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達到“一浸多控”的目的,筆者選擇了25%咪酰胺和25%吡蚜酮混合液進行水稻浸種,結果表明:適宜的浸種方法為4mL25%咪酰胺和2.4g 25%吡蚜酮兌水1.5kg浸1kg稻種,對水稻稻曲病具有較好的預防和封鎖作用,并能有效控制病毒病發生,同時對水稻安全。
關鍵詞:25%咪酰胺;25%吡蚜酮;水稻浸種;稻曲病與病毒病;防效
中圖分類號 S43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4-78-02
近年來,水稻稻曲病與病毒病發生日趨嚴重,成為我縣水稻的主要病害,嚴重威脅著農業生產。為了有效控制這兩種病害,尋找有效的浸種藥劑及合適的浸種方法,2010年以來,筆者在懷寧縣單季晚稻品種深兩優5814上進行了多種藥劑的浸種試驗及水稻不同生長時期的安全性調查,現將試驗結果小結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25%咪酰胺(吉林八達農藥有限公司生產)、25%吡蚜酮(江蘇鹽城雙寧農化有限公司生產)、三氯異氰脲酸(廣西南寧化工廠生產)、10%浸種靈(江蘇泰州化肥廠生產)
1.3 試驗設計
1.3.3 大田安排 按試驗要求進行整地,四周設置保護行,進行試驗田區劃,每個處理小區面積為66.7㎡,設3個重復A、B、C。小區實行單灌單排,小區四周均設有子埂隔離。為防止肥水藥相互串灌滲透,子埂均用薄膜覆蓋保護。24個小區肥、水、藥管理均相同,稻曲病防治只是在水稻破口前5d進行1次防治。
1.4 調查內容與方法 出芽后播種前2h調查種子發芽率;移栽前3d考察秧苗素質;在水稻夠苗期、拔節期、抽穗期取樣調查水稻主要生理指標;成熟期進行烤種;稻曲病調查按每小區4點取樣,每點取5叢,共查20叢,記錄20叢的總粒數(20叢總粒數=20叢總株數×每株的平均粒數)和發病稻谷粒數,并計算出發病率[6];病毒病調查按每小區5點取樣,每點取20叢,共查100叢,記錄病叢數,并計算出發病率;收獲時稱量水稻總粒重,計算千粒重。
1.5 試驗進程 參試品種于2010年5月10日播種,采用水播水育,6月12日移栽,栽插密度為30cm×15cm。
2 結果與分析
2.2 對水稻生長的影響 對秧苗的影響:移栽前3d調查各處理的秧苗素質,從秧苗的苗高、葉齡、主莖綠葉數、白根數、分蘗率進行考察,結果發現各處理與對照之間差異不大,這說明藥劑處理濃度對秧苗生長的影響不大[1]。
對營養生長的影響:選擇水稻夠苗期、拔節前期調查各處理的秧苗素質,從水稻的株高、葉齡、主莖綠葉數、分蘗率、每667m2總莖蘗數進行考察,結果發現各處理與對照之間差異不大,這說明藥劑處理濃度對水稻營養生長階段影響不大[1]。
對生殖生長的影響:選擇水稻拔節期、抽穗期進行調查,發現IV、V兩個處理667m2總莖蘗數顯著低于其他處理,比對照每667m2少0.5~0.7萬;其他處理與對照接近。這說明藥劑處理濃度越高對水稻生殖生長的影響越大,隨濃度增大667m2總莖蘗數降低[1]。
2.3 對稻曲病及病毒病的防效 水稻黃熟初期調查稻曲病、病毒病發病率,收獲前復查1次,各處理稻曲病、病毒病發生情況見表3[4-6]。
各藥劑處理區病毒病病叢率顯著低于對照區,說明25%吡蚜酮浸種能有效控制病毒病發生,這主要與25%吡蚜酮控制秧苗期的白背飛虱和灰飛虱有關。
3 結論
4 大田應用與推廣
2011年,潛山縣源潭種田大戶江來杰,種植水稻品種為y兩優1號,5月5日浸種200kg,浸種方法為:25%咪酰胺800mL兌水300kg,浸8~10h,洗凈,然后換清水浸,常溫催芽后播種,育苗移栽后同常規管理。7月26日進行了一次藥劑防治,使用了25%苯丙甲環唑33mL/667m2,8月20~27日正處于水稻抽穗揚花期,遇到連續陰雨天氣,未進行補治。9月20日查看:稻曲病病株率達3.1%,病粒率達0.13%,病毒病病叢率為0.31%。其他同期播種未使用藥劑浸種的農戶,盡管進行了2次防治,稻曲病病株率還是達到了32.3%,病粒率達2.5%,損失慘重。
2012年,桐城市大戶汪鈺在馬廟鎮南山村種植水稻,品種為兩優036,4月29日浸種,浸種方法同上,7月20日用藥防治1次病害,防治藥劑為25%苯丙甲環唑33mL/667m2,此后未進行防治。8月8日有5%抽穗,8月8日~10日降大到暴雨,8月11~12日又有陣雨。9月底調查稻曲病病株率達2.7%,病粒率達0.105%,病毒病病叢率為0.28%.
2012年,馬廟農業站在馬廟鎮嚴嶺村種植水稻,品種為深兩優5814,5月27日浸種,浸種方法同上,8月17日進行了1次藥劑防治,病害防治方法同上。9月12日進入抽穗期,期間又遇到了低溫陰雨天氣,以后未進行病害防治。10月20日調查:稻曲病病株率達2.3%,病粒率達0.081%,病毒病病叢率為0.19%。
通過近2a推廣,我們發現運用該浸種方法針對不同品種、不同播期、在水稻抽穗揚花期遇到連續陰雨天氣,均能控制稻曲病發生并能有效控制病毒病發生。因此,該方法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安徽省2010年水稻產業提升行動苗情監測實施方案[Z].
[2]唐啟義. 實用統計分析及其DPS數據處理系統[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43-51.
[3]王彥華. 農藥劑型發展慨況[J]. 農藥,2007,46(5):300-304.
[4]丁克堅. 稻曲病危害對水稻產量損失的影響[J]. 植物保護,1997,23(1):3-6.
[5]李憲. 藥劑浸種防治稻曲病和品種抗性鑒定[J]. 安徽農業科學,1996,24(3):245-246,248.
[6]唐春生. 稻曲病病情分級標準的研究和應用[J]. 植物保護,2001,27(1):18-21.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