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國與美國進行了為期11天的陸地和海上軍事演習,對此朝鮮發出了令人生畏的恐嚇。“核火海”、“第二次朝鮮戰爭”、“先發制人核打擊”、“最終毀滅”等詞匯重新出現在21世紀朝鮮官方的警告之中,這讓半島緊張局勢達到最高點。
如果熟悉朝鮮半島長達半個多世紀紛雜的沖突史,就不會為朝鮮的舉動所吃驚。“恐怖色彩”始終是朝鮮外交的常態化的基調。弱勢的朝鮮發起恐嚇行動,挑逗強勢的一方對它的挑釁做出反應,這一歷史已經持續了數十年。這次核試驗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后一次。
“恐怖外交”的前世
朝鮮半島自分裂成南北陣營之后,一直在外部勢力的左右下維持著以“均勢”為主旋律的調門。
在1980年代之前,盡管朝鮮的挑釁持續不斷,但攻擊的目標始終以韓美兩國的軍事目標為主。前期,朝鮮主要為了配合韓國境內的“革命運動”。1961年韓國爆發了樸正熙領導的5·16政變,從那一年開始,朝鮮開始增加軍費,也開始了對韓國和美國的軍事攻擊行動。
這一時期,朝鮮的做法顯然學習了越南北方的戰術,集中力量向韓國派遣間諜和武裝游擊隊,企圖在韓國建立根據地,制造恐怖氣氛。當時這方面的新聞報道比比皆是。在1960年代末和1970年代初,恐怖行動達到了高潮,朝鮮當局對韓國總統樸正熙組織了三次暗殺,第三次刺殺行動殺害了樸正熙的夫人陸英修。他們兩人的女兒是韓國現任總統樸槿惠。
正在朝鮮積極對韓國進行軍事滲透、襲擊韓國重要目標之時,外部局勢發生了變化。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緩和,朝鮮“統一半島”的美夢在國際局勢的變化下終成幻影,朝鮮軍事行動的目標也轉為破壞美韓關系,并逼迫美國撤出駐韓美軍。對朝鮮有利的是,受越戰的影響,在美國國內形成了減少軍事干涉亞洲事務的思潮。在這一外交目標指引下,朝鮮減少了對美韓軍隊的襲擊,對韓國的滲透和暗殺的事件也大為下降。
到了1980年代,國際局勢再次發生變化。隨著樸正熙時代“漢江奇跡”的成型,朝韓國力對比嚴重失衡(實際上,早在1969年韓國的人均GDP已經超過朝鮮),與此同時,冷戰格局悄然逆轉。此前朝鮮還在為“統一半島”而努力,但在實力差距越來越大的背景下,朝鮮已經徹底放棄了這一目標,軍事行動也逐漸演變為帶有國家恐怖主義色彩的襲擊,目標從韓國的軍方和政要轉向了無辜平民。
1980年代的韓國通過相繼舉辦亞運會和奧運會,成功登上國際舞臺。朝鮮當然明白也不愿看到韓國在國際上處于有利地位,以及安定和繁榮的韓國所獲得的國際社會認可。恐怖襲擊似乎成為朝鮮阻擋韓國上升而進行的最后一搏。
1982年,金正日接管朝鮮對外情報部門,此后形成了以“恐怖主義”撬動外交格局的勢頭。這一切的目標就是獲取外部籌碼,試圖重新實現戰略平衡。
一場場被精心策劃出的人道主義災難開始不斷襲擾韓國。1983年10月,韓國總統全斗煥在緬甸遭遇朝鮮特工襲擊,全斗煥幸免,17名韓國官員喪生。此后在1986年的韓國亞運會和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朝鮮都策劃了針對平民的恐怖襲擊。在1987年,大韓航空的858號客機在飛至緬甸上空時發生爆炸,機上115人全部遇難。事后,朝鮮特工金賢姬被活捉。這次爆炸,是朝鮮在數次警告韓國不要舉辦奧運會未果之后發動的。“恐怖外交”沒有改善朝鮮的國際地位,還起到了反作用。韓國獲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同情,朝鮮則成了國際輿論聲討的對象。1988年1月,美國將朝鮮列入支持恐怖活動國家名單。
隨著蘇聯解體和冷戰的結束,長期以來朝鮮安全的外部屏障和機制轟然倒塌。由于“恐怖外交”的惡果,朝鮮的外部空間越來越窄,核武器和運載工具被朝鮮當局視為安身立命的最佳工具。在此后長達十年時間,各方圍繞朝鮮的核努力進行斡旋,朝鮮也弄明白了作為“恐怖根源”的優勢:戰爭對于安定富裕的韓國和周邊國家更加可怕,而一窮二白的朝鮮幾乎沒有什么可害怕的。
在嘗到甜頭之后,朝鮮將以核武器為新道具的“恐怖外交”推向極致,不僅用這一策略保障本政權的安全,同時也以此為籌碼,向韓國、美國,以及中國勒索到大量經濟援助。
如今,朝鮮第三世金氏政權接過了“恐怖外交”的接力棒,試圖光大這一“護持國體”并可輕松漁利的法寶。顯然,三十歲上下的金正恩更有活力和野心,在施展“恐怖外交”的同時,也借此繼續鞏固自己的權力。
從外到內的“輪回”
非民主國家領袖的權力來自向其效忠的嫡系官僚集團。金正日在其父親金日成去世之前,有過長達14年時間的接班準備期,籠絡和培養自己的嫡系幕僚集團。
金正恩從被確定作為繼承人到實際繼承,只有了3年時間來做準備,可謂根基甚淺。他沒有足夠的時間培植自己的親信團隊,在走上權力頂峰的過程中,也不可能像其父親那樣拿出一個新的理論體系,盡管這些思想體系只是虛幻的空話和套話。
或許深知繼承權力,并實現權力交接的難度巨大,金正日在撒手人世之前,把金正恩托孤給他的妹妹和妹夫張成澤(金正恩的姑姑和姑父)等一干舊臣。從2012年被韓國媒體爆出的張成澤集團被金正恩清洗的新聞來看,金正恩仍在努力掌控權力的過程中。
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他需要通過在內政和外交領域的大手筆作為,來證明其能力,積累權威。在這種現實的內部需求下,外交領域成為金正恩最為安全也是迅速見效的選擇。因為在實現權力繼承的過程中,觸碰內政事務容易觸雷,而繼續玩耍“恐怖外交”的游戲卻風險不大,因為朝鮮的地緣政治位置獨特,沒有什么人愿意真正干預朝鮮的事務,從此前數十年的歷史來看的確如此。
在這種選擇下,于是我們看到了光明星-3號的發射和墜落,以及早在情理之中的第三次核實驗。除了光明星的墜落外,金正恩的冒險讓朝鮮社會內部群情激昂。在核試驗之后,朝鮮官方的御用宣傳機構再次向金正恩表達了敬意,在一系列電視節目中,朝鮮民眾一片山呼萬歲。
核試驗結束之后,不論是聯合國安理會的制裁還是美韓聯合軍演,也都是朝鮮需要的。這些都將被視為“外部敵人”的巨大威脅。對于非民主國家而言,虛擬一個強大且不懷好意的敵人,可以輕易地煽動起瘋狂的民族主義和虛妄的愛國主義情緒,這是實現內部統一和鞏固政權的不二法寶。
此外,只有虛擬出強大的外部敵人之后,朝鮮才有正當理由將“先軍思想”繼續到底。此前,金正恩在對成千上萬的軍人發表演講時,就已堅稱朝鮮決不會在優先照顧100萬軍人的政策上倒退,表示這是“第一、第二和第三要務”。對他而言,這確實是極其必要的,因為在這樣的國家,拉攏和掌控軍隊是掌控國家權力的唯一途徑。
2003年3月間,朝鮮發出一系列戰爭叫囂,仿佛讓人重新回到了20年前的1993年,當時中國剛剛和韓國建交,美韓兩國更迭了政權首腦,而朝鮮政權也即將實現新老更替(金正日接替金日成)。
當時朝鮮的舉措和今天幾乎如出一轍,先是發射大浦洞導彈,然后威脅讓“首爾變成火海”,撤離軍事停戰委員會,宣布退出國際原子能機構,直至使半島看似走向戰爭邊緣。最終,在美韓的妥協下,美國和朝鮮簽署了《日內瓦協議》,在美國承認金正日新政權更迭的前提下,最終度過了這場危機。
如今朝鮮制造另外一場“戰爭邊緣”,似乎也只是為獲得美國對朝鮮新政權的認可和保證。
不過,金正恩似乎沒有其父金正日那份沉穩,從朝鮮邀請美國前籃球明星羅德曼和哈林花式籃球隊的訪問看來,朝鮮似乎在釋放緩和信號。因為羅德曼事后接受美國媒體采訪時稱,金正恩希望奧巴馬給他打個電話。
朝鮮在戰爭和和平之間的表達,看似混雜和微妙,其背后的邏輯都只是通過“恐怖外交”,從內到外為金正恩的新政權尋求政權合法性的保證。
新的選擇
從冷戰開始到現在,朝鮮挑起的所有事端,美國的態度始終是觀望,等待并做好準備。在冷戰期間美國困擾在大的世界格局之中,面對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整體現實,美國無力單方面對朝鮮進行武力打擊。盡管如此,美國和韓國早已制定了各種相關軍事行動計劃,以應對涉及朝鮮局勢不穩定的各種緊急情況。在上世紀60年代末,韓美便強化了防衛體系,開始建立規模達250萬人的預備役制度,以預防和應對朝鮮的突然襲擊。
在冷戰后期,隨著韓國經濟的崛起,安定和富裕的韓國并不愿意看到半島局勢惡化。在這種背景下,韓國甚至有意婉拒和美國進一步發展軍事同盟關系,從韓國面對加入美國主導的導彈防御計劃的猶豫態度中便可看出這一點。韓國希望維持在美國以及朝鮮和中國各方之間的平衡,而美國也十分明白區域內盟友以及區域大國的利益訴求。
朝鮮在1993年發起一次戰爭挑釁,美國甚至一度考慮對朝鮮寧邊核設施進行精確戰術打擊,但最終采取了綏靖政策。此后,美國一直警告朝鮮做出選擇:要么放棄核武,要么承擔嚴重后果,但金正日從未嚴肅對待這一選擇,而美國也分別兩度做出了讓步。奧巴馬總統曾警告朝鮮在核試驗問題上“錯不過三”,但朝鮮顯然沒有理會這個提醒,奧巴馬的朝鮮政策因此備受質疑和批評。如今,奧巴馬面對朝鮮的新挑釁,依然要在妥協或行動之間做出選擇。
美韓聯合舉行聲勢浩大的軍事演習作為回應,但參照歷史來看,美國實則選擇了妥協,但在妥協之外,在可行的行動范疇內,美國似乎擁有除武力打擊之外的新選擇。
首先,對于朝鮮而言,其國內有限的開放和通商已經打破了朝鮮當局設置的信息封鎖,形成了多種外部信息的流入渠道。類似“我們一天一天好起來,敵人一天一天爛下去”的一元化的社會認知,已經在信息渠道多元化背景下發生改變。受外界信息影響的朝鮮民眾能夠把自己的貧窮生活與外界比較,足以喚醒民眾對現代世界物質誘惑的渴望和對民生凋敝時局的不滿。
此前,美國InterMedia顧問公司的報告顯示,“美國之音或韓國的廣播正大量涌入朝鮮。朝鮮可以獲得的外界信息比以往都多,朝鮮民眾分享這些信息的行動也更加大膽。”
針對這樣的變化,前白宮亞洲事務主任維克多·查甚至提議,針對朝鮮發起一場激進的行動,通過使用從互聯網到短波廣播和用氣球投擲傳單的各種手段向朝鮮傳遞信息,讓傳播真相的信息成為最有力的武器來打擊朝鮮當局的政權合法性。
其次,中國對朝鮮的態度顯然也發生了某種程度的松動。中國國內許多有影響力的人物呼吁改變對朝政策,中國官方也在聯合國的表決中同意對朝鮮實施制裁。在西方觀察家看來,這一方面不僅是中國決策層對朝鮮肆意妄為的不滿,同時也不愿朝鮮把“負責任大國”的形象拖入泥沼。
事實上,中國如果繼續改變對朝鮮的態度,對朝鮮的制裁行動將會獲得更大的實際效力。如果后期擴大對朝鮮的制裁,包括針對朝鮮權貴家族在華財產的金融凍結和旅行禁令,限制戰略、民用和軍事物資流入朝鮮,這些都將是使朝鮮不得不慎重權衡的威懾,或許這樣才會以最小的代價,迫使朝鮮棄核并回到六方會談的正途之中。
● 摘編自2013年3月15日《經濟觀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