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平面設計的視角對彩陶紋樣的構成形式美、表現手法、紋樣的抽象性三方面做了簡單的分析,論述了彩陶紋樣在現代平面設計中的裝飾表現形式和突破創新。
關鍵詞:平面設計;彩陶紋樣;裝飾
1 彩陶紋樣的構成形式美
彩陶紋樣從現代平面設計的視角來看,是一種具有裝飾性特征的形象圖案,是自然形象的“濃縮”和“升華”,融入了勞動、生活、自然對象及廣大世界中的節奏、韻律、對稱、平衡、比例、間隔、重疊、單獨、粗細、疏密、反復、變化、統一等種種構成形式規律。
1.1單獨紋樣形式美
在平面設計中,可以用一個不受輪廓限制、自由處理外形而單獨構成和應用的紋樣,即單獨紋樣來裝飾表達某種社會生活方式。這些紋飾的組合富有弧線的美,裝飾在器皿那膨脹的腹部上,既顯得整體造型豐滿,又給人一種圓轉流暢的感覺。如彩陶紋樣中的魚紋,由簡單、自由的線條,勾勒出一條甚至是一群鮮活的魚兒,用來表示當時社會的某種生活狀態或者方式。
1.2連續紋樣形式美
連續紋樣是相對于單獨紋樣而言的,它有反復式與非反復式兩類。反復式的連續紋樣是以單獨紋樣作重復排列,成無限反復的紋樣,如二方連續、四方連續。非反復的帶狀紋樣和面狀紋樣則找不出紋樣單位。二方連續圖案中不變的表現形式和多變的骨骼結構、靈活的色彩搭配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馬家窯渦狀紋雙耳罐(如圖1)。旋心由多道黑色鋸齒帶與紅帶相間的線條或寬帶連接,組成二方連續的圖案,更增加了視覺的旋動效果。若俯視這些旋紋,能使人產生一種眩暈感,器物的口部位置匯成一個大的旋渦。這種以流暢的線條繪出的動感強烈的旋紋,像千姿百態的黃河浪濤。凝聚在奔流不息的旋動中。現代設計者應不斷地創新二方連續的造型內容,豐富它的人文內涵,使它從古老、質樸、生動的彩陶圖案發展到現在多樣、絢麗、鮮活的各種紋飾,發揮其不同的民族特色。
2 彩陶紋樣的現代表現手法
2.1對比法
對比,是一種常用的重要的表現手法,沒有對比。也就沒有沖突,也就沒有活躍而豐富的藝術效果。彩陶紋樣中常用到彩色對比法,色彩對比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色彩并置在一起時產生的色彩差別。在彩陶紋樣中大量運用對比的手法,通常用等量形的對比和不等量形的對比兩種形式。等量形的兩種對立的造型元素的對比,如等量的陰陽紋,能使互相對立著的圖案花紋互相映襯,藝術形象顯得更加鮮明。而這種對比形式,又能使對立的表現對象在構成的圖案中起到相互制約以達到和諧的作用,所以是既對立而又統一的。不等量形的兩種對立的造型元素的對比,常是以次要的花紋來突出主要的花紋,能起到主次分明、突出重點的作用。
2.2象征法
象征,是平面設計中的一種慣用技法。它將人們所熟知的自然物突出秉性與人物、事情進行比附、相類,籍以感知人物的性格、形象、精神。彩陶紋樣對于人類社會的某種事象,欲表達他們自己的感想,而這事無形可描,更不便于明言直說。只能意會。象征法全不說破,任讀者自己領悟。象征的紋樣,是用意最隱藏、含蓄的圖案。正因為象征是一種隱藏的寓意,所以讀者鑒賞的時候容易誤解。這就要求讀者不要咬文嚼字、穿鑿附會,以免對象征圖案產生誤讀。
2.3反復法
反復法,在平面裝飾圖案上是最常用的技法。彩陶紋樣中常運用反復的手法,尤其以同一紋樣反復地出現,以加深人們對這種紋樣的印象。而同一紋樣循環地反復出現構成連續花紋,則使人感覺到有種經久不息的感受。原始先民從事捕魚、狩獵等活動時,這些活動所要用到的工具如魚網、繩子、編織物等,都是由單元的個體反復排列成面而構成的。如廟底溝類型的彩陶盆、缽上有以正面鳥紋組成的二方連續圖案,還層疊地組合在一起,像是成排的鳥隊在空中整齊地飛翔。也有同一種花紋在彩陶的不同的位置上反復地出現,在圖案中相互呼應,使復雜的圖案得到諧調。如馬家窯彩陶中的平行線、復道弧線紋;半山彩陶花紋中的合鑲黑鋸齒帶和紅線紋;齊家彩陶上的復道豎線紋等,都是作為間隔的花紋反復地出現。有的彩陶上同一種花紋,雖不等形、等量,但由于在陶器上反復地出現,也具有使圖案諧調的作用。如永靖出土的一件馬家窯類型晚期彩陶壺,在壺上旋紋的旋心內和壺頸上都飾以網線紋,即是以反復出現的紋樣來相呼應。
2.4加強與減弱法
在平面設計中,經常用到加強與減弱法,加強法就是把美的東西,有特征的東西強調出來。抓住本質、神態、動態,減弱即是要對粗糙的自然形象要加以精練,對繁瑣的自然形象舍棄或減弱。加強與減弱法在彩陶紋樣設計中也被大量地運用。例如彩陶紋樣中的花卉紋樣。用加強法,把花的特征抽象并強調出來,設計成簡潔有特征的紋樣。而彩陶紋樣中表現鳥的紋樣取其生動的特征,不需要畫繁瑣的羽毛,幾根羽毛也能讓鳥美麗好看(如圖2)。彩陶紋樣的繁富變化,正是史前先民豐富而模糊的審美感知和創造性的形象概括能力的一種外化。
3 彩陶紋樣的抽象裝飾美
3.1關于“形”的抽象
從眾多的彩陶紋樣的觀察中,我們會發現,這些圖形、符號總有一些恒常的主題,而它們的表現形式,也就是它們的造型方式,卻隨著每個歷史時期的更替而轉變,總是與當時當地的材料工藝、藝術技巧、社會風尚相適應,往往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地域特色。
例如最有代表性的龍的形象。在經歷了商以前的形成階段之后,到了商代已基本定型:大首、大口、長身、有爪、頭生雙角,多為側身、單角、單爪的圖案化造型,這一時期圖案的形式美與圖案的結構特點將龍的千變萬化的華美造型發揮到了極致。而到唐代,龍已經是體態豐腴、形象豐滿,背鰭、腹甲、腿爪、肘毛、髭、髯等肢體器官都已齊備,十分富麗。不僅僅龍形的變化如此,中國其他有代表性的傳統圖形,諸如鳳紋、云紋、魚紋、渦紋等,我們都可探尋到其表現形式在各個歷史時期發展演變的脈絡。這種“形”的抽象是對原始母題的繼承與延續。也是對其外在形式的衍生與拓展。
另外,我們還可以看到,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交匯融合也是藝術造型誕生的源泉,例如葡萄紋、番蓮紋、獅子紋,都是先后從中亞一帶傳人我國的紋樣,然而這些紋樣并沒有生搬硬套外來藝術的痕跡,而是融會貫通中外文化,逐漸成為了中國傳統造型藝術的一部分。
3.2關于“意”的抽象
在看得到的圖形符號的背后,往往蘊藏著深層的象征意義,意象的張力就充滿了暗示的意義。圖形符號只是這些內在意義借以表達的外在方式,是“觀念的外化”。例如彩陶中的圖騰紋樣,圖騰標志在原始社會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是最早的社會組織標志和象征。它具有團結群體、密切血緣關系、維系社會組織和互相區別的職能。同時通過圖騰標志,得到圖騰的認同,受到圖騰的保護,圖騰濃縮著、積淀著原始人們強烈的感情、思想、信仰以及期望。在遠古氏族時期有眾多的氏族部落,從而也就有不同的圖騰、符號、標志。“鹿角立鶴”就是楚文化的一種圖騰。鶴和鹿是遠古長壽和吉祥的象征。把鹿角插入鶴頭。將二者置于一身,可稱之為“瑞鶴”。古人把仙人乘車叫“鶴馭”、“鶴駕”。“圖騰”的意義最初大多源于自然崇拜和宗教崇拜,進而衍生出期盼“生命繁衍、富貴康樂、祛災除禍”等吉祥象征意義,正是由于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企盼,正是由于人們對這種“意”的執著追求,才使“形”得以代代相傳,并衍生出許多旁支左系,可以說,“意”的抽象催生出了“形”的抽象。
從圖形符號的這種“形”與“意”的抽象中,我們可以看出,每一個歷史時期的“形”的演變都不是對其原始“母題”的徹底否定。而是以新的審美觀念賦予其以新的形式,從而使這些“母題”不斷地豐富與拓展。
3.3“形”與“意”的結合
取其“形”自然不是簡單地照抄照搬,而是對傳統造型的再創造。這種再創造是在理解的基礎上,以現代的審美觀念對傳統造型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煉和運用,使其富有時代特色:或者把傳統造型的造型方法與表現形式運用到現代設計中來,用以表達設計理念,同時也體現民族個性。在“形”的延伸這個方面,已經不乏優秀的例子,如鳳凰衛視中文臺的臺標,借用了彩陶上的鳳鳥圖形,并使用了中國特有的“喜相逢”的結構形式,反映出一種厚實的文化底蘊,而鳳鳥兩兩相對旋轉的翅膀極富動感,體現了現代媒體的特色。
中國傳統造型背后的“意”是人們迷戀其造型的關鍵,不論古人還是現代人,對美好事物都一樣心存向往,因而傳統造型背后的吉祥意味同樣適用于現代設計,適用于傳達現代人的設計意念。例如中國聯通的標志(見圖4),采用的就是源于佛教八寶的“八吉祥”之一“盤長”的造型,取其“源遠流長生生不息”之意。這種吉祥寓意的沿用,使我們的現代設計少了一些商業氣。更多了一些文化氣息和親和力。
4 小結
彩陶紋樣是中國最早的裝飾設計形式之一,屬于一種早期的平面設計形式。隨著時代的變遷,有著深厚文化積淀、蘊藏著古老、神奇風采的彩陶紋樣裝飾將作為傳統圖形藝術的代表進入到現代平面設計的領域。隨著中華民族物質生產力和意識形態的發展,像彩陶紋樣這些傳統圖形藝術、傳統民族文化情感將會在新的設計文化中占據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