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懷著崇敬而激動的心情拜讀《沒有硝煙的戰線》的。這是年屆98歲高齡的馬識途老先生的新作,這是馬老帶著深厚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完成的作品。人物塑造真實豐滿,作品主角李亨與賈云英的愛情故事經歷磨難,浩氣長存,書中所塑造的地下工作者英雄形象大大增強了文學作品的感染力與可讀性。這也是一部新時期生動的愛國主義教材,正如馬老所說:“希望有更多更好的反映革命歷史斗爭的影視劇推向屏幕,這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部分”。這部作品的出版發行,對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必將產生重大的影響。
在當前諜戰片、諜戰劇、諜戰書日益繁榮、日益受到讀者觀眾歡迎的時代,馬老先生這部作品以反映四川黨的地下工作者為了黨的事業,為了民族的解放,為了全國勞苦大眾的新生,歷經各種艱辛與考驗,飽受各種屈辱與誤解,始終對黨堅貞不屈,默默無聞戰斗在隨時都面臨生死考驗的隱蔽戰線,這些地下工作者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又一曲民族英魂的贊歌,這是一部反映李亨從平民走向革命的道路,直到成為民族英雄的情感史、成長史。我讀這部大作有以下三點體會。
作品驚心動魄,扣人心弦
由于這部作品是以黨的地下工作者黎強同志的生活為原型并結合馬老先生自己長期從事地下黨的工作的經歷和經驗,經過文學的加工提煉與人物塑造,使這部作品更加真實可信,更加厚重,更加讓人愛不釋手。作品中的每個故事、每個細節、每個情節都給人以驚心動魄的感覺。比如賈云英根據組織安排從延安回到四川,脫下軍裝,穿上白大褂,辦起了診所,加入了地下工作者的行列,由于敵人的嚴密監視封鎖,人民解放軍主戰場的勝利消息無法傳遞到敵占區,根據工作需要他同護士毛蕓才秘密辦起了黨的地下刊物,從深夜收聽收音機收集消息情報、整理撰寫文稿、油印刻版、印刷、秘密送出,都是這兩位年輕女子完成的。她們既要躲過敵特的監視,又要秘密印刷不被發現,并安全把每封印好的報紙發出去,其中的困難可想而知。然而由于一個再小不過的一個失誤,毛蕓才將一份傳單裝進毛衣口袋送進毛衣店而被隱藏在這里的特務發現告密,敵人順藤查處了小報,在毛蕓才家搜出了印刷小報的油印機,毛蕓才被捕,毛蕓才的母親受到了敵人的嚴刑拷打,賈云英的身份暴露,她們的生死、黨的這條線受到了嚴重威脅,真是九死一生,讀到這里怎不令人擔憂,然而這兩位女共產黨員憑借自己的智慧和對黨的忠誠,利用賈云英父親的影響和自己從事的醫務工作的職業的掩護,與敵人巧妙周旋,終于化險為夷,躲過了這場危險。
在戰爭年代處處充滿敵中有我,我中有敵的復雜局面。比如,當黨的總聯絡員于同與兩位久未聯系的線人取得聯系后,方知這兩位線人早已叛黨投敵,于同的身份被暴露,敵人妄想利用這兩位特務曾經是黨的線人的特殊身份竊取我黨更多的情報,并利用黨對他們的信任再次打入黨內,妄想找到游擊隊并一網打盡。在這危急關頭,于同和李亨巧妙利用敵人的信任,將計就計,將敵人引入深山中的游擊隊的埋伏圈,一舉殲滅。
再比如李亨被委派到敵正規師任政工處長一職,其職責就是秘密查處該師內部的共產黨,他秘密發展和依靠的營長何志堅、士兵王得勝原來早已是潛入敵軍內部的共產黨員,他們成功策劃了起義。在何志堅無法判別李亨的真實身份前,只有把李亨送到了解放軍手中。當李亨的妻子陸淑芬同他一起被押解到北京時,陸淑芳以為大難臨頭了,直到北京后陸淑芬才知道了隱瞞了自己這么多年,李亨共產黨員的真實身份,使陸淑芬轉悲為安。
在作品中,這樣的情節,故事隨處可見,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引人入勝。
精雕細刻,氣勢宏大
整個作品給人一種氣勢非常宏大的感覺。作品全面展現了解放戰爭前夜的中國,作品從前方到后方,從延安到四川,從蘇區到國統區,從軍隊到地方,從袍哥到商人,從正規部隊到游擊隊,從敵特內部的“中統”、“軍統”之間的互不信任,互相拆臺,互相爭斗,全面展現了解放戰爭前夜那場非常殘酷、非常宏大的戰爭場面。在書中我們看到的是對沒有硝煙戰線的描寫,聽到的卻是隆隆的炮聲,看到的是平靜的生活,感受到的是波濤洶涌的驚濤駭浪,馬老說:“有些諜戰影視劇太不注意細節了。”這里的細節就是真實,是生活功底的體現,對細節的描寫,就是親歷與聽說過之間的差異,所以馬老在作品中對細節的刻畫力求精雕細刻。馬老對這條戰線的準確描寫把握,都體現在每一次敵我的交鋒,每一次外出的行蹤,每一個接頭的暗號,每一次見面的對話,每一次對話時的面部表情,每一次的穿著打扮,每一份情報的秘密送出,每一場交杯酒中的智斗,每一份傳單的收集印刷與送出等一個又一個細小的情節之中,然而在描寫中又得到了充分的展現與放大。
在這部作品我們既能通過放大鏡看清每個細節,每個道具的細微表現,又能通過高倍電子望遠鏡看到整個宏觀世界的宏大場面,這種描寫手法是吸引讀者的一大特點。
至情至理,催人淚下
當我們捧起這部四十余萬字的作品,就有一種沉甸甸放不下的感覺。我們除了被故事情節吸引外,更多的是被作品中塑造的李亨、賈云英、于同等一個個地下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境界所感動。
作品成功塑造了李亨這樣一個出生袍哥家庭,受過高等教育,反叛家庭,毅然同賈云英一批熱血青年北上踏上延安紅色之路,在黨的培養教育下,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共產主義戰士。他回到四川打入敵人內部,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深入敵人情報核心部門掌握了大量珍貴的情報,一次次舍生忘死,與敵人斗智斗勇,挽救了同志的生命,挽回了革命的損失,在數十年地下斗爭中,既不能暴露自己的身份,更不能讓組織受損失,可以說每時每刻都在經受著靈與肉的煎熬與考驗。
作品中的大量對話與內心獨白是生動的愛國主義精神的濃縮:“在我們這條戰線上斗爭的人,是注定要忍受犧牲的,犧牲前程,犧牲幸福,犧牲愛情,必要時刻犧牲生命”。在整部作品中,李亨與賈云英的愛情故事貫穿始終。當賈云英從延安回到成都后得知李亨已叛黨投敵為國民黨賣命時,她心如火焚,她想到了她和李亨在延安時的情景,不禁掉下淚來,可她仍不相信這是真的,她繼續讀著李亨留給自己的信:“我們既然在紅旗下宣過誓,作了承諾,我們的生命和鮮血都是屬于黨的,屬于人民的,人民需要、黨需要的時候,就毫無保留地向革命的祭壇供奉出來”。正因為他們對黨的事業有著堅定的信念和鋼鐵般的意志,他們經受了戰爭的考驗,經受了生離死別的考驗,經受了敵人無數次誘惑的考驗,經受了愛情的考驗,更多的是經受被誤解而飽受屈辱的考驗,這就是地下工作最偉大的精神所在。
掩卷而思,那些逝去的或仍健在的黨的地下工作者才是我們民族的真正的英雄,真正的民族脊梁,他們幾十年默默無聞,無私無畏,忍辱負重,甘愿吃苦,甘愿犧牲,甘愿奉獻的民族氣節,值得我們永遠銘記。不論歲月如何流逝,我們的國家再強大,人民生活再富裕,我們和我們的子孫后代都將永遠懷念他們,敬重他們。非常感謝馬老先生為我們提供的這部優秀作品,讓我們受到了教育和啟迪,那就是要愛國愛民,矢勇矢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