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已步入網絡時代,網絡的發展給人們帶來了方便、快捷的信息化通訊聯絡渠道,為信息化的快速發展、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網絡信息已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信息化工具。但是,一種事物總具有兩重性,網絡信息也存在不少負面作用和影響,尤其是有些人利用網絡信息的短板制造虛假網絡信息,打著“網民自由”的幌子,不斷沖擊社會道德、道義底線,制造麻煩,傷害善良和正義,給人們和社會帶來了不穩定、不確切、不和諧因素。虛假的網絡信息帶有很大的欺騙性、誘惑性、煽動性,即便澄清了事實,也已給當事人及其全家帶來傷害,給社會帶來不良影響。眾所周知,網民也好,群眾也好,都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都有個人的利益和權利,不能因為行使自己的權利而傷害、侵犯別人的權利和利益,更不能突破道德和道義底線,違背良心和道德,為自己一時的沖動、喜怒而傷害他人,給他人和他人家庭帶來痛苦。最近,不少媒體披露的由網民質疑而傷害他人及其家庭、沖擊道德與道義底線的報道,使人憂心重重。因此,網絡作為必須要把握、體現正能量,而不是沖擊和破壞正能量。編輯發送網絡信息也好,跟帖發布網絡信息也好,都必須從善意出發,從維護正能量出發,切不可不分青紅皂白,憑沖動和喜怒盲目發帖和跟帖。網民們要增強政治敏銳度,提高辨別是非和善惡的能力,為更好地使網絡信息充滿正能量做出個人的貢獻。據有媒體報道:陜縣七位同志在“五一”節假期間,堅守工作崗位,集體去考察“印象大紅袍”項目,突遇車禍,包括政協主席在內的六位領導干部以公殉職。這本是令人傷痛的事。尤其作為這六位領導干部的親屬要忍受巨大的悲傷和痛苦,然而竟有網民和網友質疑他們外出是旅游。一個是集體外出犧牲節假日考察項目,一個是集體外出公款旅游,兩種性質,天壤之別、是非分明。在沒弄清真相時,盲目沖動的質疑,將會對因公殉職者、對他們的親屬帶來多大的傷害和羞辱,又將會對社會帶來多大的負面影響?將心比心,我們怎可進行盲目的網絡作為,怎能因無緣無故的沖動而傷害本就不幸的無辜者及其親屬,又怎能憑一時情感用事而將正確說成是錯誤、將好干部污蔑為壞干部?我們的良心何在、正義何在、正能量何在?又有媒體報道,沈陽百歲老人為蘆山地震災區捐出全部存款的善行卻被某些網民質疑為“慈善造假”,是給紅十字會“當托兒”、“當槍使”。我們不妨拍著胸脯、摸著心窩想一想,一位百歲老人的善舉善行,被污蔑為“給紅十字會當托兒、當槍使”,最終使老人蒙辱受屈,我們又怎可厚著臉皮說“尊老、愛老、敬老”?如果老人一時想不開,弄不好會要了他老人家的命……夠了!我們每位中國公民都有自己的權益和自由,但我們在行使自己的權益和自由時,必須以不傷害他人的權益和自由為底線,我們不能因為在網絡上使用自己的自由而去無辜傷害他人——這道德嗎?這對嗎?
網絡發展到今天,是人們的福,是人們的樂,千萬不能因為自己的“自由”、“沖動”、“盲目”而致人們為苦、為禍,我們必須堅持網絡作為要體現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