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是移動互聯網最“平易近人”的一年,眾多創業者數量選在此地掘金,而送水工的價值呢?有人提出了B2D(Business to Developer)概念。這類企業針對開發者在開發過程中、上線前后的各類需要提供在線云服務,既包括存儲這樣的基礎服務,又包括各種解決單一問題的“模塊”。在美國,它們已經受到投資者的青睞。
關注B2D公司,現在正是時候。明年,這個領域會出現多少玩家?
這類應用會像一個個小模塊,越做越專
口述 | 經緯創投分析師莊明浩 整理 | 曲琳
去年第二季度時候后我關注過這類B2D公司,美國很多家公司融資,中國零散地出現了一些。
2013年會是它們發展的好時機,因為整體經濟環境并不太好,為了節省人力成本,會考慮免費的—細分服務。這個邏輯雖然比較淺顯,但我想在這里可以說得通。
專業化分工、純靠技術解決問題是美國人的思路,在美國你開發一個App,只需要關注你的核心功能就好。中國有很多行業都是看老板之間、銷售之間的關系,沒法做專業化分工。在比較新、比較純凈的行業倒可能推行開,移動互聯網算一個。
很多開發者還沒有意識去使用這類服務。其實它們可以幫你節省的成本,不僅是資金,還包括時間和人力。如果是自己去做,維護成本往往是越來越高的,比如做數據統計,需要根據內容分發不停做分包,開發者需要改很多次,非常繁復。
B2D領域比較明顯的幾種模式,在商業化方面還需要摸索:針對移動開發者的云存儲,離錢比較近,我想明年可能出來幾家比較好的;“引擎”是很成熟的商業模式,相當于收licecce費用;數據統計,我們投資的友盟是最早做的一家,目前轉到廣告來變現;做測試,其實收費方式并不太明晰。這類服務,最理想的狀態是,作為基礎服務方,可以按月或者按服務量收費。
還有一些新的服務,比如“轉碼”,例如在Android和蘋果之間的開發轉換工具,但我對效果存疑,也許“轉換”會降低個性化成分;可以直接加到App上面的“支付模塊”也很有需求;云測做的是產品發布前的測試,國外有做產品在用戶端的測試,也不錯;“社交分享模塊”,把你的內容一下分享到多個網站;還有客服模塊,解決與用戶溝通的問題。
這類應用會越做越專,很多新業務會像一個個模塊一樣,覆蓋在移動互聯網上面一層。
我想在這個領域,每一個小業務都會出現幾家公司,未來可能剩下一兩家,而且還可能是大公司來做的,比如百度就在做數據統計、轉碼等業務。這類公司如果得到開發者的信賴,可以在原有業務上不斷增加新業務。
B2D領域會出現五花八門的模式
口述 | “云測”創始人王軍 整理 | 曲琳
我把移動互聯網生態系統中,為開發者提供的服務分為五塊:第一部分是為“開發”環節的服務,例如第三方的開發架構、跨平臺開發引擎;第二部分是“連接”,就是把App與SNS、云數據庫或者其他產品進行連接,現在做開發不可能是在自己獨立環境里面,都需要有接口;第三部分是“測試”;第四部分是“管理”,例如發布、升級、代碼管理;第五部分是“分析”,做一些數據的統計挖掘等。
“云測”專注于測試環節。當時我們團隊做PICA時候,最麻煩的事情是兼容測試,因為各手機終端的差別太大,當時測試團隊30人,200個手機,非常希望可以自動化完成。這種需求是所有開發者都有的。專業化分工是趨勢。
移動互聯網與PC互聯網有不同的地方,前者的生態鏈中存在不同的運營商、操作系統、機型,在使用過程中又有不同的帶寬環境。除了測Bug之外,我們會模擬真實環境,為手機進行極限測試。
也正是因為移動互聯網的特殊性,我相信,與PC互聯網相比,針對移動開發者的服務,會有很多新的服務類型。2013年,這個行業會多出很多選手。
2013年,我想整個移動互聯網生態系統的情況是,看上去不錯,其實還很嚴峻。這個行業還沒有對實體經濟還沒有太大影響,先謹慎樂觀吧。我們這些為開發者做服務的公司,首先,還不能著急盈利。產業鏈還沒掙錢,你這邊不可能賺得盆滿缽滿。從云測的角度,基本服務都免費,除非你的服務變成了“空氣和水”,否則就算收不了費,也可以收稅,未來不用發愁。
當然,整個產業鏈也沒有一定免費的規矩,我們是該掙錢還是該免費,這要看各家的策略,以及各家糧食有多少、彈藥有多少。云服務,以及一些分析類服務,一開始就能掙錢。
其次,我們這些企業目前提供的服務還不夠深,明年主要的精力是給開發者全方位,更方便的服務。
再次,2013年將持續“大數據挖掘”這個大勢,我們需要給開發者提供更深層的數據分析,不是采集而是加工,挖出更新、更深入的商業價值。所有開發者都需要在保證用戶隱私的情況下建立自己的商業門檻、競爭優勢。
還有一個趨勢,就是國際化。我們現在英文版已經完成了,很快要做海外的服務,會專注于兼容性測試,這是云測最擅長的,也是用戶不可或缺的環節。移動互聯網的服務普遍建立在云環境中,服務的提交不以時間、地點為限制,是24小時的,所以可以往海外發展。
全球化也是被逼出來的,因為我們的領域將會有更多競爭。我們產品出來半年后就有幾家大公司效仿,只能自我保護,對方要賺錢那我就免費,進軍海外,也是提前做好部署。
另外作為第三方公司,本身也要熬時間。移動互聯網發展到現在為止,所有的從業人員、包括用戶都擔心,到底數據安全不安全。我們這類公司需要花時間得到開發者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