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正確認識新疆地區(qū)科學與宗教的關系,不僅要把它們放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考慮時代的差異,更要考慮到地域文化的差異。研究新疆地區(qū)科學與宗教的關系,必須要堅持歷史的、客觀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不僅要在世界范圍內科學與宗教關系的大背景下考察,更重要的是必須基于新疆地區(qū)特殊的宗教背景和科學發(fā)展,從歷史的角度來分析其關系的演變,才能避免片面化、極端化。
【關鍵詞】新疆;科學;宗教
科學與宗教的關系是一個由來以久的問題。世界著名的英國數學家、邏輯學家和哲學家懷特海說過:“宗教與科學是影響人類的兩股最強大的力量……歷史的未來進程取決于我們這一代人怎樣處理它們之間的關系。”①關于科學與宗教的關系,學術界觀點紛呈,比較有代表性的諸如對立沖突說、分立并行說、相互關聯說、認識的不同狀態(tài)說、完整知識說,等等。對于這些觀點,西方學術界都針對基督教與科學的關系進行了比較詳盡而周密的考察和論證。但是,如果我們將基督教與科學的關系視為一切宗教與科學關系的普遍特征,就會以偏概全,忽略各個時代、各個地域的文化差異,也沒有什么實際意義。
1 正確認識科學與宗教的關系應把握的幾個原則
科學與宗教的問題是具體的、歷史的,是極其復雜的,既同特定歷史環(huán)境緊密相連,也同各自的精神氣質有關,只有把它們放在人類社會及自身的發(fā)展史中,并結合具體的社會現實,站在科學客觀的立場上,在更為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中,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高度上來研究和考察,才有可能全面深刻地加以把握。
1.1 堅持歷史分析法
科學與宗教的關系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及自身的變化,二者的關系也不斷地發(fā)生改變,它們并不總是沖突的,或總是相互作用的,或總是分離的。如果僅就某一歷史階段或某一歷史事件而言,很容易得出科學與宗教或者沖突或者相互作用的結論,然而如果把視野擴大到全部科學與宗教的關系史上,結論會不盡相同。我們會發(fā)現,在整個人類社會發(fā)展史上,科學與宗教始終是既對立又相互作用的,只不過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沖突與作用的形式、程度和方向等有所不同,因此,我們在考察科學與宗教的關系時,必須堅持歷史的分析方法,通過考察科學與宗教關系發(fā)生發(fā)展的全過程,才能得出二者關系的比較全面的認識。
1.2 堅持客觀分析法
長期以來,許多科學家和宗教學者由于各自的立場不同,研究方法不同,追求的目標不同,因而對科學與宗教關系的理解也不免有主觀性和片面性。如果全面客觀地考察科學與宗教的關系就會發(fā)現,首先,科學與宗教本質上是對立的,宗教是人的認識能動性沿著主觀方向發(fā)展的結果,它信仰權威和教條,而科學主要依靠觀測和基于觀測的推理,試圖首先發(fā)現關于世界的各種特殊事實,然后發(fā)現把各種事實聯系起來的規(guī)律。其次,宗教與科學不僅有著本質上的對立性,更有著觀念上的內在一致性。如在人與自然關系的問題上,宗教與近代科學看法是一致的。正是由于科學與宗教既存在根本性的對立,又有某種內在的一致性,就從根本上導致了二者關系的復雜性。因此,我們必須克服片面化、主觀化,堅持客觀分析法,全面客觀地看待科學與宗教的關系。
1.3 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科學與宗教的關系是多樣的、復雜的,沒有一個恒定的模式,我們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不同的角度分析科學與宗教的關系。
首先,從縱向看,科學與宗教的關系經歷了融合、分立、沖突、分有等多種模式,它們的關系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各自的特質而不斷發(fā)生變化,如果以某一階段的關系來概括二者的關系,則難免偏頗。
其次,從橫向看,也并不是世界所有地區(qū)的科學與宗教都按照一樣的關系模式而存在。由于各地的文化差異,宗教特質及科學發(fā)展程度不同,科學與宗教的關系也在不同地區(qū)呈現不同的特征,具有一定的差異性。
最后,從科學與宗教各自的精神特質看,二者的關系也復雜多樣。一方面,從宗教的多樣性來看,并非所有的宗教都與科學發(fā)生過沖突,如原始宗教與科學的混沌共生狀態(tài)。即使是在科學獨立之后,也并不是所有宗教都與科學爆發(fā)過沖突,如東方的道教、佛教等,由于它們并沒有所謂的“創(chuàng)世說”,也就不會在根本問題上與科學發(fā)生沖突。另一方面,從廣義的科學來看,并非所有的科學學科都排斥宗教,在文學、藝術、道德等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人們不僅不會討論上帝是否存在的問題,還有可能從宗教中發(fā)掘對自己有用的因素。即使在自然科學中,也并非每一門學科都與上帝發(fā)生沖突,如化學、醫(yī)學、幾何學、心理學等。另外,即使是同一種宗教,它的不同派別與科學的關系也不盡相同,如基督教有三大派別,其中天主教會曾經在科學革命時代大興“科學獄”,迫害科學家,阻止某些新興科學成果的傳播,然而,在東正教、新教那里,情況卻不一定如此。
2 關于新疆地區(qū)科學與宗教關系的認識
2.1 科學與宗教在本質問題上對立,在非本質問題上逐步進行調和
我們不能因為各種宗教現象的非統(tǒng)一性以及科學本身的復雜性,就斷定科學與宗教的關系無任何規(guī)律可言,永遠停留在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層次上,永遠只能進行現象性的描述。我們能否在一般意義上討論宗教與科學的關系呢?答案應該是肯定的。
科學與宗教在本質上對立著。宗教與科學的本質對立,主要表現在世界觀的對立。科學認為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上除了存在著有規(guī)律地運動著的物質及物質的表現形式之外,什么也沒有。宗教則認為世界分為神靈世界和現實世界,神靈世界高于世界(在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教義中,世界是神創(chuàng)的)。世界觀的根本對立決定了二者在方法論上的根本對立。科學從實驗(包括觀察)出發(fā),以實踐作為檢驗理論真?zhèn)蔚臉藴省S猩裾搫t從信仰出發(fā),以教義或教條作為判別是非的標準。
其實,宗教與科學的本質對立,只是就學科之間的關系而作的形式邏輯判斷,并非對人所作的價值判斷。人們討論宗教與科學的關系,最終是為了解決宗教與人和科學與人的關系,因此科學與宗教在非實質問題上妥協著。這樣的妥協一方面表現為宗教對科學有限的承認,另一方面則表現在科學在道德問題上給宗教留出了較大的發(fā)揮作用的空間。由于宗教適應時代的變化和人們科學觀念的改變,宗教與科學的關系也產生了新的變化。當今宗教界和科學界普遍認為,宗教和科學屬于不同的領域,宗教不能過多地深入科學的領域。同樣,科學也不著力去代替宗教,它們在社會生活中發(fā)揮著不同的作用。但二者又不是毫不相關的,而且二者應該互相補充、互相合作,而人類所面臨的全球性危機給宗教和科學提供了可以相互合作的基礎。
2.2 新疆地區(qū)科學與宗教的關系是發(fā)展變化的
任何事物都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在發(fā)展變化中前進,新疆地區(qū)科學與宗教的關系亦是如此。縱觀新疆幾千年來科學與宗教的歷史,我們不難發(fā)現,它們之間的關系是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而不斷地變化的,從原始宗教時期科學與宗教的同源相融,到以佛教為主時期科學與宗教的分立,到以伊斯蘭教為主時期科學與宗教的矛盾,再到近現代以來科學與宗教關系的復雜化,它們之間的關系因各個歷史時期科學與宗教的不同狀況及自身的特質而不斷地發(fā)生著變化,正因如此,我們應該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二者的關系,決不能片面化、簡單化。
2.3 科學與宗教的關系以及對待它們的態(tài)度更加理性
對待科學與宗教的關系,中國一度出現一個特殊的現象,即世界上80%左右的所謂無神論人士在中國,并且以國家意志的方式推動無神論,在中國社會長期以來宗教與科學“完全對立”的觀點一直占主導地位,在相當多的人的心目中甚至潛意識中宗教是反動的唯心主義有神論,是對自然和社會歪曲的、虛幻的反映,是毒害人民的精神鴉片。基于這種認識,中國社會雖然主張公民有選擇信仰的自由,但事實上主流社會的心態(tài)對宗教信仰是自發(fā)地持冷漠甚至排斥態(tài)度的。
然而,“宗教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將長期存在”以及科學并非萬能的基本事實使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對待科學與宗教的態(tài)度。通過對科學與宗教的歷史考察,人們發(fā)現科學與宗教并不是從來就是對立的,它們有時是融合為一體的,有時又是相互分離的,有時甚至是相互促進的。在研究、討論過這些紛繁復雜的關系之后,究竟該如何取舍?人們則更多地傾向于保留二者在世界觀上的根本對立,而在價值規(guī)范上試圖找到二者對話與合作的基礎,充分發(fā)揮科學與宗教的價值規(guī)范作用,使科學與宗教共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這種態(tài)度的轉變也充分說明了人們拋棄了以往盲從、偏激的觀點,對待科學與宗教的關系更具理性。
3 關于新疆地區(qū)科學與宗教關系演變規(guī)律的認識
3.1 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是導致科學與宗教關系發(fā)生變化的根本原因
如前所述,新疆地區(qū)科學與宗教的關系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而不斷地發(fā)生變化,這其中的原因,不僅有人類思維認識能力的不斷深化,各宗教的不同精神特質以及科學的發(fā)展狀況不同,更為重要也是最為根本的原因則是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科學與宗教作為社會的上層建筑,它們的發(fā)展及關系的演變,從根本上說都是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變化。在原始社會時期,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認識的有限性導致了人類思維能力的不完善。“萬物有靈”是宗教的觀念,同時也是科學思維的萌芽,這種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的情況導致了科學與宗教同源相融的關系。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人類的認識也不斷深化,宗教在不斷發(fā)生變化的同時,科學也在不斷成長。從分別依附于自然哲學和宗教觀念到獲得獨立的形式,科學與宗教的關系也發(fā)生著變化。今天,社會生產力的極大提高,不僅使人類的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也使科學與宗教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各自反思,而人們對待二者的態(tài)度也隨之發(fā)生變化,這使得科學與宗教的關系更加復雜化。當回過頭來再看科學與宗教的關系演變史時,我們發(fā)現,不管是人類思維能力的提高,科學的發(fā)展,抑或是宗教的變化,其最根本的原因都是源于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因此我們說,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才是導致科學與宗教關系發(fā)生變化的根本原因。
3.2 新疆地區(qū)科學與宗教的關系有其自身特點
從總體上來說,新疆地區(qū)科學與宗教的關系是遵循著科學與宗教的發(fā)展演變規(guī)律的,但因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差別,它們的關系又有別于其它地區(qū)(尤其是西方基督教社會),有著自身的特點。
首先,新疆地區(qū)科學與宗教在歷史上并沒有爆發(fā)過激烈的沖突,即使是近代伊斯蘭教為主的時期,二者雖有矛盾,但也沒有西方基督教社會那樣激烈的斗爭,這其中的原因也是復雜的,不僅有宗教自身的原因,也有科學尤其是自然科學發(fā)展不足的原因,當然,也有地域文化背景的差異。
其次,新疆地區(qū)由于地處亞歐“文明的十字路口”,許多宗教都曾經在這里流傳、發(fā)展,新疆的宗教雖然發(fā)生著變化,但多種宗教并存的格局卻一直未變。由于各種宗教對待科學的態(tài)度不同,各個歷史時期科學與宗教的關系也是復雜的,在分立的同時也有局部的沖突,而在矛盾的歷史時期也有某種宗教與科學之間的和諧共處。因此,我們在分析新疆地區(qū)科學與宗教的關系時,尤其要注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盡量避免以偏概全。
【參考文獻】
[1][英]羅素.宗教與科學[M].商務印書館,2005.
[2]陳麟書.宗教學原理[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3]錢時惕.科學與宗教關系及其歷史演變[M].人民出版社,2002.
注釋:
①[英]懷特海.科學與近代世界[M].商務印書館,1989:173.
[責任編輯:王迎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