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晚播小麥冬前個體生長量不夠,苗弱,春季生長迅速,春生分蘗發生多,成穗率低,以主莖成穗為主。栽培上應根據品種,確定適宜的單位面積穗數,并據此確定適宜的基本苗及播種量;施肥上適當增磷減氮,重施拔節肥,同時抓好化除及溝系配套、排水降漬。
關鍵詞:白湖圩區;晚播小麥;生長特點;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3-49-02
白湖地處沿江圩區,在我國小麥自然區域劃分中屬長江中下游冬麥區,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常年日照2 000~2 300h,無霜期230~250d,年平均降水量超過1 200mm。耕作制度以稻—麥兩熟為主。本地種植的小麥品種以春性為主,目前大面積生產應用的品種為揚麥系。近年來,隨著白湖種植業結構調整和復種指數的提高,尤其是種植優質粳糯稻品種面積比例的擴大,加之水稻收割期間不可預測的天氣因素影響(象2008、2009年就是因“三秋”連陰雨導致適期內無法播種),造成白湖每年都有一定面積的小麥晚播。據統計,白湖近年來晚播小麥約占30%~55%,據大田調查小麥產量與播期呈顯著負相關,說明晚播已成為影響白湖小麥產量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為進一步探索晚播條件下小麥生長特點及高產途徑,筆者根據近幾年的調查研究,并參閱大量資料[1-3],提出如下技術措施,以供參考。
1 晚播小麥的生長特點
1.1 晚播小麥冬前個體生長量不夠,苗弱 白湖圩區小麥的適宜播期為10月20日~11月10日,最佳播期10月25日至11月5日。適期播種的小麥,播種至越冬前(12月20日),0℃以上有效積溫可達500~600℃,小麥一般可長5~6張葉片, 2~3個分蘗,4~6條次生根,達到壯苗標準越冬。而11月10號以后播種的小麥,播種至越冬前有效積溫僅300~400℃,小麥一般很少發生分蘗。尤其是11月底播種的小麥,多數年份為“一根針”,遇到干旱年份小麥冬前多不能出苗,晚播麥苗小、苗弱,麥苗素質差,也常常易遭受低溫凍害等不良氣候的影響。
1.2 晚播小麥春季生長迅速,分蘗發生多,成穗率低 春季氣溫回升后,晚播小麥生長迅速,無論是葉片的生長量還是分蘗發生量均較適期播種的多。晚播小麥返青至拔節期葉片生長速度較適期播種的小麥快20%~30%。最高莖蘗數可接近適期播種的小麥,但因中小分蘗多,缺少自身根系,只有部分大蘗可以成穗,因而分蘗成穗率低。
1.3 晚播小麥生育期短,植株矮小、穗小、粒少 根據調查,11月5日播種與11月25日播種,播期推遲20d,但成熟期僅晚3d,晚播小麥和適期播種小麥成熟時間基本相同。隨著播期推遲,生育期縮短,植株高度逐漸降低,穗頭逐漸變小,穗粒數也逐漸減少。但播期的推遲對小麥生長發育各階段的影響不同,晚播麥從播種至出苗經歷時間長,從出苗至分蘗、分蘗至拔節經歷時間明顯縮短,從拔節至抽穗、抽穗至成熟經歷時間又和適期播種的小麥基本一致。
1.4 晚播小麥以主莖成穗為主,分蘗成穗以早春分蘗成穗為主 根據成熟期調查,晚播小麥主莖穗占83.7%,分蘗穗占16.3%,苗穗比為1∶ 1.2;適播小麥以分蘗成穗為主,主莖穗僅占36.7%,分蘗穗為63.3%,苗穗比1∶ 2.72。另外晚播小麥到立春后才開始分蘗,即2月上中旬為有效分蘗期,有效分蘗時間短,而適播小麥有效分蘗期在冬前,越冬后分蘗基本為無效分蘗。
2 晚播小麥高產栽培技術
2.1 增加播量,以苗保穗 根據2009年晚播小麥性狀調查:11月5日和11月25日播種的揚麥16,每穗實粒數分別為35粒、29.5粒,千粒重都為36g,因此播晚小麥要獲得單產400kg/667m2以上產量,667m2穗數要達38萬右左,增加穗數須靠增加基本苗來實現。按照苗穗比為1∶ 1.2計算,基本苗要達32萬左右。根據基本苗數,按種子發芽率、千粒重和田間出苗率計算播種量。一般按500g麥籽萬苗估算,播種量要達到16kg左右才有可能達到單產400kg/667m2目標。
2.2 浸種催芽,晚中爭早 浸種催芽,比干籽出苗早2~3d。方法是:將種子放在約50℃的溫水中,浸泡5~10min,撈出堆放,蓋上濕麻袋或草袋,半天后倒翻1次,保證溫度25℃左右,熱時灑涼水,涼時灑溫水,一晝夜即可“裂嘴露白”,如果當天播不完,一定要攤開晾干,避免胚根伸長;適當淺播。嚴禁漏播、漏籽。
2.3 合理運籌肥料
2.3.1 肥料投入總量 小麥的需肥量:據各地對不同產量水平需氮、磷、鉀數量的測定得出,普遍的規律是,大約每生產100kg小麥子粒,需純氮3kg左右、磷1~1.5kg、鉀2~4kg,氮、磷、鉀3要素的比例為3∶ 1∶ 3。根據白湖生產實際,單產400kg/667m2適期播種小麥需施肥總量為:純氮16kg、純五氧化二磷6kg、純氧化鉀9kg。查閱有關資料,單產400kg/667m2晚播小麥比適期播種小麥需純氮減少10%左右,需磷量增加15%左右。因此,晚播小麥在肥料運籌上應采取適當減氮增磷措施,就白湖生產實際而言,晚播小麥單產400kg/667m2施肥總量應為:純氮14.6kg、純五氧化二磷6.9kg、純氧化鉀9kg 。
232 基肥施用 667m2施45%三元復合肥25kg,為提高肥料利用率,以播前淺旋埋施為宜。
233 追肥保蘗 因晚播麥苗冬前個體生長量小,苗弱,春后,待晚播麥出苗3葉露尖時即有1/3植株有幼蘗,為促進這批早蘗的形成,應盡早追施提苗保蘗肥,齊苗后,667m2施5kg尿素、15kg復合肥,促進弱苗轉壯,春季麥苗早發,提高分蘗成穗率。
234 重施拔節肥 拔節后是晚播小麥追肥的關鍵時期,拔節肥既促進高效葉面積發展,又是爭取穗多粒多提高單穗重的關鍵性肥料。拔節期施肥以基部節間初步定長為宜 施用量:尿素125kg、氯化鉀5kg。另外,在后期結合病蟲害防治進行葉面噴施氮、磷、鉀,以增加結實、提高千粒重。在抽穗后,每隔5~7d,667m2噴施磷酸二氫鉀100g加尿素05kg,噴2~3次。
2.4 合理施用化學除草劑,適時做好晚播麥田化除 由于晚播小麥出苗時間長,一般年前不能進行化除。對于個別雜草較多的田塊,可以采取播前封殺處理。即在播前2d,每667m2用41%草甘磷100mL兌水40kg噴施,封殺雜草。開春后隨著氣溫的回升,麥田雜草密度和生長量將進一步增加,特別是晚播小麥田因年前沒有進行化除將迎來出草高峰,對晚播小麥正常生長構成極大威脅。因此要抓住春季草齡較小的有利時機,及早開展春季化除工作。具體方法:根據雜草種類,選用對路藥劑,在3葉期后至拔節前,氣溫在5℃以上,晴天進行噴藥。防除以禾本科(如看麥娘、硬草等)為主的雜草,667m2用69%驃馬80~100mL;防除以闊葉雜草(如豬殃殃、薺菜等)為主的雜草,可選用75%苯磺隆15~2g/667m2;對禾本科和闊葉雜草混生的田塊,可采取以上兩種配方混合使用。
2.5 溝系配套,排水降漬 漬害是影響白湖晚播小麥高產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要在冬前搞好溝系配套。對未開溝的套播麥田要趁墑開挖田內3溝;對已開溝、配套不完善的要及時疏通,經冬季凍融交替,田埂塌落的,要及時挖溝筑埂,做到溝渠相通,確保排水暢通,防御漬害。晚播麥中后期護根保葉是奪取高產的重點。可每隔50m開一道腰溝,要求豎溝深25cm以上,腰溝深35cm以上,確保晚播麥不受澇漬。
參考文獻
[1]胡承霖,張華建安徽小麥[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
[2]刁操全作物栽培學各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4
[3]陳永杰晚播小麥高產的主要限制因素[J]山西農業科學,1994,22(2):9-12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