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豆新品種齊黃34夏播生育期105天,單產在2 759.7~4 473.0 kg/hm2之間,蛋白質含量42.77%,脂肪含量21.26%,豆腐得率257.17%,抗大豆花葉病毒SC3、SC7株系群,耐澇性強,是一個高產優質、多抗廣適的大豆新品種。齊黃34的育成說明選擇適宜的親本和采用有效的選育方法對大豆育種至關重要。
關鍵詞:大豆;齊黃34;選育
中圖分類號:S565.1文獻標識號:B文章編號:1001-4942(2013)03-0107-02
大豆是我國重要的糧食、油料、飼料、食品加工原料和化工原料,在糧食安全、食品安全和國民經濟發展中均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然而,由于進口大豆的沖擊,我國大豆產業特別是大豆種植業面臨崩潰的邊緣,種植效益持續低迷,種植面積持續下降,市場競爭能力嚴重不足。提高大豆產量、改善大豆品質、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經濟效益,是我國大豆科研和生產的當務之急。選育與推廣高產、優質、多抗、耐逆、廣適的大豆品種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措施之一。為此,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通過鑒定篩選大豆種質資源,選擇確定符合育種目標的親本,并針對目標性狀采用定向選育技術,最終將高產、優質、抗病、耐逆、廣適等性狀聚合到一起,育成了大豆新品種齊黃34。
1 選育1.1 親本選擇
雜交親本的選擇是選育大豆優良品種的關鍵。本研究選用各具優點且遺傳距離較遠的兩個優良大豆種質誘處4號和86573-16做親本。
誘處4號是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選育的高產、優質、廣適大豆品種,遺傳背景豐富。其母本早熟3號適于黃淮海北片種植,而其父本安徽大直立豆是地方品種,粒大美觀,高蛋白,耐澇,適于黃淮海南片種植,親本之間較遠的遺傳距離為誘處4號良好的適應性奠定了遺傳基礎。另外,豐富的選育方法也為誘處4號獲得豐富的遺傳變異創造了條件。其選育方法是先以早熟3號做母本、安徽大直立豆做父本有性雜交,后對雜種后代進行物理誘變,再用改良的系譜混合選擇法對后代進行選拔。這一系列方法均為誘處4號獲得豐富的遺傳與變異創造了條件。
誘處4號為亞有限結莢習性。夏播生育期105天。株高90 cm。主莖節數19節,分枝多。單株有效莢數多,3~4粒莢多。籽粒圓形,黃色,淡褐色臍,外觀美觀,百粒重26 g。籽粒蛋白質含量45.8%,脂肪含量18.4%。
父本86573-16是本所培育的高產、高油、莢密型大豆種質,適于黃淮海中片種植,用其可進一步改良雜種后代的產量、品質、抗性和適應性。1.2 雜交后代選育
1996年以誘處4號做母本、86573-16做父本有性雜交,其后根據育種目標采用系譜法進行選育。F1代選擇真雜交株,F2~F5逐代進行生育期、抗病性、抗倒性、產量等性狀的篩選,F6代選優良株行測產或選拔優良單株,F7代選優良株行升入品系鑒定試驗,再從品系鑒定試驗中篩選優良品系升入品系比較試驗,然后經高世代品質檢驗,最后將高產、優質、抗病、廣適等優良性狀聚合到一起,育成夏大豆品種齊黃34。
2 特征特性2.1 植物學特征
齊黃34為有限結莢習性,生育期105天,株高75 cm,株型半收斂,葉片橢圓形,花白色,茸毛棕色,主莖節數14.7節,單株有效莢數30.8個,單株粒數71.4個,單株粒重19.9 g,籽粒黃色、橢圓形、黑臍,百粒重28.0 g。2.2 抗性與適應性
2.2.1 大豆花葉病毒抗性 經國家大豆改良中心鑒定,齊黃34抗大豆花葉病毒SC3、SC7株系群,且病情指數較低。
2.2.2 耐澇性 2010年在嘉祥縣試驗示范,在田間積水25天的情況下,齊黃34仍能正常成熟。
2.2.3 適應性 2008~2009年在7省(市)70個點次黃淮海多點聯合鑒定試驗中,齊黃34有31個點次的產量居參試品種前5位,23個點次產量居參試品種前2位,增產點次兩年平均居參試品種第2位。2010~2011年在長江中下游的浙江、江蘇省部分地區也表現良好。2.3 營養與加工品質
經農業部谷物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齊黃34的蛋白質含量為42.77%(NY/T3-1982),脂肪含量為21.26%(NY/T4-1982),蛋白脂肪總和為64.03%,超過蛋白脂肪雙高品種標準。
經國家大豆產業技術研發中心加工研究室檢測,齊黃34的豆腐得率為257.17%,比一般品種高30%以上,而且豆腐的口味好。
3 產量表現
在2008~2009年的黃淮海多點聯合鑒定試驗中,7省(市)70個點次齊黃34平均產量2 759.7 kg/hm2,居16個主推優良大豆品種第2位;在2010年山東省大豆高產創建中產量為4 473.0 kg/hm2,居參試品種第1位;在2011年國家黃淮海(中組)區域試驗中,平均產量3 105.9 kg/hm2,居參試品種第1位。
4 選育體會4.1 滿足大豆生產需求是育種工作的方向
了解大豆生產需求,滿足生產需要,是大豆育種研究的首要任務。目前我國大豆產業面臨巨大困難,提高產量、改善品質、降低生產成本,是我國大豆產業走出困境的關鍵。針對這一需要,本研究確定了高產、優質、多抗、耐逆的大豆育種目標。4.2 選擇親本是育種成敗的關鍵
品種的優良性狀來自于親本的遺傳、變異和重組,其基礎是親本的基因。通過精準鑒定,了解種質資源的遺傳基礎,從中篩選出攜帶目標性狀且遺傳基礎豐富的種質做骨干親本,再與性狀互補的另一親本雜交,通過基因間的重組和累加,實現多個優良基因的聚合,培育出帶有多個優良性狀的新品種。本研究選用的母本誘處4號具有高產、粒大、莢粒數多、高蛋白、抗病、廣適等特點,而父本86573-16具有高產、莢密、高油、適于黃淮海中片種植等特點,在產量構成因素、品質、適應性等方面,兩個親本實現了較好互補,由此培育出了綜合性狀優良的齊黃34。
4.3 適宜的選育方法是實現育種目標的有效途徑
根據不同性狀的遺傳特點確定適宜的選育方法,可有效提高大豆的育種效率。如大豆產量的遺傳十分復雜,是由多個產量構成因素的遺傳基因共同決定的,而不同產量構成因素的遺傳又各具特點,同時受環境因素影響。為此應在不同環境下,針對某一性狀進行定向選育。如單株粒數是產量構成的重要因素,針對這一性狀,在不同環境下進行定向選擇,便可選育出單株粒數多且能穩定遺傳的品種。
參 考 文 獻:
[1] 徐 冉,王彩潔,張禮鳳,等.高油雙抗夏大豆品種齊黃33的選育[J].山東農業科學,2008,2:5-7.
[2] 徐 冉,郝欣先,王彩潔,等.雙抗雙高夏大豆種質魯99-1的選育[J].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03,4(3):228-231.
[3] 武天龍,湯 楠,吳宗璞,等.大豆抗SCN3、SMV1基因聚合選擇方法程序的探討[J].大豆科學, 2001,20(2):120-124.
[4] 戰 勇,智海劍,喻德躍,等.黃淮地區大豆花葉病毒株系的鑒定與分布[J].中國農業科學,2006,39(10):2009-2015.
[5] 智海劍,蓋鈞鎰.大豆花葉病毒及抗性遺傳的研究進展[J].大豆科學,2006,25(2):174-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