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于2012年進行了40%咪鮮胺·三環唑WP防治稻瘟病田間藥效試驗。結果表明:該藥劑每667m2用40g的防效為75.96%,可作為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新藥劑使用。
關鍵詞:40%咪鮮胺·三環唑WP;水稻稻瘟病;藥效試驗
中圖分類號 S435.111.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4-88-01
水稻稻瘟病[Pyricularia grisea(Cooke) Sacc.]是水稻生產上的重要病害,在水稻整個生育期中都能發生,危害秧苗、葉片、穗頸和節等,分別稱為苗瘟、葉瘟、穗頸瘟和節瘟。該病害的發生影響水稻的安全生長,特別是穗頸稻瘟病嚴重發生時多形成白穗、花白穗,造成癟粒增加、粒重下降,影響產量和米質[1]。因此,做好水稻稻瘟病的防治工作顯得尤為重要。目前市場上防治水稻稻瘟病的藥劑很多,特別是復配劑的類型比較混雜。為了篩選防治稻瘟病的優良藥劑,2012年筆者選擇了江西正邦農藥有限公司生產的40%咪鮮胺·三環唑可濕性粉劑進行了穗頸稻瘟病的防治試驗,旨在明確該藥劑與常用藥劑(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對稻瘟病防治效果的差異、適宜的使用濃度和使用方法,以及對水稻生長的安全性。
1 試驗條件
1.2 試驗條件 試驗田設在建湖縣建陽鎮顧楊村六組,試驗田地勢平坦,土壤類型為油泥土,栽培方式為人工直播,于6月9日落谷,水稻密度均勻,長勢與大面積無差異,小區的栽培條件(如土壤類型、肥料、水稻品種、播栽期、栽培方式、水肥管理、農事操作、株行距等)均相同,且與當地水稻生產管理一致。
2 試驗設計
3 試驗基本情況
3.1 施藥時期與方法 共2次施藥,第1次用藥在水稻孕穗末期(破口前1~2d、8月27日),第1次藥后8d(9月5日)進行第2次施藥。配制藥液時,先用少量水溶解藥劑,然后按每667m2藥量對水45kg手動混勻噴霧。第2次藥后到試驗調查結束,其他病蟲防治正常進行,不使用任何對稻瘟病有防治作用的藥劑。
3.2 試驗期間天氣情況 第1次用藥時,天氣多云轉小雨,微風;第2次用藥時,天氣晴好,東北風3~4級。8月29日降雨0.5mm,9月3日降雨18.1mm,9月7日降雨106.1mm,9月8日降雨9.3mm,9月9日降雨1.6mm,9月12日降雨13.6mm,9月13日降雨0.5mm,其他時間天氣晴好,氣溫在25~32℃。
4 調查內容及方法
4.1 調查內容 試驗于病情穩定期(9月29日)進行防治效果調查,每小區對角線式5點取樣,每點150穗,合計750穗,調查記錄總穗數、病穗數和病級,計算病穗率、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用鄧肯氏新復極差法(DMRT)對試驗數據進行差異性測定。
4.3 計算公式
5 結果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