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代磁州窯嬰戲枕以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備受人們的厚愛,彰顯著自身獨特的藝術魅力。它不僅記錄了古代兒童的日常生活,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民俗民風,而且深刻地反映著當時的社會狀況和人們的審美趣味及精神追求。
關鍵詞:嬰戲紋;瓷枕;藝術特征;民風民俗;審美趣味
1 前言
嬰戲紋是以兒童嬉戲、玩耍的畫面為裝飾的紋飾。據考證,瓷枕上以嬰戲紋作為裝飾紋樣最早出現在宋代。在宋金人們的觀念中,兒童是驅災降福的象征,因此大量的美術工藝品均以兒童形象為裝飾題材。可愛的兒童不僅讓人心生愛憐,還有“多子多孫”的寓意,將嬰戲圖繪于枕面有祈求多子多孫的美好愿望,并且兒童的生活狀況也是人們最為熟悉的畫面,最能代表當是社會的繁榮和穩定,是生活富足、社會安定的反映。嬰戲紋作為宋代瓷枕藝術的裝飾紋樣,相對于瓷枕造型來說,具有更直接的表現力,瓷枕藝術所有的變化和發展都是由紋飾來完成的,其表現內容、形式隨著時代的更迭而變化,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地發展。
2 嬰戲紋枕盛行的原因
宋代是我國歷史上文化最為發達的朝代之一,整個社會自上而下沐浴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之中,中國瓷枕藝術發展到了鼎盛的時期,此時瓷枕藝術的表現語言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嬰戲枕的創作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局面。“金代和南宋是兒童風俗畫的黃金時代,嬰戲圖已成為頗受歡迎的畫種之一并自成一派”。
2.1繪畫的影響
入宋以后,繪畫藝術有了很大的發展,以兒童為題材的人物風俗畫內容豐富、獨樹一幟。眾所周知,北宋皇朝是極其重視繪畫藝術的一代皇朝,從開國皇帝趙匡胤起,就注意建設宮廷畫院。宋代畫院的設立,對繪畫藝術在當時的繁榮是有推動作用的。后來還產生了皇室宗親畫家群,同時民間畫家的成就也非常可觀,出現了蘇漢臣、李嵩、劉宗道、杜孩兒、劉宗古、陳宗訓等一批優秀的嬰戲圖畫家。
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社會結構開始調整,市民階層不斷壯大,藝術與民眾有了密切的聯系。商品意識逐漸向文化領域滲透,藝術也開始了它的商品化進程。不僅宋朝皇室大量收購天下名畫,具有一定經濟基礎的市民階層也開始參與繪畫欣賞及消費活動。與此同時,宋代繪畫的商業化以及繪畫市場也已形成,大量的職業畫家涌現出來,他們突破了自漢唐以來描繪宮廷和貴族生活的限制,將繪畫主題拓展到民間。其中,為廣大民眾喜聞樂見的嬰戲題材便成為許多畫家樂于表現的題材。清新活潑、質樸可愛的嬰戲題材,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為嬰戲題材繪畫奠定了群眾基礎。由此可見,繪畫對瓷器嬰戲紋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2.2社會的穩定與發展
宋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經濟發展的高峰,這個時期社會穩定,經濟和人口增長迅速,手工業、農業、商品經濟都獲得快速而全面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速度也超過了以往任何朝代,民間藝術也有了新的發展天地,此時的陶瓷工藝不僅手法新穎、內容豐富,而且表現出強烈的時代氣息。
2.3大眾審美的需求
《畫繼》卷六記載:“劉宗道,京師人。作《照盆孩兒》,以水指影,影亦相指,形影自分。每作一扇,必畫數百本,然后出貨,即日流布。實恐他人傳模之先也”。可見風俗畫題材受歡迎的程度。隨著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在工商業比較發達的城市里,聚集了無數小商人與手工業者,逐漸形成一個規模龐大的、具有較強消費需求和消費能力的市民階層。社會的安定,經濟的繁榮,市民階層日趨富裕,從而產生出較之生存更高層次的需求,于是便出現了一些反映民間兒童生活的新題材,這些題材符合新興市民階層的審美要求及審美趣味,因而受到群眾歡迎。正如墨子所言:“食必常飽,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麗;居必常安,然后求樂。”風俗畫創作的興盛和市場的繁榮,必然影響到磁州窯瓷枕的裝飾風格。
3 嬰戲紋枕的藝術表現形式
3.1簡潔明快、生動傳神的寫意畫風
宋代磁州窯的嬰戲枕,崇尚簡潔的繪畫技法。大多數兒童形態夸張、筆法簡練概括,很少繪制細節之處,寥寥幾筆,便將兒童的神情、動態勾畫出來。
韓修竹在他的《北方青花瓷》一文中提到:“磁州窯黑花裝飾簡練得只是一些用筆點簇而成的不規則的點線”。它表現出磁州窯畫工的創造天才,他們竭力地尋找追求自由、隨性的連筆、簡筆,將自然中的形體盡力概括。磁州窯畫工追求以簡為美,其本意并不是用筆越少越好,而是為了刪掉不必要的枝節,更好地突出主題,寥寥幾筆,將著力點放在對主題形象的意境營造上,追求“神似”。
陳撰在《玉幾山房畫外錄》中談到繪畫的簡潔之美時說“畫家以簡潔為上。簡者,簡于象而非簡于意;簡之至者,褥之至也。”在磁州窯白地黑花嬰戲枕上,磁州窯畫工用毛筆只畫出以兒童玩耍為主體的主題紋樣,而省略其余次要的、裝飾性的輔助紋樣,使畫面變得簡潔明快。如圖1所示,童子垂釣枕,柔和的線條表現了孩童的稚氣。身穿緊袖上衣,左臂下垂,右手持魚竿,傾身立于河邊垂釣,屏氣靜息,河中有三條小魚正在競相爭食。小兒神情專注,正沉浸在垂釣的樂趣之中。畫面上有草地、河岸、水波、小魚,線條流利、自由奔放,雖然寥寥幾筆,但是不僅表現出民間藝術豪放樸實的風格,又將百姓祈盼多子多孫,人丁興旺的心情表現出來。
3.2質樸無華、揮灑自如的裝飾手法
宋代是中國瓷枕藝術發展的鼎盛時期,而瓷枕紋飾的表現語言是對中國傳統造型藝術的繼承與發展。磁州窯嬰戲枕除了最富有特色的白地黑花裝飾之外,還有白釉劃花、白釉剔花、珍珠地劃花等等,裝飾方法可謂豐富至極。各種不同的表現手法極大地豐富了瓷枕的裝飾空間,充分顯示了其獨特的裝飾藝術魅力。
3.2.1單純樸素的白地黑花
白地黑花裝飾是宋代磁州窯嬰戲枕常見的裝飾技法。又稱“白釉釉下黑彩”。宋代磁州窯嬰戲枕大都采用這種裝飾技法,黑白色彩對比強烈,有極強的裝飾效果和藝術感染力,具有單純、樸素、明快、簡潔的藝術特點,黑白色彩的運用能夠簡化不必要的細節,使畫面紋飾形象特征更為突出,開創了陶瓷裝飾藝術的新境界。
3.2.2灑脫奔放的刻劃花
刻劃花是刻花和劃花兩種不同的工藝過程和處理手法,由于陶瓷裝飾中經常既刻又劃,同時應用,因此統稱為刻劃花。它用極為流暢的線條刻劃出主題紋樣,不拘泥于細節,多在空隙處填入密集而又隨意的篦梳排線,用以襯托主體紋樣,并增加裝飾層次,豐富裝飾空間。由于刻劃花裝飾是在快速中完成的,它顯示了畫工們嫻熟的技藝。磁州窯嬰戲枕上的刻劃花裝飾線條簡練、流暢、灑脫、奔放、活潑,用篦線紋作地,起到烘托渲染、豐富主體紋飾和加強層次感的作用,枕面效果質樸粗獷。
3.2.3凹凸有序的剔花
剔花是將紋飾以外的地方剔去,使紋飾具有浮雕感。這種表現技法一般是針對圖案式的紋飾進行處理,形象概括簡練。由于剔花裝飾造成枕面不平,影響日常使用,所以剔花嬰戲枕為數不多。如圖2所示,綠釉剔劃嬰孩蓮花紋腰圓形枕,枕面中心剔劃一個一邊爬行一邊回頭張望的可愛嬰孩,繡帶在空中飄揚,靜中有動,左右兩邊剔劃蓮花紋,寓意“開枝散葉,早生貴子”。枕面線條流暢,釉色呈現深淺變化,突出了主題紋樣。
3.2.4疏密得當的珍珠地劃花
磁州窯畫工們在繼承前人藝術風格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珍珠地劃花和刻花工藝。制造出風格獨特、裝飾性強的珍珠地劃花或刻花瓷枕。珍珠地紋精細。有的沒有填彩,有的會填褐色或橘紅色。劃花線條和戳印的小圓圈呈深褐或淺褐色,與白色化妝土形成顏色上的對比,把圓圓的珍珠撒在花叢圖案之間,既襯托圖案,又豐富其余部分的裝飾,形成粗細疏密對比,給人以美麗高雅的藝術享受,增加了裝飾層次感,使畫面顯得更加豐富,裝飾效果獨特,極具藝術感染力。在瓷器上開創了一種新的裝飾方法,使陶瓷紋樣更加豐富多彩。
3.2.5絢麗多姿的三彩裝飾
宋三彩是以紅、黃、綠為主,在器物上畫紅點綠,艷麗的紅綠釉和刻劃填彩圖案搭配在瓷枕的裝飾中、綠釉加彩給人以輕松活潑的感覺,營造出民間特有的喜慶熱鬧氣氛。彩繪嬰戲枕上人物的衣著基本以黃綠、黃白、綠白、紅白相配,那種質樸無華、清素淡雅給人一種藝術美的享受。宋代瓷上嬰戲圖中以磁州窯釉下彩繪嬰戲圖最富有表現力,在磁州窯瓷枕中,此類題材異常豐富,畫面簡潔疏朗,沒有繁復的裝飾,兒童以寫實的手法繪制,這與宋人繪畫重視寫生有關,兒童的嬌憨之態表現得極為傳神。如圖4,三彩長方形嬰戲枕,枕面正中繪一幅引人入勝的嬰戲圖。右側一兒童坐于繡墩之上,左手按在膝蓋上,右手拿一提線木偶,聚精會神作戲弄狀,左邊兩童配合助演,坐地上的兒童敲鏜鑼,中間的兒童一邊吹笛一邊舞蹈。枕面兩端繪折枝牡丹紋,枕周壁四側為蓮瓣紋。畫面主要是以黃、綠、黑、白等色彩渲染出視覺美感。色彩柔和。三個兒童稚趣可愛,表演伴奏配合默契。畫面透出一種歡快和諧的氣氛,生動地再現了當時流行于民間的提線木偶表演藝術。
3.3天然率真、清脫純樸的藝術表現形式
作為民窯的磁州窯,其創作題材、服務對象都源自民間大眾。磁州窯相當一部分畫工來自民間,來自社會的中下層,他們熟知自身生活過的平民階層的狀況,能準確把握并樂于表現平民生活的題材。因此,在器型、產品的裝飾風格和裝飾手法等方面都符合大眾需要,具有濃郁的民間生活氣息。磁州窯嬰戲枕繪畫就有民間的粗獷表現。刻劃線條自由、率真,流露了鄉土味的藝術真性情。
“如果有人認為磁州窯的人物繪畫不能免俗的話,其‘俗’正是民俗、世俗與社會風俗。正是這些‘俗’一掃其前世繪畫無病呻吟的媚俗,一掃只畫不食人間煙火、與世隔絕的高古之俗,而是帶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反映多姿多彩的社會風貌、烙有鮮明時代特征的中國人物畫”。
4 嬰戲紋枕所蘊含的民俗文化
嬰戲圖原本屬于繪畫的表現題材,后來宋代陶瓷畫工們用在瓷器裝飾上,從而成為始于宋的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瓷枕的人物不僅來往于宮廷繪畫及文人繪畫之間,而且還廣泛地借鑒民間藝術,使其裝飾藝術生活氣息濃厚。隨著嬰戲紋的發展變化,它所傳達出的時代風貌和特點也在變化。從而也體現了不同時期民間兒童的生活狀況、民眾的民俗及藝術創作者們的精神狀態。
4.1體現宋代兒童的日常生活
宋代磁州窯嬰戲紋枕相當盛行,描繪了兒童在游戲玩樂時悠閑自得的生活場景,表現了兒童愛動愛鬧、天真無邪、朝氣蓬勃的天性,揭示了宋金時期兒童所喜愛的活動和游戲內容。這些嬰戲枕展現了當時兒童積極健康的生活場面,體現了宋代兒童的整體精神風貌,也反映出當時社會繁榮太平、人們安居樂業的情景,也透露出一些宮廷和民間節日風俗的歷史文化信息,表達了人們對天下太平、安居樂業生活的一種滿足感。
4.2映射宋代人對真善美的追求
以實用為主要目的的嬰戲紋枕,本身就擁有豪放、渾厚、自然、樸質的藝術特征,宋代文化之中的含蓄美,又為宋代清新淡雅的陶瓷藝術風格融入了濃郁的生活氣息。瓷枕上各種描繪兒童游戲和日常生活的場面,大多取材于民間現實生活中那些平常美好的印象,表現他們對生活的理解。嬰戲枕上對兒童生動活潑的刻畫也展示出宋代兒童天真活潑、積極向上的整體面貌,表達了人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和憧憬,象征著吉祥和喜慶,也隱含著宋人自然觀中對天地造化間一切活潑生命的熱愛,對人性真善美的追求。
4.3反映出宋人的審美趨向
在經濟條件日益寬裕的宋代,市民階層日益壯大,占據了不容忽視的地位,并且開始有了適合本群體的藝術。這種通俗的市民文化更符合廣大文化水平不高、對美的渴望與追求日益增長的市民階層的審美。而宋代繪畫審美思想實質上是院體與文人畫之間的相互融合,宋代院體畫家在時代的趨勢下,審美思想、審美觀念、審美標準也都發生了潛移默化的變化——以人們鐘愛的白描形式,接受宮廷人物畫與風俗畫影響,并轉向人物故事畫方面發展,最終接受了文人畫家的繪畫審美思想和情趣。嘲這種時代的審美情趣影響了瓷枕的裝飾。嬰戲枕的裝飾題材大多是表現兒童娛樂的場景、其畫面簡潔生動,特別注重意境的表達。是磁州窯具有高超技藝的畫工們匠心獨運的藝術創作,是唾手可得的靈感進發。嬰戲紋瓷這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表達了人們樸素美好的愿望,展現了人們純真質樸的審美情調和藝術價值取向,同時也印證了宋人崇尚自然、重視意韻的審美風尚。
5 結語
瓷枕藝術是時代的產物,通過質地、造型、裝飾與其他藝術緊密結合,其實用優美的造型、豐富多彩的裝飾技法、千姿百態的裝飾題材,濃縮了當時的社會與歷史。在中華民族古代陶瓷藝術寶庫中,如此豐富且貼近生活的瓷枕的確是一朵奇葩。通過嬰戲紋枕,我們不僅了解了一個時代制瓷業的發展狀況,看到了當時瓷枕裝飾藝術的多種多樣,而且更多地了解了當時社會的民風民俗,感悟到古人的思想情感、希望和追求,也看到了隱藏在背后欣欣向榮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