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利用谷子基因組序列開發出SSR引物205對,其中171對可以穩定擴增出目的條帶,149對有多態性。利用30個多態性SSR標記對41份谷子種質資源進行遺傳多樣性分析,共檢測出291個等位變異,平均每個位點9.7個。谷子地方品種基因多樣性指數平均為0.7907,育成品種基因多樣性指數平均為0.7571。對41個谷子品種進行聚類,在遺傳相似系數為0.164時聚為6組,與生態型基本一致。
關鍵詞:谷子;SSR標記;遺傳多樣性;聚類分析
中圖分類號:S515.032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3)03-0033-07
谷子[Setaria italica (L.) Beauv.]起源于我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糧食作物之一[1]。谷子具有耐旱、耐鹽、耐瘠薄、高光合作用效率等特性,在我國北方旱作農業和食品消費多元化需求方面占有重要地位。谷子是二倍體自花授粉作物, 基因組較小,約490 Mb,與水稻基因組結構存在明顯的共線性,是進行基因組研究的理想作物[2]。近年來,基于DNA序列所開發的RFLP、RAPD、AFLP等分子標記的發展為谷子的遺傳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3~5]。SSR標記具有分析簡便、重復性好、多態性高等優點,是谷子遺傳多樣性、品種鑒定和QTL定位等研究的有效標記[6]。然而現有的谷子SSR標記數量少,不能滿足谷子多方面研究的需要,大量開發覆蓋全基因組的SSR標記仍是目前谷子研究的重要工作之一。本研究通過對谷子基因組序列進行SSR位點的搜索,開發出一批SSR標記,對一批不同生態類型的谷子種質資源進行了初步的遺傳多樣性研究。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從谷子核心種質材料中選取41份有代表性的地方品種和育成品種,共涉及東北平原、華北平原、淮河以南、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及西北內陸6個生態區(表1)。將這些材料發芽培養,兩葉一心期時,采用CTAB法[7]提取DNA。
1.2 SSR標記開發
從數據庫Phytozome下載谷子基因組序列,利用SSRHunter 1.3軟件[8]進行SSR位點的搜索,設置重復次數至少為5、構成重復基元的核苷酸數最多是6個。選取重復次數在20以上或者重復堿基數在40個以上的SSR位點,利用重復序列兩端的保守側翼序列,用Primer 5.0設計引物。引物設計的條件是:PCR產物長度為100~350 bp;退火溫度(Tm)為50~70℃,保證兩引物間Tm值相差不超過4℃;GC(%)含量為40%~65%;引物長度為18~28 bp。為了保證引物的特異性,用于設計引物的保守側翼序列與微衛星位點至少間隔20~30個堿基。引物設計后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
1.3 PCR擴增及等位變異檢測
PCR體系(12.5 μl)包括10×Taq Buffer 1.25 μl,25 mmol/L Mg2+0.75 μl,10 mmol/L dNTP0.3125 μl,上下游引物(5 μmol/L)各1μl,0.5單位Taq酶和DNA模板20~50 ng。PCR程序為:94℃預變性4 min;94℃ 45 s,退火溫度45 s,72℃ 45 s,共35個循環;72℃延伸10 min;4℃保存。擴增產物采用6%變性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檢測。
1.4 遺傳結構和遺傳多樣性分析
根據DNA分子量標準和引物的遷移率記錄結果,遷移率最大(分子量最小)的條帶記為1,遷移率次之的記為2,依次類推,無條帶記為0,建立供試材料SSR基因型信息數據庫。利用PowerMarker V 3.25[9]計算引物的等位基因數(Na)、基因多樣性指數(He)。利用NTSYSpc V 2.10e[10]計算品種間的遺傳相似系數,用UPGMA法進行聚類分析,繪制樹狀圖。
2 結果與分析
2.1 引物開發
利用Phytozome數據庫提供的谷子基因組序列,共設計出205對引物,其中171對引物能夠擴增出穩定的目的條帶,149對引物表現出多態性。
2.2 遺傳多樣性分析
選取均勻分布在谷子基因組中的30個多態性標記,對41份谷子種質資源進行分析。30對引物共檢測到291個等位變異,每個位點檢測出的等位變異數為4~16個,平均每個位點9.7個。其中,地方品種和育成品種檢測到的等位變異數分別為8.5和6.5個。地方品種基因多樣性指數為0.5728~0.8926,平均為0.7907,育成品種基因多樣性指數為0.5455~0.8750,平均為0.7571,谷子地方品種遺傳多樣性高于育成品種(表2)。分析各生態區資源的遺傳多樣性,發現東北平原品種基因多樣性指數最高,其次是華北平原,淮河以南的最低(表3)。圖1為引物S226在41份谷子品種中檢測到的多態性。
2.3 谷子品種聚類分析
利用NTSYS軟件計算出的41份谷子品種間遺傳相似系數(GS)值變動于0.0328~0.5614之間。其中來自遼寧的紅苗老來變和山東的魯谷5號、河南的繩頭黃谷和張家口的壩低1之間的遺傳相似系數最小,為0.0328,表明它們之間的親緣關系最遠;來自河北的冀谷20和山東的魯谷5號之間的遺傳相似系數最大,為0.5614,說明其親緣關系最近。
對41個谷子品種進行聚類分析(圖2),當遺傳相似系數為0.14時,所有品種可以聚成兩大
組。第一組主要是來自黃土高原、西北內陸和內蒙高原的材料,第二組主要是來自華北平原和東北平原的材料。當遺傳相似系數為0.164時,所有品種可以分成六組:第一組包括黑龍江的老來變和黑谷2號,甘肅的永昌小白谷;第二組包括11個材料,分別是吉林的鴨子嘴、長擴1,河北的鴨子嘴,雁北的早二白谷,張家口的二黃米,山西的腰谷、爬坡糙,陜西的老來變,寧夏的狼尾巴,青海的黃袍谷,新疆的吐魯番谷子,代表了內蒙高原、黃土高原和西北內陸生態區。第三組是四份育成品種,分別是嫩選15、壩低1、隴谷5號和大涼州谷。第四組是山西的紅桿谷、內蒙古的金香玉以及3份育成品種。第五組包括17份材料,其中7份來源于華北平原,3份來源于東北平原,2份來源于淮河以南。第六組為河北的黑谷。聚類分析表明,來自同一生態區的谷子品種基本聚合在一起。
圖2 41份谷子種質資源的聚類分析
3 討論 Jia等(2009)[11]用(GA)n和(CA)n兩個富集文庫開發出269對谷子SSR引物。Li等(2008)[12]建立了 (AC)15、(AT)15、(AG)12、(TG)12和(TC)12 5個微衛星文庫,設計了393對引物。Jia等(2007)[6]從1 213條EST序列中搜索到30個SSR位點,設計出26對引物。本研究直接利用谷子基因組序列開發的SSR引物,可以更全面地反映谷子DNA水平上的遺傳變異。與EST-SSR相比,基因組SSR 引物多態率高,等位變異豐富,可以有效應用于谷子品種鑒定和遺傳多樣性研究。
本研究用30個多態性SSR標記在41份谷子初級核心種質中檢測到291個等位變異,每個位點4~16個,平均9.7個,每個位點的基因多樣性指數在0.6151~0.8977之間,平均為0.8074,表明本研究開發的引物能夠揭示豐富的等位基因變異。此結果與Ma等(2007)[13]的研究結果不一致,與Wang等(2012)[14]的研究結果相似,原因可能是本研究利用的是谷子初級核心種質,選材更具代表性,因此可以全面反映谷子種質資源的多樣性。地方品種和育成品種檢測到的等位變異數分別為8.5個和6.5個,地方品種基因多樣性指數為0.5728~0.8926,平均為0.7907,育成品種基因多樣性指數為0.5455~0.8750,平均為0.7571,谷子地方品種遺傳多樣性高于育成品種。利用NTSYS計算41份谷子品種間的遺傳相似系數,并進行聚類分析,多數材料遺傳相似系數較小,表明我國有豐富的谷子資源類型,有很高的育種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