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介紹了壽西湖農場的基本情況,并分析了農場耕地的地方評價,根據農場耕地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地提出了適宜的土壤改良措施,以期提高農場農業綜合產出能力。
關鍵詞:耕地;地力評價;土壤改良;壽西湖農場
中圖分類號 S1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4-71-02
壽西湖農場通過60a的建設,對全場耕地的地力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在土地利用方面做到了因地制宜。通過對壽西湖農場的耕地地力評價,摸清農場耕地的基礎生產能力、土壤肥力狀況、土壤障礙因素,并提出一系列土壤改良措施,以期指導農場改進施肥方式,提高土壤肥力水平,提高農業綜合產出能力,增加職工收入,為農場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1 基本情況
農場位于亞熱帶和溫帶之間的過渡帶,季風盛行,氣候變化較大,陽光充足,降雨量年際變化顯著,分布不均。年平均溫度14.9℃,通過3℃的常年積溫5 312℃,年平均降雨量886mm,降水量多集中在6~9月,年平均蒸發量為1 562mm,常年無霜期213.2d,日照2 286h,年平均相對濕度78%,具有農業生產所需的優良自然環境。
經過60a的發展,幾代農墾人的努力,農場已擁有收獲機械155臺,動力機械319臺,各類農機具1 020臺套,農機總動力31 200kW,有4座大型排灌站,30多座小型排灌站,裝機總功率14 725kW,排水能力96m3/s。農業生產以麥豆輪作為主,近幾年發展麥稻或麥玉輪作,復種指數達2。
2 耕地地力分析
2.2.2 粉淤土 面積361hm2,占全場耕地9.7%,分布在二、七、十二分場的兩合土與淤土之間,質地為重壤土,耕作層一般在20~33cm,熟化程度好,多為碎塊狀結構,通透性好。
2.2.4 黃土底淤土 面積1 806.5hm2,占全場耕地48.3%,是本場面積最大的土種,分布在南片三、四、五、八、九分場和六、七分場部分土地,地形一般較高,表土系黃泛復蓋淤土,厚40~60cm,質地粘土,多為塊狀結構,通性較差,水氣不協調影響作物根系伸展。
2.2.5 青黑土 面積77hm2,占全場耕地2.1%,表土顏色以灰為主,熟化程度高,質地較粘,結構良好,養分含量屬中下等。
2.2.6 黑土 面積9.3hm2,占全場耕地0.3%,是砂姜黑土中典型土種,黑土層明顯,黑土地所處地地勢及熟化程度較低,質地粘重,易漏風跑墑,適耕期短,難耕耙,故應適墑耕作,隨耕隨耙。
2.2.7 青黃土 面積68.2hm2,占全場耕地1.8%,表土顏色以棕為主,質地較粘,結構良好,青黃土所處地地勢稍高,排水條件好些,但易受旱,熟化程度較低,適耕期短,難耕耙,隨耕隨耙。
2.2.8 青黑土田 面積70hm2,占全場耕地1.9%,主要分布在保義分場,質地粘重,表土顏色以青灰為主,耕層小粒狀結構,下層塊狀結構,通透性好。
2.2.9 黑土田 面積49.3hm2,占全場耕地1.3%,主要分布在保義分場的低洼地,表土顏色較深,黑土層明顯,砂姜層位較高,質地粘重,養分含量屬中等,耕性差。
3 耕地質量存在的問題
(1)農場地處低洼圩區,地勢低,地下水位高,旱季一般在1m以下,雨季可上升至地表,常年雨量充沛,易受澇成災,受漬成害。需進一步提高排澇降漬、抗災減災能力;部分田頭溝、支渠護坡日久失修,淤塞變淺。
(2)田塊面積大,土地高差明顯,同一塊田灌水常出現有的地方大水漫灌,有的地方還沒有灌上水。
(3)長年少耕或免耕導致耕層變淺,犁底層增厚而緊實,養分分布淺,作物根系難以下扎,易倒伏。
(4)施肥比例不協調。過量施肥造成土壤酸化、板結。化學肥料施得多,有機肥料投入少;大量元素肥料施得多,中微量元素肥料用得少。
4 土壤改良技術措施
4.1 進一步加強農田基本建設,完善排灌條件 對缺乏灌溉條件、易發生缺水干旱耕地,應增加灌溉渠道或灌溉機械,減少受旱面積,擴大保水面積。對地勢低洼、排水不良、長期串灌漫灌、易出現土壤次生潛育化易受漬的水田,需完善排水渠道,并開溝治潛,排除毒質,改善土壤通透性,創造良好的土壤環境。平整土地,降低同一田塊高程落差。抓好渠道的清淤、維修、防滲工作,進一步提高溝渠混凝土硬化率。加大微噴灌設施投入,推廣肥水一體化施肥技術應用,減少水資源浪費,提高肥料利用率,促進作物增產。
4.2 深耕(松)培土,提高耕地肥力 旱茬實行深耕松、稻茬實行深耕。深耕(松)與少免耕技術輪換應用,實行少免耕的田塊每隔3a深耕(松)翻一次,打破犁底層,加厚耕作層,增加土壤庫容,促進養分釋放,協調水肥氣熱狀況,起到熟化土壤、提高肥力的作用。耕作深度應逐步加深,不要打亂土層結構。
4.3 增加有機肥料投入,做到用地與養地相結合
4.3.1 推廣豆、稻、麥秸稈還田技術 秸稈還田是培肥地力、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良土壤結構、實現農作物持續高產的重要技術舉措。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場上下對秸稈還田有了充分的認識,農場領導為了推行秸稈還田、保護耕地的可持續利用,出資購置秸稈粉碎裝置,免費為每臺小麥收割機安裝,我場大豆、玉米秸稈還田率達到100%,有效地促進了土壤的改良,提高了土壤肥力。目前我場大力推廣水稻、小麥秸稈全量(半量)粉碎還田,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秸稈還田仍將是我場提高土壤地力的主要措施,也是解決有機肥不足的經濟而又有效的措施。
4.3.2 是大力推廣使用生物有機肥 生物有機肥含有大量的有機質和有益微生物及農作物所需的微量元素、糖、酶、激素等,具有肥效持久、改良土壤結構、提高肥力、促進農作物生長發育、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產量的作用。
4.4 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協調土壤養分 提高土地的生產率,首先要了解土壤的養分狀況,才能有針對性地補充作物所需的營養元素,做到有的放矢,避免施肥的盲目性,根據不同田塊不同養分狀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制定合理的施肥配方。促進產量提高的同時,調節土壤養分至適宜的水平。要改變過去不計成本地以高肥料投入獲得高產的施肥方式,逐步向高效高產的生產方式轉變。通過近幾年的土壤田間肥效試驗,我場高產田塊肥料配方為:小麥每667m2產600kg,每667m2肥料投入為純N 18kg、P2O5 9kg、K2O 0kg。在精確定量施肥的同時,要改進施肥方法,準確把握施肥時期,加強水分管理,提高肥料利用率。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