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雕塑是雕與塑的結合,是反映生活的一門藝術。陶瓷雕塑作為其中的一個門類。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內涵,每一件雕塑藝術品所反映的不僅是其本身獨特的藝術氣質和魅力,更加體現的是一個民族的發展歷史、人民的社會生活和審美觀念。因此,陶瓷雕塑也可以說是人類科學和藝術的結晶,物質與精神的產物。在陶瓷雕塑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無處不體現出與人類生活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為陶瓷雕塑與宗教的關系,與神話傳說的關系,與音樂、舞蹈和建筑藝術的關系,與繪畫、書法的關系,與文學的關系,與哲學的關系,與民俗文化的關系等。總體而言,陶瓷雕塑來源于勞動生活,具有獨特的民俗氣質,是一種融合諸多審美元素的藝術創作,使人們在創作、欣賞與交流中體驗生活的樂趣。
關鍵詞:陶瓷;雕塑;藝術;文化
1 引言
陶瓷是我國古代的一大發明,已有上千年的悠久歷史。陶瓷雕塑發展至今,同樣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它以其三度空間的立體效果、泥性紋理的淳樸、色釉變化的豐富等給人以獨具匠心的藝術美感,獨特的造型和審美價值尤為引人注目。每一件陶瓷雕塑藝術品所體現出來的思想與風格都是當時社會的縮影。所以說,藝術來源于生活。
本文著重從陶瓷雕塑的產生、發展、創新等方面做一討論,由于時間和條件關系,加之自己水平有限,不足之處難免,希望各位讀者提出寶貴意見,以便修正提高。
2 陶瓷雕塑的產生和發展
陶瓷雕塑是以陶瓷材料為基礎進行塑形雕刻,經高溫燒成、色彩裝飾后,表現出來的一種藝術瓷。在制造藝術品的過程中,由于有的物質材料是硬的,因此,凡是以金、玉、木、石等材料來制造的藝術品,統稱為雕;有的物質材料是軟的,凡用粘土之類材料去塑型的則稱之為塑。由于雕和塑經常是有機結合著,因此往往不作為雕和塑的嚴格區分,一般統稱之為雕塑。雕塑就是以雕、刻、鏤、琢、鑿、塑、鑄為手段,以金、玉、木、石、土等為材料,去塑造具有三度空間的人體形象或物體形象,反映藝術生活。
2.1陶瓷雕塑的產生
從陶瓷工藝美術發展史上可以看出,原始社會最早出現的陶瓷造型都是日用器皿,以后逐步發展產生陳設性的陶瓷造型。我國陶瓷雕塑藝術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人類在長期打磨石器和捏造陶坯的生產勞動中,逐漸摸索積累了一套制作人物、動物形象的技術和經驗,并且逐漸培養和提高了造型藝術的審美觀。陶器表面的裝飾是從平面的線紋開始,進而于器物的局部進行立體的捏塑,如器物的耳、把手、蓋、鈕等。題材多為常見的鳥、獸和人面、人頭等。這時,塑造形象的技法已能初步掌握。設計能力亦同時在提高。
2.2陶瓷雕塑的發展
公元前4360~3360年,河姆渡文化的陶塑藝術品中出現了人體塑像、豬、羊和魚等。據歷史記載,在河姆渡遺址的上層,曾出土一件人頭塑像的陶塑藝術品,頭像為橢圓形,前額突出,顴骨很高,眼和嘴以細線勾劃,形象逼真。公元前4040~2240年,大汶口文化的陶瓷雕塑以生動著稱。一般是個體形象,也有的是作為其他陶器上的附件。江西江吳城商代后期遺址中,就出土有鳥、人物、陶祖等陶瓷雕塑品。至戰國時期,隨著城邑規模的擴大和商品交換的發展,陶瓷業生產更加集中,更加專業化,出現了作坊集中式的陶瓷手工業,在制陶業內部也出現了主要生產某些產品的專業化傾向。這個時期的雕塑在中國美術發展上起了關鍵性的歷史作用。它突破了商周以來的渾厚、純樸、古拙的階段,創造出寫實、生動、靈巧的風格。戰國末期,陶瓷雕塑藝術迅速發展起來,已能混合使用圓雕、浮雕、線刻相結合的造型手法,把人物性格的造型特征揉合于藝術形象之中。秦漢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近年在秦始皇陵發現的陶傭,以完美的藝術形式、生動逼真的神態,深刻地揭示了各種人物的內心世界。漢初的陶瓷雕塑藝術,明顯繼承了秦代陶瓷雕塑藝術風格,型體比較高大,注意細節的刻劃,形象生動逼真,威嚴莊重,體現出我國陶瓷雕塑藝術現實主義傳統的久遠歷史和明快簡練、深沉雄大的民族風格。唐代是歷史上最為繁榮的時期,唐三彩更為大家所熟知,絢麗奪目、形象傳神的藝術品充分反映出盛唐的文化氣息。從唐三彩的人物俑、動物俑等陶瓷雕塑藝術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大唐的社會生活全貌和唐代人的審美觀及精神氣質。明代崇尚德化瓷塑,進入清代特別是乾隆年間,景德鎮彩繪瓷塑逐步占據了主導地位,主要是因為不同時期人們的審美觀念完全不同,所以陶瓷雕塑的發展也是人們審美觀念變化的一種體現。
3 陶瓷雕塑的表現形式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3.1陶瓷雕塑與宗教
陶瓷雕塑與宗教的關系非常密切。佛教、道教、基督教、儒教素材經常作為創作題材,包括宗教人物、宗教故事,常見的有釋迦牟尼、觀音、羅漢、達摩、八仙等的塑像以及與他們有關的故事。
3.2陶瓷雕塑與神話傳說
神話傳說是一種經先人不自覺的藝術加工過的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以想象與聯想為特征,是典型的浪漫主義。每一個神話傳說表達出的精神內涵、藝術特征都可以很好地在陶瓷雕塑作品中體現,藝術家們對“大禹治水”、“女媧造人”、“后羿射日”等英雄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神話傳說等都進行過藝術創造,使之成為了美妙的真實可視的藝術形象。
3.3陶瓷雕塑與音樂、舞蹈和建筑藝術
雕塑與音樂、舞蹈、建筑藝術都各有自己的藝術特征和藝術韻律,但是,彼此也具有相同的特征。音樂藝術是抒情性的藝術,高亢、低沉,急促、舒緩,強烈、輕柔,都具有召喚心靈的感染力;舞蹈藝術。則是通過人體的動作所形成的節奏與旋律來達到抒情效果;建筑藝術初看似乎與上述種類以及陶瓷雕塑風馬牛不相及,其實不然。就抒情而言,建筑與上述藝術門類一樣也講究抒情,講究審美的需求,在這一點上與它們有著共通性。陶瓷雕塑同樣是一種抒情性很強的藝術。是陳設性藝術。對環境有很高的要求,建筑藝術是典型的環境藝術。同樣,音樂,舞蹈都是時間以及空間的藝術,對環境的要求同樣很高。陶瓷雕塑從音樂、舞蹈、建筑中吸收豐富的藝術元素,除作為題材使用外,在藝術表現手法方面也有不少的借鑒。
3.4陶瓷雕塑與繪畫、書法
它們之間的關系更為密切,皆是最為典型的中國民族藝術范疇。繪畫藝術講究“骨法用筆”、“氣韻生動”、“形神兼備”,注重形象的刻畫和意境美的追求,這些在繪畫藝術所出現的要求,在陶瓷雕塑藝術中無一不被遵循。書法是講究和強調線的表現力的藝術門類,從書法藝術的審美特征來看,它是實用性與藝術性相統一的藝術。人們將自己的精神意蘊、生命情思、審美趣味化為或縱或收、或枯或潤、或粗或細、或剛或柔的線條,并通過這些線條的枯潤、濃淡反映出人的審美經驗。此外,繪畫、書法和陶瓷雕塑還有一個共同特征:它們都不適宜于表現持續性與情節性的事件,擅長表現瞬間動作,并在動作瞬間內創造出頗富生命力、表現力以及想象力的藝術形象。
3.5陶瓷雕塑與文學
陶瓷雕塑除了具有與文學共有的特征之外,它還有著泥與火的痕跡,可以說是火的藝術結晶。
從藝術種類來講,陶瓷雕塑與文學分屬不同藝術種類,但卻有相通之處。文學起源于勞動,具有相當濃厚的再現風格,與勞動的內容密切相關。陶瓷雕塑中的造型都是創作者的大膽想象,反映的是一種生活,也是人們審美觀念的形象見證;再加上泥土的氣息、手感的痕跡、簡練的雕琢,正是陶瓷雕塑內在語言的最好表現。 3.6陶瓷雕塑與哲學
陶瓷雕塑作為一種美的事物的載體,同時也體現出中國哲學與美學的思想精髓。無論技法如何變化運用,造型如何怪異,處處都體現出人的氣息和人對生活的感悟。從古至今,任何題材的陶瓷雕塑藝術品皆是體現著以人為貴的思想,表現出人自身對生活的不斷追求。
3.7陶瓷雕塑與民俗文化
陶瓷雕塑靈感來源于勞動生活,也是一種民俗藝術。民俗文化,它客觀而廣泛地反映了周圍的社會生活、世態人情和人們的審美觀念、審美價值、審美情趣以及審美追求。
4 陶瓷雕塑的藝術價值與未來
陶瓷雕塑淺看似工藝品,但包含其間的卻是太多與生活、社會、自然、人之思想相融合的東西,陶瓷雕塑的創作、欣賞、交流是多向構建的審美實踐的產物,它既肯定了作者的創造,也肯定了欣賞者的思維,是人對自己本質力量全面自我表現的載體,作者和欣賞者的獨特本質在陶瓷雕塑中都得到了對象化。陶瓷雕塑藝術品也反映出了各個時期人們的審美觀念和對現實生活的真實感受,因此陶瓷雕塑的藝術價值不僅是一種外在的表現,更多的是融入其中的生活元素帶給人們的享受和研究價值。所以,用辛勤勞動創造的千變萬化的陶瓷雕塑藝術品是我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而且陶瓷雕塑表現技法與現代陶瓷設計元素相融合的理念,為陶瓷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更多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