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鼎漢技術成立10周年。今年,董事長顧慶偉把公司總裁的位子給了職業經理人。他打算以后專心看路,執行的事交給下面的人去做。
股權要適度集中
顧慶偉不很贊成剛成立的公司股權過度分散。這大概源自他創業初期的切身體驗。
2002年公司成立的時候,規模挺小,注冊資金100萬。3個創始人,股權基本上各占三分之一,相當于都是董事長加總經理;顧慶偉稍微多一點,33.4%。當時的業務主要是代理軌道交通行業的一些通信類產品。
做了兩三年,3個人的意見開始不統一。顧慶偉覺得光做貿易沒意思,雖然來錢快,但企業沒價值。他看到中國軌道交通行業的發展機遇,想在信號電源這個細分市場深耕下去,開發出自己的產品。
顧慶偉出身華為,在那里工作了6年。華為人對技術和產品的專注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也堅信,中國鐵路和城市地鐵的發展,與歐美日相比有很大差距,經濟的發展必然要解決交通問題。
另外兩個同伴不看好這個行業,又覺得搞開發、搞生產太復雜。他們選擇退出,顧慶偉接手了公司。從2005年底開始,主要由他1個人在經營。
創業伙伴中途散伙給了顧慶偉一個教訓:創業初期最好先選一個老大出來,如果是3個人,有一個人持股40%也行,50%也行。這樣有利于決策,也有利于形成團隊的凝聚力。人跟人在一起,一定會有矛盾分歧,股權上一定要形成一個良好的決策機制。
自己成為真正的老大之后,顧慶偉把跟軌道交通信號電源無關的業務全部砍掉,專注于這個細分市場的研發和拓展。市場也證明他的做法是正確的。鼎漢技術趕上了中國軌道交通大發展的好時機,京滬、京廣、京九等六大干線,京滬、京廣、鄭西等幾條高鐵,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幾大城市的地鐵,都用到了鼎漢的產品。
“我們公司從成立就沒有刻意說要上市,完全是水到渠成。我們2007年10月份做完股改,2008年創業板就已經有風聲往外推了,推出來應該是2009年3月份,創業板推出來我們直接就奔創業板。”
話雖如此,為了上市,鼎漢還是做了一些工作。顧慶偉創業之前是北方華為財務總監。“董事長、總經理必須要懂財務,在公司架構、財務治理這方面,是非常有好處的,”顧慶偉說。起碼就他自己來說,在股權架構的搭建上,他是花了點心思的。
2006年,顧慶偉成立鼎漢電氣,出資人是他和夫人,注冊資本300萬元。后來進行了股權轉讓,其夫人自己退出,顧慶偉持有82.64%的股份,是控股股東,另外兩位自然人持有余下的股份。
隨后,又經過一番與鼎漢技術的轉讓,到上市時,鼎漢電氣成為鼎漢技術的控股股東,占股37.52%。顧慶偉是鼎漢技術第二大股東,持有33.02%的股份。顧慶偉間接和直接持有鼎漢技術的股票,是實際控制人。
股改時,鼎漢技術還引進了機構投資者:中國風險投資公司、中國寶安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和興燁創業投資有限公司。這樣,鼎漢技術上市前的股權結構就是:一個母公司(37.52%),3個機構投資者(共計大約8.5%),顧慶偉(33.02%)和幾位持股的高管(共計大約20%)。
顧慶偉說,設立母公司是為了將來進行一些行業內的相關性投資。而風投不僅能帶來資金,還能提供一些戰略上、行業上的建議。其中一家風投對軌道交通行業也很感興趣,天天在看這個產業,就給鼎漢科技提了些好的建議。“具體的管理上我認為不會有什么作用,因為他們畢竟是搞投資的,對實體管理可能還沒弄明白。”
客觀上風險投資還有一個作用,就是敦促企業的管理更加規范。“上市之前,你的報表是自己在看。風投進來了,你的季報、半年報、年報都要給投資者看。”
用人要充分授權
去年,顧慶偉發現有一個商業機會,于是提出來在董事會的戰略委員會表決。除了另外一位董事贊成,其他人都反對。議題被擱置下來。“過不了那就過不了吧。”顧慶偉并不介意。
雖然是大股東和董事長,但在董事會決策時,顧慶偉似乎并沒有什么“特權”。鼎漢技術的董事會一共9個人,其中3位獨立董事,1位來自母公司鼎漢電氣的董事,其余4位都是鼎漢技術的高管,總裁、副總裁、財務總監、人力資源總監和商務總監,都在董事會里。在董事會權限范圍內的決策,一人一票。“這保證我們決策好多東西不會出現重大失誤,”顧慶偉說。
他相信集體智慧。“我們每做一個決策,都會從財務、市場等各個角度考慮一下,講講公司會面臨的風險,這樣大的方向就不會有什么問題。”或許是做過多年財務,顧慶偉略顯保守,但他并不認為這是壞事。“在經濟不好的時候,保守一點是對的。將來好的時候,你的步子邁得太大,太激進,太為了效益而效益,也會很麻煩。”
過去,顧慶偉既是董事長又是總裁,又決策又執行。“我今年把總裁辭掉了,專門做董事長,帶董事會。”現在他給自己劃定的“地盤”是:公司戰略制定、隊伍培養和文化建設。新上任的總裁在鼎漢技術干過兩年多的副總裁,技術出身,同樣來自華為。日常經營、日常管理都是總裁去做。顧慶偉說:“動嘴的我在干,動手的他在干。”
他花了快10個月時間完成角色的過渡。雖然難免有手癢的時候,但他想得明白,也就能夠慢慢放開,慢慢開始喜歡和享受自己的新角色。
今年公司好多簽字,顧慶偉都不簽了。“去年什么報銷、什么費用、什么投入,好多是我簽,其實在我簽之前已經有好幾個人都簽了。最清楚情況的是第一個人,但是要承擔責任的往往是最后一個人。”
顧慶偉知道,簽字流程越長,越難以分清責任,過程流于形式,失去效率。
“如果公司的事都是董事長干了,那多累。下面的人沒有鍛煉的機會,成長不起來,你就永遠這么累。你的精力也有限,很多事想管也管不好,累也白累。”
授權的基礎是信任。顧慶偉覺得,信任首先來自自己。“你今天對這個人不放心,明天對那個人不放心,將來跟這些人之間就會有隔閡、矛盾和沖突,大家就很難把工作做好。你越是放心,越信任他,他也就越信任你,越能夠把工作做好。”
鼎漢技術也有制度保障。首先是劃清權限范圍,哪些權限是經營班子、是總裁的,哪些權限是副總裁的,哪些權限是在董事長這里的,通過內部的一些機制,基本保證分工明確。
“我是很尊重總裁的。因為你是考核他,如果你不給他這些權力,不給他搭隊伍的權利,投入的權利,將來他是很難完成目標的。只要是他的權限能做出決定的事,我一般不會插手。”
顧慶偉還打算明年加強審計力量。不僅是對財務的審計,更重要的是對業務的審計。比如業務本身做得合不合理,是不是足夠有效率等等,讓放出去的權力產生真實的績效。
他覺得自己現在輕松多了:原來是董事長兼總裁自己考自己,挺麻煩的。現在的任務簡單多了,制定目標,讓員工去干。他相信這樣對企業將來的發展是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