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油茶林地采取不同的地形坡度、撫育方式、套種模式等措施進行試驗研究,結果表明:(1)油茶造林在10°-25°的栽培基地上油茶生長優勢最強,在5°以下或25°坡度以上造林,油茶生長量均較小。(2)油茶林地套種豆科作物對油茶的生長發育非常有利。該試驗中經過套種撫育2a后的油茶幼樹平均高、平均地徑分別為未套種撫育的油茶幼樹平均高、平均地徑的3.21倍和1.32倍。(3)運用“冬挖夏鏟”式撫育措施能明顯增加成年油茶結籽率、葉芽萌發數及花芽分化數。運用“冬挖夏鏟”式撫育的油茶樹在相同長度的枝條上茶籽數、葉芽數和花芽數分別比沒有采取此種措施的油茶樹增加了662.5%、657.1%、545.5%。冬要深挖,夏要淺挖,應“鋤、挖、鏟”結合,循環進行,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關鍵詞:油茶;撫育管理;冬挖夏鏟;豐產栽培
中圖分類號 S79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4-51-02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保健意識的增強,人們對食用油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油茶(CamelliaoleiferaAbel)油因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達90%以上,且不含有害的芥酸,易被人體消化吸收,被譽為“世界上最好的食用植物油”而深受國內外市場歡迎[1]。
自黨中央、國務院及有關部門著眼于保障國家能源安全而作出大力發展油茶木本植物油料產業的戰略決策以來,安徽省各地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激勵促進油茶產業快速發展的政策,安徽油茶產業在政策引導和市場需求的雙重拉動下已成為社會關注和投資的熱點[2]。油茶因其經濟效益高,且主根發達,深根性、常綠性,水土保持和涵養水源能力強,在安徽省66.67萬hm2森林增長工程行動中被作為主要的經濟樹種、優良的荒山綠化和水土保持樹種而倍受推崇。地處長江南岸的東至縣作為我省油茶栽培的最合適地區之一,2011年以來已栽培油茶達266.67hm2。在今后數年中,東至縣政府擬把林業工程建設與產業結構調整結合起來,強調優先發展油茶造林,并做優做強油茶特色品牌。根據東至縣油茶發展規劃將用3a時間將油茶栽培面積擴展到1 000hm2,并實行集中連片,規模經營。眾所周知,油茶屬于經濟林,大面積發展油茶造林當然可敬,但如果沒有完善的豐產栽培技術作保證,可能會引發廣種薄收,低產低效等問題。縱觀東至縣油茶發展歷史,20世紀70~80年代栽植的油茶現在還存有約33.33hm2,由于當時的歷史原因沒充分考慮到栽植地的土壤、地形、坡度、周邊環境及選用良種等因素,加之,油茶造林后管理措施粗放,甚至根本就是人種天養,如今當年栽植的、現在正值壯年的油茶林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低產、老化等現象。為了有效防止新造油茶林重蹈低產、老化的覆轍,筆者對東至縣新造油茶林進行了深入調查,試圖采取栽植地選擇、撫育及套種等措施進行對比試驗,探尋提高油茶產量的有效途徑,為廣大種植戶增產增收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東至縣木塔鄉油茶基地內,東經117°03′、北緯30°47′,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雨水豐富,光照充足,年均降水量1 600mm,年均溫度15.4~16.3℃。立地類型亞區屬于南部丘陵崗地,土壤以黃紅壤為主,中上坡土層淺薄,水肥條件較差,中下坡土層較厚,水肥條件好,質地中至粘壤。pH值6.2,土層厚約40~80cm。
1.2 試驗方法 2010年春用2a生嫁接裸根苗造林,苗高地徑基本一致,即苗高20cm以上,地徑大于0.3cm,根系發達。栽植前先全墾整地,再挖穴栽植,穴規格為50cm×50cm×50cm,株行距為2.5m×3m。2010年秋對木塔鄉油茶基地分類別進行地形坡度、成活率、當年生幼樹高生長及次年春梢生長量等系列生長參數的測量;生長量為隨機抽取50棵分別測量后,求其平均值;油茶生長量的測量分別用皮尺及游標卡尺量測;套種油茶的茶籽數、葉芽數、花芽數直接計數獲得。
2 結果與分析
3 結論與討論
(1)及時撫育可促進油茶樹體生長發育,使籽粒飽滿,含油分增多,同時可以防止落花落果,在生產實踐中是油茶增產的有效措施之一。對油茶林地進行“冬挖夏鏟”式撫育,以“鋤、挖、鏟”相結合,每年循環進行,方能收到最佳效果。冬季要深挖,夏季要淺挖(鏟),夏季淺挖千萬不能損傷茶樹的根系,只要鏟除地面上的雜草和灌木即可,否則,根系損傷會造成落葉、落果,反而影響當年的產量[l]。此外,對有坡度的山場進行撫育時,須在每兩行油茶樹之間用墾復的泥土堆成一條不低于10cm高的帶狀條壟,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保肥及果實采收。
(2)在本試驗中,油茶造林以10°-25°坡地上油茶生長最好,而以5°以下的栽培基地上油茶生長量最小。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南方多高山,坡度低處陽光常常被高山或高大樹木遮擋,而油茶本身是強陽性植物,生長在低坡環境下對其光合作用極為不利,不利于油茶營養生長。而栽植在10°-25°坡地上的油茶能充分進行光合作用積累營養物質[2]。但隨著坡度增加,生長量也并非增加,這主要受海拔高度、土層厚度等因素影響。因此,造林地應選海拔500m以下山場的中下部東坡、南坡或東南坡,坡度在30°以下的坡地,盡量少選平地,平地因人畜干擾較大、土壤板結,油茶結果率很低。同時考慮林地周圍應有地被植物,以適宜昆蟲在花季授粉,對油茶的結果率有較大影響。
(3)油茶幼林套種在油茶產區已廣泛采用,套種經濟作物可補充一定的養分流失量,套種作物宜選擇匍匐于地表或矮稈的藥材、花生及豆科植物,如大豆、豌豆、蠶豆等,且早春生長較快,能快速地覆蓋地表,這樣既可有效改善林間小氣候,也具有較好的水土保持效果[3]。實踐證明,套種豆類作物對油茶生長有利,一般高稈作物和吸肥力強的作物不適宜套種。但須注意的是,套種必須結合撫育、施肥,才能收到顯著的效果。
參考文獻
[l]劉春,曹志華,李春生,等. 油茶栽植與管理措施對成活率的影響[J]. 林業科技開發,2011,25(3):96-99.
[2]何方,何柏. 20021油茶栽培分布與立地分類的研究[J]. 林業科學,2008, 38(5):64-72.
[3]李紀元,肖青,李辛雷,等. 不同套種模式油茶幼林水土流失及養分損耗[J]. 林業科學,2008,44(14):167-172.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