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各地在實踐過程中探索出了產業鏈條延伸的一體化模式、高投入高產出的集約型工廠化模式、注重技術創新和推廣的“寶塔蜂窩煤模式”、環境友好型循環農業模式以及相關企業集聚型的園區模式,這些模式各有其特點及其適用性。山東是食用菌生產大省,在食用菌產業發展過程中,應優先發展一體化組織模式,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推進園區和工廠化模式,在農業和畜牧業基礎好的地區發展循環農業模式。
關鍵詞:食用菌;產業;組織模式
中圖分類號:F307.13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3)03-0136-05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食品不僅要求吃飽、吃好,還要吃得健康。食用菌是一種綠色有機產品,包括平菇、香菇、金針菇、雙孢菇、白靈菇、黑木耳等許多種類,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我國農村有種植食用菌的傳統,目前圍繞食用菌已經形成菌種供應、生產、加工、銷售完整的產業鏈,不僅促進了就業,增加了農民收入[1],同時該產業以農業生產的廢棄物為原料,對于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也具有重要的意義。但隨著生產和需求規模的擴大,食用菌產業逐漸出現了質量標準不統一、利益分配不均衡、從業人員復雜等問題。選擇適當的產業組織模式是突破這些瓶頸、促進食用菌產業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手段。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國和出口國。國內學者對于食用菌產業的發展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大都涉及到產業組織模式問題。學者們以某一區域食用菌產業發展為依托,在產業組織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創新,結合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研究視角,形成了不同的食用菌產業組織模式,如公司+農戶模式、標準化模式[2]、工廠化模式和循環農業模式等。還有部分學者對不同的組織模式進行了比較,并就研究區域實際情況對食用菌的產業組織模式選擇進行了探討[3]。由于對食用菌產業組織模式研究的角度不同,對食用菌的產業組織模式還沒有達成統一的認識。
本文針對目前國內食用菌產業較為成熟的產業組織模式進行了梳理和歸納,對各種模式的優缺點進行了比較,同時針對山東省食用菌發展進行了組織模式選擇,以期為山東省食用菌產業發展提供借鑒。
1 食用菌產業組織模式的比較
我國食用菌產業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點的產業組織模式,不同的組織模式具有各自的特點和適用性(見表1)。
1.1 一體化模式
1.1.1 一體化模式主要形式 一體化是指多個原來相互獨立的產權實體通過某種方式逐步結合成為一個單一實體的過程。在食用菌產業整合過程中,一體化模式表現為不同的組織形式,如“公司+農戶”、“公司+農戶+批發市場”、“公司+合作社+農戶”以及“公司+基地+農戶”等[4,5]。
“公司+農戶”是指在食用菌生產中由公司投資建設菇房,為農戶提供良種以及技術、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和指導,生產出來的食用菌由公司進行收購;“公司+農戶+批發市場”是由公司提供良種和技術支持,農戶生產的食用菌由批發市場進行銷售,實現產供銷一體化;“公司+合作社+農戶”是由合作社為農戶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公司提供良種和技術指導,這種模式為農戶提供一定的資金,降低農戶進入門檻;“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強調生產的標準化和基地的帶動作用,便于打造食用菌品牌。
1.1.2 一體化模式的特點 相比較一般的農產品生產,食用菌生產條件苛刻、技術含量高。因此,采用一體化模式對于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首先,一體化模式注重產業鏈條的延伸,有利于分擔各個環節的風險。如在“公司+農戶”的組織模式下,公司為農戶提供良種,并進行技術和管理上的指導,同時按約定價格收購產品,菇農不用擔心生產出來的產品難以銷售,或者價格的大幅度波動帶來的損失。利用公司的技術和市場主導力量,降低了農戶的生產風險和市場風險。
其次,一體化模式有利于提高食用菌的質量。目前食用菌質量安全問題頻發,農藥化肥殘留問題屢見不鮮,其主要原因是一家一戶的分散種植模式缺乏有效的組織管理和外部監督。在一體化模式中,對于農戶的生產,公司可以進行一定程度的監督,同時公司可以利用產品收購這一環節對質量的前導作用,約束農戶的規范生產,以提高食用菌質量。
再次,一體化模式有助于解決菇農生產資金不足的問題。一體化模式下的多種組織模式均對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有顯著的作用。如“公司+農戶”模式下公司可為農戶投資建設生產設施,賒銷部分生產資料;“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下,合作社的資金可用于農戶食用菌生產。借助于外部的資金力量,菇農可以利用較少的資金進行較大規模的生產。
一體化模式在全國各地均具有普遍的適用性。但是這一模式的實施需要完善的信用機制作為保障。如在“公司+農戶”的組織模式下,一般通過合約的形式在公司與農戶之間建立食用菌的收購關系,這雖然可以降低農戶的經營風險,但隨之而來的是企業和農戶面臨的以違約為主要形式的道德風險。這就需要有完善的信用機制作為保障,使得違約方能夠受到應有的懲罰,受損方能夠得到合理的賠償。另外,在一體化模式中,企業一般處于強勢地位,往往會擠壓產業鏈其他環節(特別是農戶)的利潤,從而造成各環節利益分配不公。
1.2 工廠化模式
1.2.1 食用菌工廠化生產模式 工廠化模式是在食用菌生產過程中,利用新的生產技術載體,采用必要的設施設備,選用適宜的品種和相應的栽培技術,以期成為高投入高產出的集約型產業[6]。工廠化生產食用菌強調生產的機械化、規模化和自動化。工廠化模式通過生產設施的建設可以打破食用菌生產的季節性限制,滿足食用菌市場持續需求。
1.2.2 工廠化模式特點 工廠化模式利用先進的食用菌生產廠房,通過控制食用菌生產的自然環境,如溫度、濕度、光照等,實現食用菌標準化生產和管理。由于能夠對生產過程進行控制,有利于提高食用菌產品質量,增強食用菌產業的競爭力。
工廠化模式可以解決一體化模式中各主體銜接利益分配不均問題。在一體化模式中,由于分屬不同的主體,農戶與公司之間、農戶與合作社之間以及公司與合作社或基地之間,在利潤分享方面存在著潛在的利益糾紛,往往會造成一體化模式的解體。而在工廠化模式中,由于各環節屬于同一主體,不存在利益分配問題。同時,產業利益可以在各環節中進行調節,提高了企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工廠化生產模式需要較為苛刻的條件,致使其生產規模難以迅速擴張。一方面,工廠化模式需要較大數量的資金投入,包括建設標準化的生產廠房和控制設施,一次性投入大;另一方面,工廠化模式需要有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手段,對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較高。因此,食用菌的工廠化模式適合技術成熟的品種領域,適宜于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
1.3 “寶塔蜂窩煤”模式
1.3.1 “寶塔蜂窩煤”模式體系結構 該模式是由國家現代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省創新團隊、產業基地縣、相關企業和農戶等構成的高效合作模式。一般地,現代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的下一層總是比上一層面積大,像一座寶塔,塔頂是體系的設計者和指揮者;第二層是國家現代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的首席科學家,第三層是國家體系功能實驗室、崗位專家及農業廳等國家層面的執行者和省級層面的指揮者,第四層是創新團隊,第五層是產業基地縣的農技服務人員,第六層是廣大菇農和相關企業[7]。該模式注重在政府的組織引導下整合各方面的科技力量,倡導建立地方創新團隊,發揮其在地方科技創新中的作用,各崗位專家按照食用菌的分類在各領域實現創新。
1.3.2 “寶塔蜂窩煤”模式結構特點 該模式采用分工負責的方式,實現層級相連、上下貫通。該模式以食用菌這一產品為主線,在全國范圍內形成完善的技術體系,針對不同的產品對各專家進行分工,集中研究,進而實現技術創新。同時,這一模式注重整體的統籌,有利于打造快捷的技術服務和推廣體系。
“寶塔蜂窩煤”模式的實現必須有政府參與,才能實現從上到下各層級的協調,由于涉及范圍廣,因而實現的難度較大。該模式是針對技術創新的組織形式,因此實施該模式的區域需要有較強的科研力量,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水平也要求較高。該模式注重技術創新,與其他的產業組織模式具有較好的互補性。
1.4 循環農業模式
1.4.1 循環農業模式的基本原理 隨著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環境友好型產業日漸受到政策的支持。食用菌循環農業模式是利用農牧業廢棄物養殖食用菌的高效循環模式[8],是循環經濟的一部分。該模式利用小麥秸稈、雞糞等農業廢棄物進行食用菌的養殖,得到的菌渣用來制造沼氣轉化為能源,同時也可作為優質的肥料或動物飼料,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和農業廢棄物的轉化率。
1.4.2 循環農業模式特點 食用菌的生產原料可以通過秸稈和牲畜的糞便等廢棄物經過加工獲得,因此食用菌生產可以有效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循環農業模式可以進一步擴大這一作用,將食用菌生產中原料使用過后再用作肥料或產生能源,提高了農業生產的集約化程度,有助于特色高效農業生產的實現。
循環農業模式的實現需要較高的技術支持。無論農業廢棄物轉化為原料,還是食用菌生產廢料的肥料化、能源化都需要有先進的技術,技術的提高是農業資源利用轉換效率提高的前提。循環農業模式是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方向,但由于成本和技術限制,目前尚難以大規模應用,現階段這種模式適合于農業和畜牧業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
1.5 園區模式
1.5.1 園區模式的組織形式 園區模式是將食用菌生產的相關企業、服務業等集中到一個園區內[4],相關企業包括食用菌育種、生產、加工、銷售企業等。服務業包括技術指導和創新、市場信息咨詢以及其他基本生產所需要的服務。園區從區位上安排食用菌產業鏈條上的企業,通過創建產業集群實現食用菌生產的規模效益。
1.5.2 園區模式的特點 園區模式采用將食用菌生產相關企業在一個園區集聚的形式,將信息、技術、人才集中于一個園區,有利于食用菌技術的研發、轉化,降低了產業鏈各節點之間的交易成本。另外,在食用菌園區的建設上,政府一般都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這有利于打造食用菌特色品牌和龍頭企業,對于周邊地區具有很大的帶動作用,有利于食用菌產業規模的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