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業經營中,很多企業對外在的競爭和風險比較敏感,而往往忽視來自企業內部的風險管控。但是最致命的危險恰恰來自於企業內部,明槍好躲,暗箭難防,危機常常是從內部滋生。
商業欺詐腐敗成為全球性問題
資訊被竊取的威脅正在成為全球性的問題,新技術使金融或寶貴的智力資產更容易傳輸和存儲,但也更容易被竊取和轉售。相關調查顯示,30%的公司表示,易被盜取的資訊和IT系統的複雜性等都是他們面臨高風險的首要原因,而來自內部人的威脅遠遠高於所謂技術超群的駭客們。
2 0 1 1年3月,曾擔任蘋果全球供應部門經理的Paul Devine在聯邦法庭上承認了蘋果公司對他「用機密資訊換取經濟利益」的指控。Devine 2005至2010年間供職於蘋果,他利用職權參與了竊取蘋果公司機密資訊的欺詐計畫。
被用於交易的機密資訊包括新產品的預測、計畫藍圖、價格和產品特徵,還有一些為蘋果公司的合作夥伴、供應商和代工廠商提供的關於蘋果公司的數據。Devine利用多家美國境內外的銀行賬戶轉移金錢,以便掩飾這些事件的性質、發生的時間地點等等,他因此獲得了超過1萬美元的經濟利益,而蘋果公司因這些資訊虧損了240.9萬美元。
無獨有偶,富士康——作為蘋果公司產品的代工廠,也曾遭遇雇員洩密——iPad2平板電腦後殼的3D數據圖檔被員工秘密拷貝進U盤並夾帶出公司,於是在iPad2上市前,網上就出現了100多個由東莞某廠家生產的山寨版iPad 2保護套,甚至還在美國CES展上販賣。
「內鬼」案亞太地區尤甚
風險管理諮詢公司Kroll公司聯手《經濟學人》資訊部發佈的《2012/2013年度全球反欺詐報告》顯示,亞太地區的欺詐風險依然高於全球平均水準,而全球高達67%的企業都受到內部欺詐的困擾。實際上,從全球範圍看,2012年有61%的企業聲稱曾遭受欺詐行為的侵害,雖然總體數據比2011年的75%有所下降,但上述報告顯示,實物資產盜竊和資訊盜竊發生率依然穩居最為高發的欺詐行為前列,分別為24%、21%,較其他一些發生率已大幅下降的欺詐行為更為頑固、更難根除。
其中製造業企業的欺詐總發生率大幅上升,高達87%。而令人驚異的是,內部欺詐現象繼續升溫,高達三分之二(67%)的企業都受到此方面的困擾,較2011年的60%又有所上升。
「全球很多企業已採取措施應對眾多來自外部的欺詐威脅,從而降低了欺詐行為的總發生率,這是令人鼓舞的跡象。」Kroll公司的總裁和首席執行官TomHartley表示,本年度的全球反欺詐調查表明,企業必須繼續對內部欺詐威脅保持高度警惕,尤其是要加強對知識產權和機密電子數據的保護。
在大陸的一些企業,情況也很糟糕。2012年10月,佛山某針織公司負責人發現該公司加工針織布料的成本高居不下,仔細翻查公司的成本架構,發現針織原材料採購環節出現了問題,經向同行和市場供應商了解,其公司採購的棉紗、滌綸絲原材料明顯高於市場價,指定的數家供應商供貨價偏高。
最後調查發現,該公司負責人的親戚蔡鑫(化名)利用自己原材料採購的職務便利,大肆收取供應商「回扣」,甚至自己設立公司以每噸高於市場價1000元(人民幣,下同)的價格供應原材料滌綸絲,累計非法牟利280多萬元。

企業如何遠離內鬼?
「明槍易躲,暗箭難防」,企業該如何應對這些「暗箭」?
首先,企業應向自己內部的法律顧問諮詢,了解如何展開調查,需要哪些方法,繼而收集並保存潛在的證據,如該雇員自任期後的任何紙質合同條款數據,如發票、收據、賬單、交貨確認等。同時公司財政記錄上的數據分析也許會對找出被偏袒的賣家供應商有所幫助,而當有確鑿證據指向受牽連的雇員時,還可以展開資產跟蹤行動。
在大陸受到貪污腐敗問題困擾的同時,美國和英國企業通過加強合規管理已經收到了成效,腐敗行為發生率已從19%下降至11%。實際上合規管理除了能妥善履行對其外部利益相關者所承擔的責任,也是改善內部管理控制,提升競爭力的方式之一。
除此之外,鑒於技術密集型的企業不斷發生的核心技術泄露問題,專家提醒企業,在埋頭搞自主創新的同時,必須有健全的保密機制,如事先建立健全知識產權和商業秘密的保護機制。另外,還要尊重員工權益,把企業目標與員工的自身發展目標統一起來,從而提升員工的企業忠誠度,使員工與企業共患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