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駐穗領事館搞義賣幫助中國殘疾兒童,籌款33萬元,收到5000假幣令組織者遺憾。國家統(tǒng)計局原副局長賀鏗在微博評論:外國領事館干這種事,其用心就是想丟中國人的臉!中國就少了那33萬塊錢?真不要臉的是那些搞義賣的!(12月10日《重慶晚報》12月10日《燕趙都市報》)
一個籌集善款的義賣活動,居然收到5000元假幣,這本身就有點讓人大跌眼鏡,然而更加令人費解的是那一句不差錢的論調。
筆者認同在涉外事務上應該采取審慎的態(tài)度,對于對外交往上出現的問題應該理性地看待,然而,對于此事慈善風波不妨以寬容心態(tài)看待。我們應該看到慈善義賣還是卓有成效的,如果不是那5000元假幣,事情的結果完全可能是多方受益。
更應該大度寬容地看待慈善義賣本身,這本不是錢多錢少的問題。因為慈善的意義本身就不在于比拼財力,而是要喚起對弱勢群體的關愛之心。就對殘障人士的關愛來說,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比如盲道設置問題,殘疾人就業(yè)問題等等。
同時,不妨以寬恕的心態(tài)看待那些使用假幣者。我們應該譴責這種使用假幣的行為,但應該寬恕那位假幣使用者的靈魂,西方人慈善文化中本身就存在的 “寬恕”、“感恩”、“分享”等善念,這些都是人類共同的思想資源,都應將其融入到我國慈善文化核心價值觀中,使其共同成為人們的價值標準和行為規(guī)范。
如果那位假幣使用者沒有發(fā)自內心地感到愧疚,那我們更要反思,這難道僅僅是個人的素質問題嗎?答案是否定的,慈善文化并沒有深入人心,首先,心有余力的富裕階層對慈善事業(yè)比較冷漠。有調查顯示,人均GDP排名世界100多位的中國,卻是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消費市場之一。富裕階層們寧可自己揮霍浪費,卻不愿捐點錢出來行善。由此看來,中國富裕階層們的“慈善冷漠病”實在病得不輕。
其次,“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感恩,是我們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是一個人的基本品德。然而,現實總是有些灰色。2010年“感動中國”候選人趙俊方老人十多年來共資助了上百位貧困大學生,他的義舉是令人激賞的。可是最令他心寒的是被資助者——大學生對這位老人的冷漠,受助一年多,沒有主動給資助者打過一次電話、寫過一封信,更沒有一句感謝的話,更不愿意站出來見老人一面。
最后,應景慈善更是傷人心。一些企業(yè)和個人在慈善活動中,先“拍胸脯”,后“縮頭”,將慈善活動當成一種應景的表演。慈善捐贈本應該是不分貧富貴賤的一種行為自覺和生活常態(tài),自覺捐贈行為通常不會等到特定需要時再做應景表演。可是目前卻普遍存在著為了滿足特定需要而進行的應景表演式的慈善捐款現象。由此,我們更應該反思如何讓慈善活動剝離應景的弊病,回歸其本意,從而達到感化個人的最終目的。
我們應該明確,從精神上講,慈善組織或慈善行為的捐助人,其所實施的一切慈善行為不是恩賜、不是施舍,而是基于人格平等基礎上的互愛互助的高尚體驗,是通過人道關懷而達成的自我社會價值的實現,也是對社會應盡的一份責任。慈善行為受益者,并非就低人一等,而是作為社會平等成員在自身遇到困難時,所應受到的社會救助,也是應享有的一份權利。從實際上看,只要慈善事業(yè)所需善款能夠成為源頭活水,只要慈善事業(yè)仍需更多人和機構參與,這就足夠了,這才是國家的強大和公民的成熟的應有態(tài)度。
佛教提倡“終眾生平等”,基督教倡導“平等”、“博愛”。 寬容地看待慈善義賣,寬恕那位假幣使用者的靈魂,對于這起慈善風波,就事論事的“臉面論”最終只能轉化為不歡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