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工的產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也是慈善事業發展的必需。大連市慈善總會于2002年3月籌備期間,就率先成立了全國第一支慈善義工隊伍。截至目前,全市城鄉發展注冊義工約56萬人,占全市669萬人口的8.4%;建立了1687個義工站,形成了遍布全市城鄉的義工志愿服務網絡。
慈善義工的出現突破了慈善幫扶“有錢出錢,有物出物”的局限,為全民參與慈善公益事業開辟了“用時間、精力和技能做慈善”的新路,使大連慈善事業呈現出平民化的特色,對公民社會的發展實踐,對和諧社會的構建推動意義重大。
十年來,慈善義工以“自愿無償”為前提,以“我心有你,助人悅己”為格言,以“不僅崇尚成功事業,更追求有價值人生”為目標,為社會弱勢群體無私奉獻。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廣泛參與下,全市人民參與慈善義工的熱情日益高漲,慈善義工隊伍不斷壯大,義工服務活動影響廣泛,慈善義工工作在組織建設、制度建設、項目活動、嘉獎激勵和保障服務等方面均取得了長足進步,積累了一定經驗。
一、組織建設網絡化,用科學制度規范管理
針對義工分布面廣、閑暇時間不集中等特點,慈善義工組織自上而下健全了機構,形成了覆蓋全市城鄉的四級義工組織網絡化管理服務模式:即市有義工分會、區(市)縣有義工隊、街道鄉鎮行業團體有義工站、社區村屯有義工項目組。這種網絡化的義工組織架構可謂“縱向到底,橫向到邊”,便于義工就近參與活動,易于統籌管理,利于資源整合。
前些年,我會還以發展團體行業義工為重點,推動義工隊伍快速發展,已組建了公務員義工隊、企事業單位義工隊、大中小學生義工隊、親子義工團等,使義務服務更加多元,覆蓋領域更加廣泛,組織網絡更加完備。
一支優質、高效的義工隊伍,來源于科學的管理;一套科學、有效的管理制度,可以不斷地通過實踐加以完善。為此,大連慈善義工組織建立并健全了義務工作登記注冊、工時累計和立項制度,制定“義工服務考核與年檢辦法”,編制《義務工作手冊》,使義工管理工作有章可循;開展并延伸了基本理念培訓、項目專業技能培訓、骨干義工“以會代訓”和年度全員培訓等義工培訓形式,通過培訓提高義工整體素質。這些有效的管理辦法,為區(市)縣慈善義工工作的開展提供了較成熟的模式,搭建了相對完整的框架,使全市慈善義工管理城鄉聯動、協調統一。
二、隊伍管理系統化,用聯席會議分享經驗
隨著區(市)縣慈善義工組織的廣泛建立,為了有效配置全市義工資源,充分發揮義工組織網絡的結構優勢,2008年,大連市慈善總會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慈善義工隊伍建設和管理的意見》,確立了“義工工作聯席會議”機制,推動義工隊伍建設的快速發展和管理的科學規范。
每年一度的全市慈善義工工作座談會都突出一個主題。從2008年以來,五次全市慈善義工工作座談會,先后解決了區(市)縣慈善會相繼成立及隨之而來的慈善義工組織建設,激發和提升義工服務活動,慈善義工服務“立足社區、服務基層”,培養義工專項技能及倡導社會服務專業化,促進慈善義工服務發展常態化等問題。
同時,慈善義工組織還施行“義工隊長、項目負責人月例會”制度。根據規定,各區義工隊隊長及項目組負責人等每月定期召開一次會議,通報責任內工作情況,上報工時及各類報表,交流工作成果和經驗,反映存在問題,并提出意見建議。義工組織采取五級金字塔型聯絡模式,即義工活動的發布方式為:分會會長——隊長——站長——組長——義工,逐級通知。另外,義工網絡家園、義工QQ群等,也是有效的網絡信息發布渠道及資源共享方式。
三、項目活動品牌化,用切實服務提升影響力
義工項目和服務活動是義工隊伍發展的重要載體,是吸引義工深入持久地投身義務工作的動力之源。十年來,大連慈善義工在慈善救助、社會服務和緊急救援三大方面,圍繞“安老、撫幼、助殘、濟困、助醫、助學”等內容,開展服務項目408個,組織社會公益活動15萬余次,約有284萬人次參與,累計奉獻時間998萬余小時,累計無償獻血約222.1萬毫升,幫助困難群眾234萬余人次。
十年間,慈善義工不斷提高義務服務水平,從大型活動服務到公益環保項目,從弱勢群體服務到社區服務項目,從善款救助項目到社會應急服務,從公共服務項目到義工互助服務等,打造出了一批“社會需要,義工勝任,群眾歡迎”的品牌項目。
市義工分會開展的常態化大型公益活動:如元旦春節期間的“扶貧幫困送溫暖”活動;3月的全市“學雷鋒活動月”;春季環境保護公益活動;旅游旺季的“文明在路上”、“義務向導”、安全協管等活動;9月全市“公民道德建設宣傳月”活動;11月開始的“大連慈愛月”活動;適逢“教師節”、“重陽節”及“愛眼日”、“戒毒日”、“國際義工日”、“國際防治艾滋病日”等節日,策劃開展各項公益活動。與各部委辦局合作開展的活動項目:如與市地震局聯合成立的“萬名義工抗震減災義工隊”;與市監獄合作進行的“愛心幫教”項目;與市救助站聯合開展的“流浪兒關愛”項目;與中心醫院共同進行的“親情關愛”項目等。
各區(市)縣義工隊/站、項目組,立足社區開展的民生服務項目,以及專業服務活動:如“手足情”項目,常年給養老院的老人們修腳;“情系環衛工人”項目,由專業按摩技師給環衛工人舒筋活絡;自來水維修“便民服務”項目,為貧困家庭免費維修水管;還有法律咨詢、醫療服務等。另外,義工分會開通了“義工服務求助熱線”,為社會弱勢群體的突發性困難提供幫助。這些項目的開展解決了社區百姓的切實困難,得到了受助者的肯定和歡迎;也受到在國家民政部領導和香港杰出青年義工交流團的高度評價。
通過項目服務,慈善義工成為了聯系弱勢群體和傳播慈善理念的橋梁和紐帶。經過長時間的探索和實踐,慈善義工呈現出穩定的長者義工和流動的學生義工相結合的持續健康發展樣態,建立了“鐵打的項目,流水的義工”的穩定服務模式,完成了從簡單體能型向專業技能型的服務內容轉變,并形成“人人參與義務服務,人人享受義務服務”的良好社會風氣。
四、保障激勵人性化,用人文關懷傳遞正能量
保障義工的合法權益,提供必要的活動經費,關心和體恤義工的工作與生活,會促使人們更積極地投入義工工作,使義工隊伍得以持續健康發展。因此,抓保障是義工管理的堅實基礎,主要體現在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持,以及權利和福利的保障幾方面。
一是人力:龐大的義工隊伍需要一套有力的管理人員體系。市義工分會有專職工作人員四名;其余隊、站、組的負責人皆由義工兼職擔任,不同崗位的義工每月會得到100到500元不等的交通、通訊和餐飲補貼,為骨干義工順利開展工作提供經費支持。
二是物力:總會鼓勵和引導社會愛心人士為改善義工工作條件,定向捐贈了電腦、辦公用車等設備;為義工服務統一著裝制作了愛心馬甲。
三是財力:2004年,慈善總會為義工設立了30萬元的專項活動經費;2009年,義工志愿服務專項基金正式建立,接受社會各界(包括義工),對義工志愿服務事業的支持和幫助。義工專項基金先后為十余名困難義工,發放了1000元到10000元不等的救助金;也為義工舉辦文娛活動,豐富文化生活提供了必要的經費。
四是權利:為保護義工權益,總會為慈善義工組織每年購買團體不記名保險10000名,為全市城鄉的義工在參與義工服務時,提供保額分別為50000元的人身意外傷害和5000元的醫療保險保障,解除了義工從事義務工作的法律隱患和后顧之憂。
五是福利:總會通過義工組織,逢年過節都為困難義工和優秀義工發放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為酷暑中服務的義工購置防暑降溫用品,鼓勵愛心醫院為義工提供免費體檢服務,為400多位優秀義工常年贈閱報紙。
與此同時,良好的激勵機制可以促使義工為服務弱勢群體,實現自身價值而不斷努力。義工組織會不失時機地評選優秀慈善工作者、慈善先進人物、雷鋒獎章、黨員義工先鋒模范、杰出義工團隊等榮譽,并組織優秀義工報告團,對他們的先進事跡進行宣講和傳播,在全社會樹立典型,號召人們向義工學習,讓社會正能量得到傳遞。
其中,慈善義工張貞慧的感人事跡先后由我會推薦,由新華社和中央廣播電臺記者發表在《國內動態清樣》和《內參》上,分別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時任國家民政部部長李學舉,遼寧省省長張文岳等領導的批示。
作為有效的激勵措施,“晉星”使每名普通義工都有機會接受表獎。總會每年都召開義工晉星表彰大會,按照《大連市慈善總會星級義工晉星和嘉獎評定辦法》規定,對工作時間累計達50小時、150小時、500小時、1200小時及1500小時以上的義工,分別授予一星級至五星級義工稱號;對參加“流動血庫”項目的義工,累計獻血800毫升、2000毫升、3600毫升、5600毫升和8000毫升以上的,評為一星級至五星級義工;對于業績突出,有較大社會貢獻和影響的義工,在授予五星級義工的基礎上,可被評為“大連市義工杰出貢獻銀星獎”和“大連市義工終身成就金星獎”。此外,五星級義工即成為慈善總會的會員,這種特殊的身份也是一種榮譽,是對義工持久深入參與服務的一種激勵。目前,慈善義工組織共嘉獎星級義工20597人,五星級義工已達366人,累計頒發銀星獎21枚,金星獎5枚。
這種把工時量的積累和業績質的貢獻相結合進行評比嘉獎的機制,得到了全國各地慈善組織的肯定,并在很多地區加以推廣。上海、張家口、重慶等地兄弟單位先后來到大連,學習慈善義工組織的管理模式。
大連慈善義工熱心助人、樂于奉獻的義務精神,傳遞著正能量,在全社會形成了良好反響,成為大連精神文明建設的城市標桿,被譽為一張靚麗的城市名片。慈善義工隊伍先后榮獲全國社區志愿者先進單位、中華慈善獎、中華慈善事業突出貢獻獎等多項榮譽。
隨著義務工作被社會普遍認可,公眾參與義工的程度更成為衡量現代慈善事業的一項重要指標。國家民政部在今年舉辦的第七屆中華慈善獎頒獎典禮上,大力倡導“每周一小時”的慈善理念。然而,調查顯示,大連每月參與活動四次以上的慈善義工僅占28.1%,這說明對義工參與服務的強化工作潛力巨大。
為了使義工服務更加持續健康發展,在今后的一個時期,慈善義工隊伍建設要貫徹社區化、專業化、常態化和實效化的發展思路:即在服務對象上,引導義工回歸社區,立足基層,更多開展一些與身邊群眾密切相關的項目和服務;在服務內容上,加強義工專業技能培訓,提高義工素質和服務水平;在服務態勢上,用科學的管理方法和項目制度,優化項目設計,特別是用學雷鋒活動常態化促進義工社會服務常態化;在服務質量上,抓好培訓督導和保障激勵機制,指導和鼓勵義工腳踏實地地為弱勢群體服務,讓施助和受助雙方都滿意。
作為慈善事業的一翼,大連慈善義工工作一直被高度重視,并形成了以義工服務為亮點的慈善文化氛圍。為此,我們要勤于探索實踐,勇于開拓創新,真正使人們養成“有困難找義工,有時間做義工”的生活習慣;大力弘揚義工精神,不斷傳遞社會正能量,推動慈善事業發展與和諧社會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