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兩會上,“好聲音”時有所聞。“好聲音”一響,頓時掌聲如浪,經由媒體報道,掌聲很快波及開來。這說明公眾對政情“好聲音”是饑渴的,鼓掌既是對建言者的肯定與支持,亦是對相關提案議案的民意再確認。但是,對于兩會“好聲音”,我懇請慢兩拍鼓掌。
3月8日,全國政協委員蔡玲發言時,掌聲頻起。有媒體說一共9次,也有媒體說是13次。蔡玲當時建議,將“八項規定”寫入黨紀、法規,公布違紀違規處理條例。這是一個很有現實意義的提議,我也很想給她鼓掌。但既然在會上說了,我還想看看接下來她是怎樣積極推動這件事的,等到這事兒有實質性進展時再鼓掌也不遲。所謂“聽其言觀其行”是也。
在空間密集的聚光燈下,兩會是個秀場,代表委員也有普通人的榮譽感和自我期許,但掌聲有時也會麻痹發言者。我擔心一些代表委員的履職僅止于會上吐槽,收獲了掌聲,卻毫無實質建樹。
很多人為發言者鼓掌是因為代表委員“說了真話”。近些年,“說真話”備受尊崇。所謂真話,從現場反應看,有順耳的、不順耳的,從話語質量看,分專業的、外行的。順著群眾情緒說不專業的漂亮話,最容易博取虛幻的掌聲;逆著群眾期待說代表行業利益的話,卻容易招致輿論討伐。秉持專業主義講群眾逆耳的話,是最難能可貴的。比如,在普遍認為“人多力量大”的年代,馬寅初毅然提出要控制人口。
鼓掌的不一定是好聽眾,不鼓掌的不一定就是壞聽眾。兩會上眾說紛紜,什么才是好聲音?掌聲只是個淺標準,核心標準只有一條:有利于國計民生。從聲音的交鋒中篩選提煉出好聲音,進而把好聲音兌現為好實踐和好政策,才是兩會召開的宗旨。
實干興邦、空談誤國,為政需要知行合一,盡管在會上建言也算是一種“行”,但關鍵仍在于議定改革方案而實踐之。因此,為兩會“好聲音”鼓掌,不妨慢兩拍。
● 《中國科學報》(2013-03-13 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