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闡述了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及具有4個方面里程碑的重大意義,并聯系“三農”實際,提高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美好鄉村的對策措施。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美好鄉村;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0.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4-06-02
黨的“十八大”將科學發展觀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如何聯系“三農”實際,深刻理解和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美好鄉村,談幾點淺識和意見。
1 深刻理解科學發展觀的內涵
科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反映客觀事物和規律的知識。發展是動態的量與質的雙重變化,一般用來表述一個國家的經濟數量與質量的改善變化。發展觀是人們對發展問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它是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演進而不斷演化的。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關于發展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黨的十六屆三中會提出的,“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促迸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強調“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城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的要求”。這就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全面發展,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進步。協調發展,就是協調“五個統籌發展”,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的發展。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一代接一代的永續發展。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是一個整體,其本質和核心是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堅持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愛護人、解放人、發展人,使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和歸宿。科學發展觀的基礎是發展。發展是硬道理,是人類永恒的主題,也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
科學發展觀和非科學發展觀的根本不同,就在于發展什么、怎么發展和為什么發展,是否堅持以人為本,是否用以人為本的思想來認識發展問題和推動發展工作。科學發展觀認為,除了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外,還應包括人的發展,政治、生態文明的發展。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基礎,社會發展既是經濟發展的保障,又是人的發展前提。經濟不發展,社會很難發展;經濟、社會不發展,人更難發展。科學發展觀的進步意義就在于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是社會發展的主體,是推動社會發展前進的根本力量,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的內在本質要求。
2 充分認識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意義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從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全局出發,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革命和建設的歷史經驗,吸取人類文明進步的成果和世界各國在發展問題上的經驗教訓而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具有以下4個方面的里程碑意義。
2.1 從人類社會發展進步來看,推動社會發展的各種要素中,起決定作用的最終是科學技術 如人類歷史漫長的原始社會,早期是靠集體力量進行狩獵活動來維持生存。為了不受野獸傷害,而又能有效獵獲野獸,發明了弓箭繞鉆桿打孔,從鉆具與被鉆物的摩擦生熱,發明“鉆木取火”;火,不僅可以照明、取暖和驅獸,而且更重要的是用來煮食;在發明“制陶”后,擴大了食物選擇范圍。從此,人類的生產與生活方式發生根本變革。從四大發明(印刷、造紙、火藥、指南針)到蒸汽機應用,從電氣化到信息化、互聯網……。人類社會就是通過科學技術、發明創新發展生產力,又經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互動辯證關系,螺旋式地推動社會發展。當今時代,人類社會步入了科技創新不斷涌現的重要時期,新科技革命發展勢頭迅猛,如信息科技、空間科技、納米科技、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等等。國際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成為科技的競爭。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發展全局,可以說是與時俱進的里程碑。
2.2 從對科學的繼承和發展來看,生產力中包括科學技術 馬克思在《經濟學手稿》中,談到資本的發展時,明確指出,“生產力中包括科學”。我們黨早在1956年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就提出規劃,向科學進軍。1975年鄧不平同志在聽取《中國科學院工作匯報提綱》時指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經濟建設實踐證明,離開科學技術的進步,就談不上生產力的大提高。1988年,鄧小平同志在同捷克總統胡薩克談話時指出,“馬克思講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非常正確的,現在看來這樣說可能不夠,恐怕是第一生產力”。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科學發展觀。胡錦濤同志在江蘇考察工作時指出,“科學發展觀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從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科學發展觀總結了20多年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功經驗,揭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反映了我們黨對發展問題的新認識”。以“新的認識”來建設“創新型國家”。因此,可以說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發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2.3 從我們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程來看,科學發展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 回顧黨在建國前的28a,主要任務是科學地動用“三大法寶”(黨的領導、武裝斗爭、統一戰線),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撩資本主義),奪取政權。其中,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正確路線和左右傾機主義路線斗爭,究其根源來說,也有一個科學觀和非科學觀的問題。因為非科學觀不能反映事物本質的內在的聯系。從建國初期的百廢待興到開展大規模經濟建設過程中,是有喜有憂,成就卓著,教訓深刻。如順利地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發展了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但是,1958年的“大躍進”所造成的損失就是違背社會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中央領導集體,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出發,抓住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適時地實現了“兩個轉變”,即把“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把社會主義計劃經濟轉移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軌道上來。實踐證明,在科學發展觀指引下,我國經濟社會各個方面的成就和進步是有目共睹的。可以看出,我們黨的發展戰略是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及需要,不斷進行調整和完善的。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各項工作,對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具有里程碑意義。
2.4 從解決“三農”問題來看,科學發展觀豐富和發展了馬列主義的理論寶庫 通過建設社會主義的美好鄉村,解決“三農”問題,是在逐步實現我國現代化征程中的創舉。統籌城鄉發展,這不僅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有現實意義,而對逐步縮小“三大差別”(城鄉差別、工農差別、腦力與體力勞動差別),達到共同理想的目的,具有深遠的意義。同時,還將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關于“三農”問題的理論寶庫,具有里程碑意義。
3 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美好鄉村的對策措施
建設美好鄉村是省委、省政府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戰略部署,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我們既不能等閑視之,也不能操之過急,必須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地向前推進。
3.1 首先抓好規劃 美好鄉村建設規劃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省、市、縣(區)、鄉(鎮)、村5級規劃都必須充分體現“五個統籌”和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上下結合,以村鎮規劃為基礎,因地制宜,事實求是,尊重民意,選擇切入點。規劃的修改和完善都要按一定的程序進行。如變更村鎮規劃要通過村民代表大會等。切忌新上任的領導隨意更改。
3.2 著眼發展生產,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既要通過農村內部發展生產為農民增收,又要從農業、農村外部為農民尋求增收途經。必須認真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落實各項惠農政策,以利從2010年到2020年實現農民收入翻一番。有關督察、審計、監管部門要注重加強這方面的督查工作。
3.3 加強農村基礎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農業基礎薄弱,諸如高標準農田建設、低產田改造、農牧漁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農機修配服務網點、農牧漁業資源保護和利用、良種繁育等基礎設施建設;鄉村的教育、文化、衛生、交通、廣電、通訊等基礎建設均是美好鄉村建設急待加強的重要內容。要根據城鄉統籌發展的原則,在不斷增加投入、整合各方面資金(內資與外資、中央與地方、個人、集體投入與社會集資)的基礎上,按照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實施美好鄉村建設。
3.4 組織新經濟組織,搞活商品流通 要在穩定、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按照“先運行、多扶持、后規范”和“民辦、民管、民營、民受益”的原則,培育壯大鄉村新經濟組織,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根據各地實際,逐步推進各種行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等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按村鎮主導產業,建立協會或專業合作社、或公司+農戶經濟體;推廣新產品、新技術,要健全良種繁育、科技服務體系及農資供應和農產品加工、流通服務體系。這類經濟服務組織要服務到村、組、戶,除提供技術、信息外,還要把農民生產的農產品,以合理的市價賣出;農民需要的農資,以合理的市價予以供應。
3.5 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培養用好帶頭人 提高農民素質,是一項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偉大事業。因此,要按照“十二五”規劃中的要求,“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整體素質”。通過城鄉統籌發展,把農村巨大的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使之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持續發展的力量源泉。提高農民整體素質,應從教育入手。一是在農村普及優生優育知識,抓好育兒教育;二是提高農村中小學教育質量;三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舉辦各種類型的實用技術中、短期培訓班。所謂“能人先富”,農民說的“能人”就是那些有文化、善管理、懂市場、會科技、能抓住發展機會的高素質農民。農民是最講究實際的。我們要把農村這部分“能人”培養好,選用好,把他們作為提高農民素質、發展創業、增加收入、建設新農村的生力軍和帶頭人。
3.6 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在建設美好鄉村中的領導核心作用 中央關于“三農”工作的方針、政策和農業現代化一系列重大舉措,最終都要農村基層黨組織去具體落實。農民稱:“村看村、戶看戶,村民看著黨員和支部”、“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因此,一方面黨員的先進性教育要常態化、制度化;另一方面,把‘能人”培養選入村級領導班子。先富帶后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實現了全面小康,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也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3.7 設立美好鄉村建設基金 為了擴大和穩定美好鄉村建設資金來源,各級政府均可設立美好鄉村建設基金,基金來源應包括各級財政撥款,土地征用費,接受境內外各方面的幫扶捐贈等。由美好鄉村建設領導小組統一掌握,協調使用。
3.8 制定建設美好鄉村的指標體系 為了更好地達到中央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結合我省實際研究擬定美好鄉村建設指標體系,以作為分類指導的量化指標。
3.9 城鄉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 我省要把農業現代化的美好鄉村建設目標、內容、項目等,融入到城鄉統籌、“四化”同步規劃和項目建設中去,以利城鄉互動、互留發展空間。不僅皖北“五市”,要結合《中原經濟規劃》,開始實行“四化”同步發展,而且更要把美好鄉村建設融入到皖南、皖北經濟開發區、合蕪蚌試驗區和沿江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經濟帶的城鎮化、工業化的項目中去。以城帶鄉,推進美好鄉村建設。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