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漸進式民主是中國民主政治發展的現實選擇。改革開放以來,黨的三代領導人對于漸進式民主進行了深入的探索。鄧小平關于政治體制改革的論述奠定了漸進式民主發展的思想基礎;江澤民在民主的制度與法制建設方面對于漸進式民主做出了重大的發展;在新的歷史時期,胡錦濤關于和諧社會和科學發展的理論更是開拓了漸進式民主發展的豐富內涵。
關鍵詞:改革開放以來;漸進式民主;黨的三代領導人
中圖分類號:D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13)03-80-05
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歷史進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民主政治建設在實踐中實際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漸進式民主發展道路。這條道路適合中國國情、符合時代要求,在當前階段體現著特殊的歷史涵義,它主要是指具有現代化導向的中國共產黨,在經濟平穩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應對外部民主化浪潮的挑戰,以漸進式變革的方式逐步實現傳統政治體制向民主政治體制的和平轉變,從而為我國經濟社會的順利發展提供強大的政治保障。
改革開放以來,黨的三代領導人在民主政治建設方面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形成了關于漸進式民主的一系列豐富的理論闡述和政治實踐。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汲取“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訓,其政治體制改革思想中關于民主發展的論述,奠定了漸進式民主發展的整體格局和根本渠道;在1989年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江澤民在特殊的歷史時期走上政治前臺,他繼承鄧小平關于民主發展的寶貴思想,致力于完善民主發展的制度環境和法制軌道,并在黨的建設方面勇于理論創新,開拓了中國共產黨引領民主發展的嶄新境界;2002年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代表的黨中央,深刻把握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和問題,及時提出和諧社會建設任務和科學發展觀理念,為當前的民主政治建設設定了發展目標并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這極大地豐富了我國民主發展的道路內涵。在黨的十八大后民主政治發展加速的歷史情境下,回顧改革開放多30多年以來黨的三代領導人對漸進式民主的歷史探索,對于我們今后更為順利地推進我國的民主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鄧小平是漸進式民主思想的奠基人
鄧小平是改革開放事業的總設計師,也是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開啟者和奠基人,其關于民主政治建設的相關論述中包含著豐富的漸進式民主發展思想,對于我們如今理解和堅持漸進式民主發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重提生命本質論述,開啟漸進式民主發展的歷史進程
列寧曾經說過:“沒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會主義。”[1]1979年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鄧小平發表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重要講話,鄭重提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2]的著名論斷。這表明鄧小平在總結“文化大革命”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重新堅持并發展了列寧關于民主是社會主義生命本質的論述。它不僅豐富了毛澤東“民主手段論”思想,將民主定性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而且還深化了關于民主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地位的認識。鄧小平將民主明確定位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目標和任務,從此開啟了中國漸進式民主發展的歷史進程,并且認為“民主化和現代化一樣,也要一步一步地前進。社會主義愈發展,民主也愈發展,這是確定無疑的。”[3]
(二)樹立生產力根本論,闡述了漸進式民主發展的經濟基礎
生產力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原動力,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之一。鄧小平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是當代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的總設計師,在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他始終把生產力放到影響和制約其他方面發展的基礎地位。他指出:“社會主義的任務很多,但根本一條就是發展生產力,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體現出優于資本主義,為實現共產主義創造物質基礎”[4]137。當然,鄧小平并不是單純的“唯生產力者”。對此,他又高屋建瓴地指出:“我們要在大幅度提高社會生產力的同時,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發展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和完備的社會主義法制。”[5]208在具體論及經濟發展和民主政治的辨證關系時,他認為“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過程,應該是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過程。”[6]發展民主政治首先應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但最終也要以能否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作為判斷成敗的標準。為此,他強調指出:“我們評價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政治結構和政策是否正確,關鍵看三條;第一是看國家的政局是否穩定;第二是看能否增進人民的團結,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產力能否得到持續發展。”[4]213
(三)指出政治保障作用,分析漸進式民主發展的必要性
經濟體制改革是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的重心,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初期百廢待興的歷史條件下,鄧小平把經濟工作提高到政治的高度來對待。他指出:“經濟工作是當前最大的政治,經濟問題是壓倒一切的政治問題。”[5]194但是隨著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鄧小平日益感覺到進行政治體制的必要性。他說道:“政治體制改革同經濟體制改革應該相互依賴,相互配合。只搞經濟體制改革,不搞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也搞不通,因為首先遇到人的障礙。”[4]164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質是實現資源配置方式的轉變,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合理有效的市場經濟體制。在此過程中必然涉及對黨的領導方式和人事制度的變革,引起一部分得益于原有經濟體制運行方式的保守勢力的反對,原有政治體制與新經濟體制不相適應的矛盾日益突出并成為經濟體制改革的障礙因素。因此,鄧小平敏銳地指出:“我們提出改革時,就包括政治體制改革。現在經濟體制改革每前進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體制,就不能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經濟體制改革繼續前進,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阻礙四個現代化的實現。”[4]176
(四)強調社會安定團結,預示漸進式民主發展的長期性
鄧小平把政治體制改革看成是鞏固安定團結局面和保障我國長治久安的根本舉措。“我們的政治體制改革是有前提的,即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發展經濟要有一個穩定的局勢”[4]332,“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最大的目的是爭取一個穩定的環境。”[4]313他說:“這個問題(政治體制改革——引者)太困難,每項改革涉及的人和事都很廣泛,很深刻,觸及很多人的利益,會遇到很多的障礙,需要審慎從事。我們首先要確定政治體制改革的范圍,弄清從哪里著手。要先從一兩件事上著手,不能一下子大干,那樣就亂了。國家這么大,情況太復雜,改革不容易,因此決策一定要慎重,看到成功的可能性較大以后再下決心。”[4]176在提到政治體制改革的長期性時,他冷靜地提醒人們:“改革不是一年兩年的事情,政治體制改革如能在十年內搞成功就很了不起了。”[4]249他甚至也預測了實行直接普選的可能性和時間問題。1987年,鄧小平在會見香港特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時明確指出,“大陸在下個世紀,經過半個世紀以后可以實行普選”,“即使搞普選,也要有一個逐步的過渡,要一步一步來。……因為我們有十億人口,人民的文化素質也不夠,普遍實行直接選舉的條件不成熟。”[4]220
(五)反對激進主義傾向,追求漸進式民主發展的實質內容
理論和實踐中的左傾理想主義者和右傾自由主義者往往不顧客觀歷史條件的限制,主觀地講求民主發展的實現形式,盲目地拔高民主發展的現有水平,因而往往容易陷入激進主義的窠臼,給民主發展造成實質上的損壞,甚至引起反復和倒退。鄧小平是理性的務實主義者,是民主發展問題上的實事求是派。他常常警示人們如果“抽象地空談民主,那就必然會造成極端民主化和無政府主義的嚴重泛濫,造成安定團結政治局面的徹底破壞,造成四個現代化的徹底失敗。”[5]176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時,他沉重地指出:“‘文化大革命’時搞‘大民主’,以為把群眾哄起來,就是民主,就能解決問題。實際上一哄起來就打內戰,我們必須吸取這一歷史的經驗教訓。”[4]200為此,鄧小平一貫積極地主張反對“文化大革命”大民主左傾思維的殘余影響。與此同時,他對于右傾的資產階級民主自由化的危害和實質也保持著清醒的認識。他曾深刻地指出:“我們是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但匆匆忙忙地搞不行,搞西方的那一套更不行。如果我們現在十億人搞競選,一定會出現“文化大革命”中那樣的全面內戰的混亂局面。”[4]285為此,鄧小平反復強調:“實現民主和法制,同實現四個現代化一樣,不能用大躍進的做法,不能用大鳴大放的做法。就是說,一定要有步驟,有領導。否則,只能助長動亂,只能妨礙四個現代化,也只能妨礙民主和法制。”[5]257
(六)注重法律制度建設,開拓漸進式民主發展的根本渠道
鄧小平具有豐富的政治經驗、深邃的歷史眼光和把握事物本質的獨到觀察力,在對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時期民主發展歷程的分析總結中,能夠摒除各種主觀偏見和非理性思維的干擾,立足全局和長遠,從錯綜復雜的民主亂象中抓住制度和法律上的根源性進行深入思考。關于制度問題,他指出:“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不是說個人沒有責任,而是說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這種制度問題,關系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必須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5]333具體而言,就是要從“制度上保證黨和國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經濟管理的民主化,整個社會生活的民主化。”[5]336對此,鄧小平高度重視將法制運用于民主政治建設中。他強調:“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5]146,“要使我們的憲法更加完備、周密、準確,能夠切實保證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國家各級組織和各項企業事業的權利,享有充分的公民權利,要使各民族真正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要改善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制度。”[5]339
二、江澤民對漸進式民主的有益發展
江澤民對漸進式政治改革戰略思想進行了充分肯定,他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逐步發展的歷史過程,需要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在黨的領導下有步驟、有秩序地推進。”[7]32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江澤民在其13年的執政生涯中有關民主政治的理論和實踐為漸進式民主作出了有益的發展。
(一)基層民主的成熟形成漸進式民主發展的重要生長點
基層民主是我國在民主制度建設上的重大創新,它包括農村范圍的村民自治、城市社區中的居民自治、企業中的職工代表大會制度以及縣鄉人大代表的直接選舉等。基層民主是改革開放之初適合經濟體制領域的改革而形成,并在江澤民領導時期得以成熟發展,其本質是通過下放權力以發揚基層群眾的積極性,進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開展,其中村民自治因其實踐中的基礎性、開創性和生長性而成為典型代表。村民自治制度是基層民主的重要制度形式之一,發端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并在80年代中期隨著人民公社的解體而迅速普及。在整個90年代,村民自治不斷創新、完備并深入發展,“四個民主”(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確立標志著其在規范性進程上的巨大進步,而1998年新的《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頒布實施則標志著其正式進入全面推進和深入發展的階段。一是工作中心從組織重建、建章立制走向權利保障,農民的政治參與意識與權利意識得到了大幅提高。二是自治形式實現了從選舉式民主向經常性民主的轉化,民主決策和民主監督逐漸貫穿到基層群眾的日常生產生活。三是正在逐步體現出主體的開放性和動力上的自主性,基層農民成為開創嶄新民主形式的主要力量。村民自治的逐漸成熟標志著以江澤民為代表的第三代黨中央領導集體在基層民主認識和建設方面的不斷完善和提高,從而在基本制度創新和架構方面,在群眾意識提高和整合方面,以及在基層民主高層次延伸的實踐論證方面為民主發展的漸進性增長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生長點。
(二)依法治國的實施促進漸進式民主發展向法制和制度化邁進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民主法制建設曾一度由于個人崇拜和人治思維的根深蒂固而經歷了一個曲折的發展過程,甚至釀成了十年“文化大革命”這樣的歷史性悲劇。對此,鄧小平在不同場合,從不同角度反復批判了把黨和國家的命運和前途“寄托在一兩個人的威望上”[3]272的人治思想,強調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3]379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黨中央領導集體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繼承并發展了鄧小平的上述法治思想,并最終將其提到了治國基本方略的嶄新高度。江澤民早在剛就任總書記不久的一次中外記者招待會上就鄭重宣布:“我們絕不能以黨代政,也決不能以黨代法。這也是新聞界講的人治還是法治的問題,我想我們一定要遵循法治的方針。”在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歷史背景下,法治建設對于經濟社會生活的重要性和特殊意義日益顯現。從此,江澤民加速了關于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治弊端和法治建設必要性的深入思考,并在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正式提出和闡述了“依法治國”的思想。他強調指出:“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7]28依法治國戰略的提出和實施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新要求,這標志著我國民主發展模式已逐步擺脫人治思維的強烈束縛,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快速的法制化和制度化發展時期。
(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內含漸進式民主發展的先進性要求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蘇聯和東歐共產黨以及發展中國家原執政黨執政經驗教訓的歷史總結,它標志著以江澤民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于自身先進性建設認識的新的提高,是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共產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提高執政和領導水平的現實選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論精髓是對黨長期執政如何保持先進性的深入思考,其內在地包含了共產黨人不斷加強民主政治建設以調動人民群眾積極性的必然要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就必然要求我們不斷改革政治領域不適應經濟發展的舊的體制和弊端,促進決策的更加科學化和民主化,為生產力的不斷解放和發展開辟更加廣闊的空間;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就必然要求我們,順應世界民主化發展潮流,以更平等、更真實、更廣泛為基本方針,建設優于資本主義民主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然要求我們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加快民主發展步伐,以協調各階層日益分化的利益要求,維護國家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從而保證社會轉型階段人民群眾最根本的政治利益。在經濟社會發展新的歷史階段,在機遇和挑戰并存的戰略機遇期,能否堅持三個代表的先進性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政治敏銳性,不斷促進民主政治穩步健康發展,已成為中國共產黨人在新時期不可回避的歷史主題和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
三、胡錦濤對漸進式民主的內涵開拓
2002年黨的十六大以來,胡錦濤有關民主發展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2007年6月,他在中央黨校的重要講話中強調指出:“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必須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推進,努力與中國人民政治參與的積極性不斷提高相適應”[8],彰顯了他堅持與時俱進的理論精神不斷創新了民主建設思想,為漸進式民主發展開拓了豐富的內涵。
(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成為漸進式民主發展的目標追求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新世紀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十六屆和十七屆黨中央關于社會建設的總體構想,其中民主法治作為其主要內容和首要特征,是統領其他方面和達成整體目標的基本前提,因而也成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成功與否的基石和關鍵。反而言之,在社會轉型期矛盾叢生的歷史條件下,民主發展應以促進和諧社會建設作為自己的目標追求并將其本身作為達成目標的工具手段。任何理念的提出都是與社會現實需要密切相關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的提出也不例外,其立論的基礎是多年來社會領域的滯后發展和矛盾凸顯,目的則是處理多元差異和對立進而保證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而民主就實質而言是協調和整合多元利益要求的思維方式和制度安排,民主發展也是一個可以使社會動亂能量得以逐步釋放、各種力量保持動態平衡的過程。因此只有堅持把民主發展置于優先考慮的地位,才能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現奠定堅實的基礎,才能為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社會秩序的實現創造基本的可能。同時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長期性、系統性和復雜性也注定民主發展必須采取漸進穩慎的正確態度,發展中國家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民主發展的雙刃劍作用非常明顯,人們自然可以通過努力發揮其積極作用,但是,在轉型期激進傾向容易占據上風的情況下,政策實施者必須以非凡的理性和意志抗拒干擾,否則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給社會領域帶來劇烈的動蕩甚至是不可恢復的災難性后果。
(二)科學發展理念包含漸進式民主發展的方法策略
科學發展觀凝聚了中國共產黨人關于新時期各項事業改革和發展的方法和策略,因而也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事業發展的科學指南。科學發展觀中包含的一系列關于發展的觀點和看法,對于我們順利推進民主發展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只有用發展的觀點才能解決現代化建設中遇到的一切問題和困難。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也必須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推進,才能為其他各項事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持續而強大的政治保障。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確保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得到根本的維護和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只有以此為依歸,才能得到人民群眾對政治體制改革的衷心擁護和贊同,否則就會容易變成無源之水和無根之木而最終流于挫折和失敗。科學發展觀要求堅持發展的全面性,對于民主政治建設來說,就是要求我們以發展基層民主為重點,全面推進各層次各領域民主事業的健康順利發展,為政治體制改革在未來實現以點帶面全面突破打下堅實的基礎。科學發展觀要求堅持發展的協調性,對于民主政治建設來說,就是要求我們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最新情況,不斷地調整上層建筑領域與此不相適應的環節和方面,使人民政治參與性的提高始終與政治改革的力度、發展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相統一。科學發展觀要求堅持發展的可持續性,對于民主政治建設來說,就是要求我們要建立和諧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保證改革開放的成果不因政治領域的失序和動蕩而喪失殆盡,同時要正確處理好民主發展量變和質變之間的關系,使民主政治建設能夠平穩持續地邁上更高臺階,在新的基礎上實現更好更快的發展。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對于民主政治建設來說,就是要求我們既要提高總攬全局的領導能力,把握民主發展的科學規律進行統籌規劃,又要在具體工作中抓住事關群眾利益表達的突出問題著力推進、重點突破。
參考文獻:
[1]列 寧.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2.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1982:90.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449.
[4]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943.
[7]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236.
責任編輯 何成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