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冷浸田水稻鉀肥運籌試驗表明:施90kg/hm2鉀肥分期施較全作基肥施好,施120kg/hm2鉀肥施肥方式對產量沒有影響;施90kg/hm2和120kg/hm2鉀肥的效益和投產比均較高,建議在祁門縣這一地帶山區冷浸田施鉀肥量為132kg/hm2。
關鍵詞:冷浸田;鉀肥;施肥量;祁門縣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3-79-03
潛育性水稻土由于其排水不暢,造成稻田土壤通氣不良、還原性有毒物質累積、養分有效化過程受阻以及土壤生產力下降等一系列問題[1];冷浸田的肥力特性也表明,缺鉀和氮、鉀比例失調是限制潛育性水稻土產量的主要原因之一[2]。祁門縣水田面積53333hm2,糧食不能滿足自給自足,其中潛育性水稻土冷浸田是祁門分布最廣的一種低產田,約占水田面積2/3。冷浸田水稻鉀肥運籌研究及綜合治理,對于改良我縣土壤,減少肥料浪費,保證農產品生產安全,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2011年,在安徽省農科院土肥所“皖南山區冷浸田綜合治理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項目的支持下,祁門縣承擔“黃山市冷浸田綜合治理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 項目(子課題編號:201003059-07-01)的“冷浸田上水稻鉀肥運籌研究”工作。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田基本情況 根據項目的要求,2011年4~11月祁門縣承擔“冷浸田上水稻鉀肥運籌研究”試驗,為提高冷浸田種植水稻的效益提供技術支撐。試驗田位于黃山市祁門縣塔坊鄉陽光村陽光組王成團戶高家畈田塊,地理坐標為北緯29°47′2213″,東經117°40′2518″。試驗田為潛育性水稻土,試驗田面積1 200m2,田間灌水方便,排水較差。試前取樣測定養分含量情況詳見表1。
12 供試材料 供試肥料:氮肥為尿素,含氮(N)464%,產地山東瑞星集團生產;磷肥為過磷酸鈣,含磷(P2O5)120%,產地銅官山;鉀肥為氯化鉀,含鉀(K2O)600%,產地為俄羅斯。
供試作物:水稻供試品種為雜交稻品種:皖稻113,審定編號:皖品審04010408,全生育期143d,試驗田育秧用15kg/hm2,秧齡30d。
13 試驗設計 本試驗設6個處理,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20m2,四周設置保護行。除空白不施肥外,其余5個處理氮、磷肥施肥水平一樣:氮肥165kg/hm2,磷肥90 kg/hm2(氮、磷、鉀肥為純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鉀),處理設計如下:(1)不施肥(對照區ck、處理1);(2)鉀肥為0 kg/hm2(處理2);(3)鉀肥為90 kg/hm2,其中鉀肥全作為基肥(處理3);(4)鉀肥為90 kg/hm2,其中鉀肥70%基肥、30%作穗肥(處理4);(5)鉀肥為120 kg/hm2,其中鉀肥全作為基肥(處理5);(6)鉀肥為120 kg/hm2,其中鉀肥70%基肥、30%作穗肥(處理6)。
14 田間試驗操作
141 小區制做情況 5月24日做試驗小區,面積20m2,小區間作小埂,小區堤埂寬03m、高025m(用塑料薄膜包壓,嚴防小區竄水)深入底層10cm防串滲,各小區獨立排灌,水溝寬03m,保護行寬14 m。
142 試驗田肥料施用情況 按照試驗方案施肥,每小區施肥量按20m2折算,其中全部磷肥和50%氮肥作基肥,30%氮肥作分蘗肥,20% 氮肥于幼穗分化期施用;5月24日下基肥,6月5日第1次追肥、7月10日第2次追肥;磷肥作基肥一次性深施,鉀肥、尿素按試驗方案施肥,基肥深施。
15 試驗管理與農事操作
151 育秧與移栽 采用濕潤育秧,4月26日播種,5月24日進行了取土化驗;5月25日移栽,取苗大小均勻一致,帶蘗秧單本,無蘗秧雙本,栽植深度一致,移栽密度為17萬穴/667m2。
152 試驗大田水肥管理 同一重復小區由同一人完成,每小區施肥撒施均勻;淺水栽秧,薄水活棵,寸水分蘗,適時盡量烤田,濕潤灌漿(及時排水),干干濕濕到收獲。
153 病蟲草害防治 5月17日用氯-辛硫磷噴藥1次,以防治稻象甲、稻薊馬等;6月2日用野老除草劑拌細土撒施進行化學除草;6月25日用撲虱靈+毒死蜱噴霧1次以防螟蟲和稻飛虱;7月16日用潔苗+稻騰+撲虱靈+三環唑噴霧1次以防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稻瘟病和紋枯病;7月26日再用潔苗+稻騰+三環唑+吡蚜酮防治1次。
154 收獲及考種 9月16日人工收割,單收單曬;收割前調查有效穗數,取有代表性的5株水稻樣進行考種。
2 結果與分析
21 作物各生物學性狀分析 從表2可以看出:(1)植株性狀。6個處理株高有一定的差異,未施鉀肥處理2稍差些,比施120kg/hm2鉀肥(全作基肥)處理5株高最高1178 cm分別矮194cm、93cm,ck株高為984cm,最矮;莖粗除了ck,其他處理之間沒有明顯差異;施120kg/hm2鉀肥(全作基肥)處理5穗長最長為239cm,空白處理1、未施鉀肥處理2較短,分別為220cm、216cm。(2)穗粒性狀。施120kg/hm2鉀肥(全作基肥)處理5和施90kg/hm2鉀肥(70%基肥、30%作穗肥)處理4有效穗數較多,分別為94穗和90穗,較ck最少多4穗和36穗;對結實率進行分析,鉀水平為ck、不施鉀肥處理2均較高,分別為8186%、8024%,鉀水平越高結實率越高,施120kg/hm2鉀肥(70%基肥、30%作穗肥)處理6最高,為9097%;施120kg/hm2鉀肥(全作基肥)處理5為9072%。對千粒重進行分析,各處理間差異不明顯,其中施120kg/hm2鉀肥(70%基肥、30%作穗肥)處理6最重,為263;ck最輕為245g。(3)產量性狀。施120kg/hm2鉀肥(全作基肥)處理5理論產量最高為6036kg/667m2,空白處理1產量最低為3061kg/667m2;對實收產量進行分析比較(見表三):施120kg/hm2鉀肥(全作基肥)處理5平均產量最高為5508 kg/667m2, 較空白處理3646 kg/667m2增產1862 kg/667m2,增幅5107%,其次施90kg/hm2鉀肥(70%基肥、30%作穗肥)處理4為5469 kg/667m2,較空白處理1增產1823kg/667m2,增幅5000%。
分析認為:施90kg/hm2鉀肥分期施肥較全作基肥施效果好,施120kg/hm2鉀肥施肥方式對產量沒有影響;山塢冷浸田施用鉀肥增產顯著,鉀肥水平越高產量就越高,只施氮、磷肥不能奪高產,不施肥則顯著減產。
22 鉀對水稻產量結果的影響 由表4可以看出,與缺肥區處理2對比,施90kg/hm2鉀肥(全作基肥)處理3增產量和增產率分別為623kg/667m2和1360%,施120kg/hm2鉀肥(全作基肥)處理5為928kg/667m2和1636%,施90kg/hm2鉀肥(70%基肥、30%作穗肥)處理4為889kg/667m2和1941%,施120kg/hm2鉀肥(70%基肥、30%作穗肥)處理6為823kg/667m2和1797%。鉀肥一般可以增產15%~30%,而且普遍效果好[3]。用t分析來測定不同鉀肥對水稻產量的影響(表5),t005=0191 909 673,t1=0939 330 097,t1>t005,p 對試驗結果進行統計分析:重復間F=0282 表明(表7),施肥區較空白處理比較差異極顯著,全肥區較未施鉀肥區差異顯著,全肥區之間差異不顯著。進一步分析說明山塢冷浸田不施肥則顯著減產,只施氮、磷肥不能奪高產,增施鉀肥顯著增產。 24 肥料效應函數 對最優設計原理的水稻“3414”肥料試驗進行單元素回歸分析(見表8), 根據回歸分析及K元素的一元二次方程擬合圖圖1,得到K元素一元二次方程為:y=458+17569K-0828 1K2,最大施肥量1061kg/667m2,最大產量5512 kg/667m2;最佳施肥量880kg/667m2, 最佳產量5483 kg/667m2(K2O和水稻的單價分別按60、20元/kg計算)。 25 經濟效益概算 通過經濟效益概算(表9):全肥區的施肥效益均較高,施90kg/hm2鉀肥(70%基肥、30%作穗肥)處理4的效益最好,為248.0元/667m2,施120kg/hm2鉀肥(全作基肥)效益較好為2438元/667m2;施90kg/hm2鉀肥(70%基肥、30%作穗肥)處理4投產比最高,為21/1,施120kg/hm2鉀肥(70%基肥、30%作穗肥)處理6為17/1。 3 結論 (1)ck產量最低,為3646kg/667m2;無鉀肥區處理2為4580kg/667m2;施120kg/hm2鉀肥(全作基肥)處理5最高,為5508kg/667m2;施90kg/hm2鉀肥(70%基肥、30%作穗肥)處理4為5469kg/667m2。分析認為施90kg/hm2鉀肥分期施肥較全作基肥施效果好,施120kg/hm2鉀肥施肥方式對產量沒有影響;山塢冷浸田施用鉀肥增產顯著,鉀肥水平越高產量就越高,只施氮、磷肥不能奪高產,不施肥則顯著減產。 (2)冷浸田施鉀水稻增產1360%~2026%,效果好;鉀肥施肥量的不同,處理間存在顯著差異,施用120kg/hm2的田塊產量比施用90kg/hm2的產量高。 (3)差異性分析表明,重復間差異不顯著,處理間差異極顯著;施肥區較空白區比較差異極顯著,全肥區較未施鉀肥區差異顯著,全肥區之間差異不顯著。說明山塢冷浸田不施肥則顯著減產,只施氮、磷肥不能奪高產,增施鉀肥顯著增產。 (4)對水稻“3414”肥料試驗進行單元素回歸分析,最佳施肥量為880kg/667m2,最佳產量為5483kg/667m2,建議該冷浸田地區鉀肥施肥量為132kg/hm2。 (5)全肥區的效益和投產比均較高;施90kg/hm2鉀肥(70%基肥、30%作穗肥)處理4的施肥效益、投產比最好為2480元/667m2和21/1。 參考文獻 [1]林金淋潛育性水稻土肥料特性的研究[J]湖南農學院學報,1984,1:15-29 [2]岳振華,陳均一,馮敏潛育性水稻土肥料特性的研究[J]湖南農學院學報,1984,4:19-29 [3]龔子同,張效樸,韋啟璠我國潛育性水稻土的形成、特性及增產潛力[J]中國農業科學,1990,23(1):45-53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