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我省作為中華慈善總會開展“慈善文化進校園”暨《慈善讀本》宣傳推廣活動首批試點省份,在西安、寶雞、銅川、榆林、安康五市的10所中、小學進行試點工作。省慈善協會領導以此為契機,決定開展千校百萬冊《慈善讀本》進校活動并作為慈善教育項目來抓,劉維隆會長稱此項目為“種子項目”、“基因工程”。2012年4月,在省財務廳和省教育廳的支持配合下,省慈善協會向全省107個縣(區)的659所中小學贈發《慈善讀本》44.2萬余冊,把播撒愛心、提升教育品味和培育學生品德相結合,創新和豐富了德育教育的內容及形式,受到廣大師生、家長的歡迎。該項目是慈善領域的一個嘗試,是弘揚慈善文化的一項重大舉措。受到中華慈善總會原會長范寶俊的肯定和表揚,并向全國推廣。
通過兩年多的實踐,特別是總結試點學校的經驗,全省慈善教育項目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領導重視,部門配合。省慈善協會和省教育廳領導對《慈善讀本》進校園項目高度重視,成立了項目領導小組,劉維隆會長任顧問,省教育廳張雄強副廳長任組長,省慈善協會張曉菊副會長任副組長,及時召開聯系會議,明確職責,聯合下發文件,并舉行捐贈發放儀式。各市、縣(區)慈善協會和教育局均成立了項目領導小組,由會長和局長擔任組長或副組長,并分別舉行《慈善讀本》捐發儀式。渭南市臨渭區教育局長任組長,直接抓項目學校。銅川市慈善協會和市教育局兩次聯合發文,及時指導慈善教育項目工作。各項目實施學校校長親自組建《慈善讀本》教研組,制定具體教學計劃,保證了項目的順利實施。
二是因地制宜,形式多樣。慈善教育項目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鼓勵項目實施學校創新教學形式,把慈善教育與德育教育相結合,與學雷鋒活動相結合,與建設文明校園相結合。利用主題班會、國旗下講話、演講比賽等形式普及慈善理念,通過墻板、櫥窗、廣播等渠道傳播慈善知識,編排短劇、快板、相聲等文藝節目宣傳慈行善舉,以此達到教育之目的。
三是學以致用,貴在行動。各市慈善教育項目注重引導學生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知榮辱、懂感恩、樂奉獻的思想品德。項目學校的同學,在學校里尊重老師、關心集體、愛護公物、互相幫助;在家里主動做家務活,為父母打洗腳水,給家長過生日;在社會上幫扶殘疾人過馬路,公交車上讓座位,積極參與公益活動,拾金不昧。好人好事層出不窮,受到家長的歡迎和社會的好評。
四是總結經驗,典型引路。省市慈善協會和教育局及時總結慈善教育的成功經驗,并通過《陜慈快訊》進行推廣。先后刊登了岐山縣城關小學開展的“五個一”活動:西安后宰門小學開展的“資源共享惠師生,攜手共圓強校夢”,發揮大學區長作用的活動;石泉縣城關小學開展的“小手拉大手”,慈善教育進家庭活動。特別是10所試點學校的經驗總結,對全省的慈善教育起到了示范作用。臨渭區慈善協會和區教育局編印的《慈善讀本》征文集,耀州區慈善協會、西安后寨門小學組織撰寫的《慈善讀本》征文,先后被中華慈善總會主辦的《慈善》雜志選登共30余篇,在全國進行交流。
慈善教育項目雖已初見成效,但仍存在著發展不平衡、組織引導和監督檢查不夠,市、縣之間相互學習交流欠缺等問題,需要在今后加以改進。為此。我們提出以下意見:
一、提升認識,強化項目監管
慈善教育旨在造福民族未來,樹人立德。培養少年兒童的慈善意識和社會責任,讓愛伴隨著兒童成長,傳承中華民族愛國、誠信、孝敬、感恩等傳統美德,弘揚慈善文化。加強對項目實施學校檢查指導,及時總結經驗并在轄區內推廣。各級慈善組織要積極配合教育部門注意發現、培養典型,發揮其示范作用。省項目領導小組將不定期對項目實施情況進行檢查評估,并通過《陜慈快訊》及時通報。各市、縣項目領導小組對轄區項目學校每學期要檢查2-3次,并組織交流。
二、廣開渠道,擴大項目實施學校
捐贈《慈善讀本》需要經費支持。省財政廳和省教育廳這兩年給我們提供大力支持,先后為千所中小學生提供百萬冊《慈善讀本》,但是仍不能滿足需要。我們必須要采取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將申請政府支持和廣開社會資源相結合,發動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捐資購書,并在《慈善讀本》上注明捐贈單位或個人名稱。也可建立冠名基金,按照基金管理辦法,出具免稅發票,設立項目賬戶,規范操作,同時通過慈善網站和《陜慈快訊》及時向社會公布,接受監督。
三、創新教學形式,注重善行養成
項目學校要根據《慈善讀本》的內容,不斷改進教學形式,把慈善理念融入到日常的德育教育之中,使其常態化。要注重引導中小學生踐行真、善、美,培養他們從小熱愛祖國、奉獻社會、愛護集體、關愛他人的優秀品德,倡導和弘揚正能量。
四、建立激勵機制,以獎代補
開展慈善教育項目需要工作經費,省慈善協會將建立“以獎代補”的激勵機制,改變以往平分秋色的傳統做法,對認識到位、運作規范、監管得力、成效顯著的市、縣慈善協會實施的慈善教育項目給予獎勵支持。
慈善教育項目是慈善事業從物質層面向精神層面發展的新嘗試,是一項創新而偉大的事業。我們應以承擔這項創造性的工作為榮,大膽實踐,在探索中不斷總結、推進、提高、完善,為實現中國夢作出應有的貢獻。
(本文作者系陜西省慈善協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