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吉林地區雜糧產業的探討,闡述了發展雜糧產業的重要性,明確了雜糧生產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雜糧產業發展的對策,并分析了未來雜糧生產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雜糧;生產現狀;對策;吉林地區
中圖分類號 F307.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4-11-02
雜糧生育期短,適應范圍廣,耐旱、耐瘠薄,可在冷涼山地種植,又可在生產條件差的丘陵、新墾荒地和一些旱薄地種植,或是與大宗作物玉米、大豆間種提高土地利用率,優化糧食生產結構[1]。雜糧營養豐富,既是傳統口糧,又是保健珍品和新型食品資源,市場前景巨大,特別是具有出口創匯潛力[2]。
1 吉林地區發展雜糧產業的重要性
雜糧是吉林地區寶貴的糧食資源,我市谷子、糜子、高粱、雜豆等雜糧種植面積雖不大,但種植歷史悠久,資源豐富,常年種植面積在1 200hm2左右,總產量約4 000t。隨著人民群眾對農產品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綠色食品、保健食品、稀有精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農產品生產與消費結構都發生了階段性變化[3]。當前我市農業生產正處于優化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為特征的新階段,鼓勵和引導農民因地制宜發展優質小雜糧生產,做強做優小雜糧產業,不但可以引導雜糧產業升級,促進發展地方特色經濟,還可增加農民收入,增加糧食總產。
2 當前吉林地區雜糧生產中存在的問題
2.1 品種混雜、管理粗放 長期以來,我市農民有種植小雜糧的習慣,種植面積較大的有谷子、糜子、高粱、雜豆、花生、蕎麥等,其品質優良,具有較大開發潛力,可發展綠色無公害產品。但由于受傳統種植習慣影響,人們只是把小雜糧作為輔助糧食作物,分散種植,品種老化,粗放管理,缺少配套技術,廣種薄收,產量低效益差[4]。
2.2 商品品質不穩定 長期以來存在良種良法不配套問題,加上多數企業與農戶之間是買賣關系,訂單農業少而履約率低,在觀念上農民多以糧食生產為目標,只求數量不求質量,品種互混嚴重,商品率低,產品質量不穩定,難與國際接軌,因此在國際高端市場上缺乏競爭力[6]。
2.3 產品加工落后 目前我市小雜糧加工企業技術水平較低,多數處于初加工水平,深加工方面還是空白,缺乏高質量、高水平的監測手段,科技含量低,多數企業只進行簡單加工、包裝之后就把產品投放市場,產業鏈短,規模小。國內市場上能夠改善膳食營養平衡、防病、治病的雜糧保健食品十分稀少。出口的雜糧一般都是原糧,加工制成品占出口量的份額很少,沒有制成優質食品滿足需求[6]。
3 深化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3.1 堅持規模化生產,做大雜糧基地 按照規模化生產、區域化布局的思路,適當連片種植,形成規模基地。加快制定行業和地方生產加工標準及技術規程,推進小雜糧規范化、專業化、標準化生產。堅持因地制宜,面向市場,積極調整小雜糧內部種植結構,擴大優勢高效小雜糧種植面積。
3.2 堅持標準化生產,做優雜糧品牌 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培育和發展一批知名度高、市場占有率高、競爭能力強的品牌產品、品牌企業、品牌基地,帶動產業發展。對特色小雜糧不同品種產品進行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積極推進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提高小雜糧產品的質量和市場競爭力。
3.3 依靠科技,促進小雜糧產業發展 應重視小雜糧的研究,以科技為先導,積極開展新品種選育和栽培技術研究工作,加強品種篩選和引進,加速良種繁育,實行標準化栽培技術,提高小雜糧的產量和質量[5]。
3.4 扶持龍頭企業,提高加工附加值 發展小雜糧需組建和發展一批符合現代化企業制度要求、管理科學、市場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以加工為切入點,發展小雜糧初加工、深加工,把原糧加工成成品、半成品,提高產品附加值。
4 種植雜糧的關鍵技術環節
4.1 選用優良品種 選擇品種時通常選擇國審或省級已省定的品種,一般依據當地的溫度、降水量的多少、地塊的肥力水平、地勢等來選擇品種。一是為充分利用當地光熱資源,盡可能選擇在霜前能正常成熟的品種,這樣的品種產量較高;二是看當地流行哪種病,盡量選擇中高抗或抗病品種;三是種子成熟度要高,其純度和凈度均要達到國家種子法規定的標準為宜。
4.2 高度重視農藥的使用 雜糧中的谷子、糜子、高粱、雜豆等對除草劑、殺蟲劑敏感,不可盲目使用,使用不當易受農藥危害。谷田一般在苗前用谷草靈封閉,高粱田一般用二氯喹啉酸、莠去津或精異丙甲草胺苗前封閉,有效防治和抑制雜草生長。殺蟲劑不能選擇有機磷藥劑,一般選擇高效低毒的菊酯類藥劑較安全。
4.3 科學管理技術 通過輪作倒茬,精細整地,科學施肥,合理密植,加強中耕管理和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等形成規范的操作技術指導農業生產,提高栽培技術水平。
5 未來雜糧生產發展方向
5.1 開展高產、優質、專用雜糧研究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人們膳食結構逐漸向粗糧、細糧相互搭配的方向發展,需要食用一些優質的小米、大黃米、高粱米、雜豆等雜糧。目前,生產上仍然缺乏優質、高產的新品種。今后在育種中培育米質好、營養價值高、多用途的雜糧是人們對食物結構的新需求[6]。
5.2 向輕簡高效增產技術方向研究 針對雜糧生產中間苗和除草費工費時、生產效率低下,缺乏生產機械以及適宜機械化生產的品種,難以規模化生產等問題,通過培育抗除草劑,適合機械化生產的新品種,研究種子處理化控間苗技術,精播免間苗技術和機械化收獲技術等實現雜糧簡化栽培[7]。
參考文獻
[1]劉潤平. 加強雜糧科學研究、促進雜糧產業發展——訪農業部原常務副部長王連錚研究員[J]. 農產品加工,2005(9):11-12.
[2]陸紅梅. 我國雜糧加工制品的發展現狀及趨勢[J]. 中國食物與營養,2012,18(1):20-21.
[3]王欽文. 我國西部地區小雜糧資源開發的優勢、問題與建議[J].糧食加工,2009,34(5):63-65.
[4]劉廣義. 我國名優特雜糧產業存在問題與思考建設[J]. 作物雜志,2009(1):17-19.
[5]包淑英,林志,王佰眾,等. 吉林省小雜糧產業化和規模化的發展對策[J]. 吉林農業科學,2007,32(4):59-61.
[6]崔永萍. 小雜糧的開發利用研究[J]. 黑龍江糧食,2011,11:37-40.
[7]國家谷子糜子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 谷子輕簡高效增產技術攻關方向[N]. 農民日報,2011-09-28.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