畫藝術其所運用的卻是黑白體系,可以說,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像中國人一樣把黑白體系運用得如此爐火純青。形成魅力無窮的黑白世界。受中國水墨畫黑白體系的影響,中國的青花藝術已經具備了中國水墨畫藝術的許多重要特征。一千多年來的發展史,確立了它們以單色為重心。構成一個獨特的藝術世界。
青花藝術中,講究簡練、善于夸張,它們全都在演繹一個“似”字:形似、神似、類似、貌似等等,以“似”來傳遞一種精神、一種文化,“似與不似之間”是青花藝術的最高境界,除了給人們感官上的愉悅和刺激外,其內容所隱喻的和意趣也別有洞天,比如說牡丹表示富貴、梅花表示清雅、菊花表示笑傲風霜、荷花表示高潔、蘭花表示風雅等等,不勝枚舉。比如說竹子,人們可以從風竹中感受到風聲蕭蕭,從雨竹中聽到點點滴滴的雨聲,從雪竹中看到白雪皚皚的世界。還說竹子有根有節,又虛心,是君子的氣概,大丈夫的風范,這便是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情結,這種獨特的中華民族的情結,深深地吸引了西洋人。“越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東西,就越具有世界性”,中國的青花藝術以自己獨特的藝術特征注釋著中華民族獨特的對審美文化的理解和追求,具有強烈的民族特性,為中華民族在世界藝術寶庫中占得了一席之地。
3 中國青花瓷器與西方洛可可風格的契合
“來自茶國的處女,在你迷人的夢境里,蒼穹是一座城市,而中國是它的郊區,在我們的暗淡的巴黎,面額純潔的少女,你在尋找,你的金色蔚藍的家園,那里孔雀開屏,你向我們的天空微笑!一個快樂無邪的孩子,在釉彩鮮艷的陶瓷上,繪著天真的象征——藍花”。這是雨果在他的詩中吟誦景德鎮青花瓷。據說,明正統年間,英宗皇帝在光祿寺設宴,招待外國使者。100多桌酒席餐具全都使用青花瓷,那清新雅致的花色,把那些外國人逗引得如癡如醉,有些使者及夫人竟悄悄地把酒盅、碟子裝進禮服口袋。宴席散后,清點餐具,據說競被偷走580件之多。
18世紀,意大利威尼斯建立了瓷廠,生產硬質瓷器,產品有餐具、花瓶、瓷雕,用黑、金和各種釉彩描繪中國的風景圖案,并生產了“洛可可”藝術風格的裝飾花卉、鳥禽圖案的白胎瓷畫,或者描繪中國和威尼斯的風景,它們是18世紀威尼斯姑娘嫁妝中最時髦的禮物。
當中國瓷器大量涌入法國時,全歐洲最具浪漫情懷和藝術創造力的法國人自然做出了最強烈的回應:這個時期的法國產生了一種比過去自由、多樣,近乎東方化的新的風格——“洛可可”風格。
“洛可可”一詞來自法語rocaille,是法文“巖石”的復合詞,原指風格主義和巴洛克花園中由石頭和貝殼的襯洞所組成的奇異裝飾物,它常與渦卷型、花、帶飾等排除了固定形式和單一方向的不規則造型相聯系。構成一種無法進行理性分析的隨想物。當它用于美術中時,即指一種感情的、細膩的、感官的、輕松的藝術形式。由于出現在路易十五時期,所以又稱“路易十五式”。古老、精湛的中國青花瓷器進入了法國社會,并很快滲入到法國人文化生活的各個領域。人們對于瑩潔光潤、纖巧精美的中國青花贊嘆不已,視為珍奇。陳設、收藏中國青花瓷一時成為時尚。宮廷、王室的貴族們更是把對中國青花的擁有量視為地位、財富的象征。路易十四的王室清單造冊中,僅收藏中國細瓷一項就達到上千件以上。此外,他還修建了一座模仿中國情調的特里阿農宮,也就是“瓷宮”。中國陶瓷的到來,在其文化及藝術史上成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轉折點。
所有的中國陶瓷中。最受法國人歡迎的就是青花瓷。他們是這樣盛贊它的:“來啊!觀賞這件瓷器,吸引我的是它的絢麗,它來自一個新的天地,從未見過如此優美的藝術,多么誘人、精致超俗,來自中華它的故土。”可見,他們對中國瓷器的熱愛,甚至超越了瓷器本身,而在潛意識中描繪中國的美麗、富饒。
法國路易十五時期,洛可可藝術興起并席卷了整個歐洲大陸。一位西方學者曾說過:“洛可可藝術風格和古代中國文化的契合,其全部秘密就在于瓷器所體現出來的纖細入微的情調。”
路易十五的首席畫師、18世紀歐洲藝術的權威和代表弗蘭克斯·布歇,同樣對中國青花瓷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設計創作了數量可觀的中國風格的陶瓷作品,如現藏法國國家博物館中的《中國生活場景》、《顱捕魚》、《茶會》、《吹哨子的人與小鼓手》等。可以說,中國青花瓷器的溫雅清脆即象征著法國洛可可時代特有的東方情調。華托是洛可可時代最偉大的藝術家,他的主要作品《發舟西苔島》、《游園會》為藝術史留下了寶貴的遺產。他學習中國的繪畫風格,在他的作品背景中滲入夢想中的中國趣味。赫德遜在提到華托時曾說過:“關于華托,我們至少知道他經常畫中國風物,所以必定是對中國的藝術品感興趣。”青花瓷的輸入激起了藝術家對遠東情調的豐富想象力,從而創造了大量標志著洛可可風格的藝術作品。
4 結語
陶瓷,這種凝固了歷史瞬間的固態藝術品,從來沒有停止用它獨特的語言,流淌于歷史與現代之間,流動于各種迥然不同的文化之間。中國陶瓷歷經千年,風行萬里,流傳不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