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美麗的海島上,每當日落黃昏。一個男孩就在海灘上撿拾被海浪沖到沙灘上的小海星,然后扔回大海。有人笑他說,這樣做是徒勞的,你不可能把所有的海星扔回海里!小男孩說,但我至少可以改變手里這個海星的命運。這是一個關于小海星的故事。在古城西安,有一個扶殘助殘的福利機構就叫做“海星寄養之家”,這是我國第一家由在中國的外國人創辦的家庭寄養點,創辦者是南非人阿曼達。她是漫步在海灘上救助小海星的善行者。不幸的是,2012年7月14日,阿曼達因積勞成疾,在美國田納西州納什維爾市不幸病逝。如今。阿曼達已經離開整整一年了,光陰流轉,卻帶不走古城人民對這位善者的無限哀思。
獨身女性異國成立“海星寄養之家”
1961年,阿曼達出生在南非一個普通家庭。十幾歲時,因家庭變故,母親在和父親離婚后毅然承擔起撫養三個兒女的重任。作為長女,阿曼達體會到太多生活的艱辛。她繼承了母親身上堅忍不拔的精神和淳樸善良的品質。在美國一所大學完成學業后,阿曼達沒有回南非。在中國臺灣生活了7年后,2004年,在古城西安,她停下流浪的腳步。“我跟這個城市非常投緣,一來到這里,就知道這是我要待的地方。”在西安高新國際學校,她謀到一份穩定工作,教授英語。
工作之余,阿曼達最常去的地方是西安市兒童福利院。做義工的過程,喚起這位異國女性隱藏在心底的母愛。剛來西安時的阿曼達中國話說得不流利,但和孩子交流不需要過多語言,有愛便足夠。阿曼達在孩童世界找到了快樂,也尋找到了生命的真諦。
福利院里的孩子相對是幸福的,但社會上還有多少得不到救助的孩子啊!特別是那些身患先天性疾病的孩子,他們慘遭親人的遺棄,有的裹著襁褓被丟在路旁,有的甚至剛出生,臍帶還沒有脫落,便被狠心(或無奈)的父母遺棄在公廁或某個垃圾站旁;有的寫著名字及出生日期,有的什么都沒有……每每聽到棄兒的悲慘故事,阿曼達都忍不住流下眼淚。2005年,阿曼達做出一個在常人看來異乎尋常的“瘋狂”舉動,她辭去月薪三萬元的外教工作,決定用積攢的十幾萬元人民幣成立孤殘救助機構,她要通過自己和社會的力量,讓被遺棄的殘孤兒童得到救治,并給他們一個暖暖的家。當年9月,“海星寄養之家”正式成立。
168個孩子的媽媽
“海星寄養之家”成立之初,只有6個殘疾孩子,那是怎樣的六個孩子啊!他們是阿曼達從西安市兒童福利院領養的重殘兒,病情最輕的是一名早產兒,縮在襁褓里像一只貓兒:最重的是一名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由于心功能差,供血不足產生缺氧,孩子吃奶困難,吸吮數口就停歇,稍不注意就嘔吐、哭鬧不止,不小心就會昏厥過去。喂養一段時間后,阿曼達聯系好醫院,給孩子做了手術。
阿曼達有善心、有善行,卻沒有養育孩子的經驗。面對吱哇亂叫的小娃娃,阿曼達忙亂成一團。她請教醫生,請教朋友,半夜上網查資料,在網上和育有兩個女兒的弟弟交流。問怎么做才能讓嬰兒好好睡覺。因兩地時差,每次交流完畢,弟弟那邊日落黃昏,而西安的拂曉正悄悄來臨。阿曼達經常為了孩子通宵達旦的工作。
6個孩子的康復,使阿曼達堅定了走下去的信心。給孩子找到收養家庭后,她又陸續從西安市兒童福利院和榆林市兒童福利院領養了幾十個孩子,其中也有被遺棄后直接轉送到“海星寄養之家”的。他們多是先天性心臟病、唇腭裂、無肛或智障患兒。
盡管社會各界給予阿曼達極大的幫助和支持,但養育孩子和給孩子治病必須有穩定的經濟來源。于是,阿曼達利用海外友人的關系,在國外籌集資金。在她的積極鼓勵和游說下,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朋友捐款捐物,一些國際組織也紛紛伸出援助之手。
2007年,在阿曼達的努力下,“海星兒童基金會”在美國成立,這個基金會專門為寄養點籌集資金。有了基金會的幫助,源源不斷的善款支撐了“海星寄養之家”孩子們的生活、醫療及護理人員費用。
但花銷實在是太大了,義工張老師形容每天從“海星寄養之家”花出去的錢“像流水一樣”。每月包括房租、阿姨的工資、孩子的日常花銷所需的費用,大概要15萬元左右,這還不包括殘疾孩子看病治療的費用。即使這樣,阿曼達還是給每個孩子穿最好的衣服,吃最好的進口奶粉,而她對自己卻極其苛刻,身上的衣服,大多是從文藝路市場淘來的便宜貨,有一件T恤,破了洞還舍不得扔,最后在大家的勸說下,才在地攤上花了十幾元錢買了一件新的。
每天懷里抱著,腿上坐著,身前身后爬來爬去的小孩子,給阿曼達帶來無窮的樂趣,孩子們在她懷里打滾、撒嬌,身上、臉上經常被淘氣的小家伙抹得花里胡哨,阿曼達從不氣惱。
從2005年至今,阿曼達先后收養了168個孩子,安排手術190多例,孩子的身體達到健康標準后,便通過國家收養中心,為他們在美國、法國、荷蘭、挪威、西班牙、芬蘭、丹麥、瑞典、加拿大等國家尋找新家。每送走一個孩子,阿曼達的心情都很復雜,“我們愛孩子,給孩子們幫助,這是快樂的。但是當孩子離開時又總是不舍,心中有一種痛。”那些被領養到國外家庭的孩子,他們的養父母會經常寄照片過來,看著照片上孩子和新家庭成員其樂融融,阿曼達心里總是暖意融融。“我的幸福感是孩子給的”
阿曼達病了。早春二月,古城西安依然寒風料峭,電視、網絡、報紙等媒體報道了一個不好的消息,南非媽媽阿曼達因長期積勞成疾,被查出患有惡性腫瘤。
每天都有素不相識的人到醫院探望阿曼達,被南非媽媽大愛所感動的西安人說,謝謝你給了這些孩子溫暖的母愛!阿曼達蒼白的臉上露出些許紅暈:“不,不,我感謝西安,是西安給了我照顧孩子的機會,只要能讓我照顧孩子,我就會覺得很幸福,我的幸福感是孩子們給的。”阿曼達的病房里擺滿了鮮花,“早日康復”的卡片端端正正地別在鮮花叢中,這是古城人民對這位南非友人的深切祝福。躺在病床上。阿曼達的頭發梳理得很整齊,她努力對每一位來探視她的人報以微笑,并不斷詢問孩子們的情況——她最惦記的還是她的孩子。
“我不可能救所有的孩子,但我會盡一切可能去改變海星之家每個孩子的命運。”病床上,虛弱的阿曼達說出這段話時,臉上再次表現出她的堅強。
阿曼達有很多朋友,都是在工作中結識的,他們對這位國際友人都表示出崇高的敬意。李建華是浙江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心胸外科副主任,在過去幾年間,因救治阿曼達送來的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和這位可親可敬的南非大姐結下了深厚友誼,他時刻都在關注著阿曼達和她的“海星寄養之家”。
“每個孩子都是她的寶貝,孩子是她的全部。阿曼達有愛心,即使不是自己寄養之家的孩子,她也非常關心。”李建華還記得收治過一個特殊的小病人,這個小病人是阿曼達在一家醫院“撿來”的。那天阿曼達帶了十多個孩子到西安一家醫院做整形手術,在走廊等待的時候,她聽到哭聲,循聲找去。她看到一對年輕夫婦。這對夫婦說,孩子剛出生就被查出患有嚴重的心臟病,家里沒錢,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阿曼達勸慰他們不要難過,介紹自己是“海星寄養之家”的院長。和浙江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有聯系,可以不花錢把孩子的病治好。這對夫妻不相信自己有這么好的運氣,直到孩子手術成功,他們才相信世界上真的有“活菩薩”。
八年來。阿曼達的事跡感動了古城,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義工群體,每天都有不同年齡、不同膚色的志愿者來到“海星寄養之家”幫忙照顧孩子,洗衣服、喂飯、陪孩子玩耍。退休教師張曼巧便是其中一位。在張老師眼中,阿曼達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一個外國人都能為我們的孩子奉獻一切,我們只是伸伸手,用我們的懷抱去暖暖這些可憐的孩子,有啥難的呢!”26歲的小袁是西安市出租車司機,通過義工聯盟。他成為阿曼達的助手,一直跟隨至今,沒有領取過任何報酬。徐醫生在浙江省兒童醫院心胸外科工作,通過工作關系認識了阿曼達,受阿曼達的影響,他也走上了公益之路。春節前,徐醫生參加了“溫暖中國杭州合唱團”,通過義演,為全國先天性心臟病兒童籌集到3000多萬元善款,此外他還擔任好幾個民間公益組織的愛心顧問。
在“海星寄養之家”,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好聽的外國名字,且名字里都帶一個“安”,這是阿曼達在孩子們身上寄予的祝福——平安,并希望他們長大后要感恩獲取新生的福地——西安。
“她被一座城市懷念著”
北京時間2012年7月14日,阿曼達在美國田納西州納什維爾市不幸病逝。
7月21日,天空陰沉,一個看似普通的日子,卻讓古城西安為之悲傷。“南非媽媽”阿曼達的追思會在“海星寄養之家”舉行,200多名市民自發趕來,含淚送上一束非洲菊——非洲菊是阿曼達生前最喜歡的花。
“海星寄養之家”擺滿了阿曼達的照片,一幅幅照片記錄著阿曼達走過的愛的歷程。不諳世事的孩子們看著照片上的媽媽,仍期待著阿曼達媽媽那溫暖的懷抱。
“阿曼達媽媽,我們想你,媽媽,你回來吧!”追思會上,孩子們一遍遍哭喊著“媽媽”的名字,他們不相信阿曼達媽媽會丟下他們永遠離開。
“阿曼達一路走好,愛的一次給予很簡單,不簡單的是一直以來的堅持和付出!”“愿阿曼達在天堂可以繼續守護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們。”“雖然阿曼達去世了,但是她永遠在我們身邊,她的精神永遠與我們同在。”“這座城永遠懷念她,我想對她說一聲謝謝,是她讓我們知道,愛沒有國界,更不曾遠離!”……追思會上,來自社會各界的人士表達著對阿曼達的哀思。
在文章的最后,筆者希望繼續講述文章開頭關于海星的故事,否則故事將會有缺憾:當小男孩的故事在小島上傳開后,每到黃昏,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拯救海星的行動中來了,越來越多的人陪著小男孩一起到海邊去救助一顆又一顆被海浪沖到岸邊的小海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