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簡述了荷澤市經濟發展現狀和經濟增長方式判定,發展中面臨的困境,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促進荷澤市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的對策建議,為荷澤市經濟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欠發達地區;經濟增長方式轉型;對策建議;荷澤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3-01-03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提出了“加快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型,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經濟增長方式轉型成為研究的重點。菏澤市處于山東省西南部,華北平原東部,其經濟發展現狀在欠發達地區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以菏澤市為研究對象,探討菏澤如何在實現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型,具有十分必要的現實意義。
1 菏澤市經濟發展現狀
1.1 菏澤市經濟發展成果 菏澤市位于山東省西南部,地處魯、豫、皖、蘇四省交界地帶,人口881萬,占地面積為12 239km2。菏澤境內交通網絡四通八達,京九鐵路和新石鐵路十字交匯,高速公路呈米字型交匯,距離日照港僅與400km,交通十分便利。
山東省各地市經濟發展呈現出明顯的東、西兩大地域特征,膠東、膠濟沿線和山東中南部是山東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山東西部包括菏澤、濟寧等市是山東經濟發展水平最低的地區。2004年菏澤市的人均GDP僅有4 145元,是山東省人均GDP最高的城市威海市的1/8,地區生產總值和工業化水平也遠遠落后于東部青島、煙臺等沿海城市。2004年初,為了促進菏澤市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縮小山東省內地區間的經濟發展不平衡性,山東省委提出了“突破菏澤”的戰略決策,從而揭開了菏澤經濟發展的新篇章。自2004年起,在省委省政府的扶持下,菏澤市轉變經濟發展方向,堅持不斷調整優化第一產業,將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逐步轉變為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方式;加大力度發展第二產業,重點扶持大中型工業企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并著重于引導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同時,致力于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放手發展民營經濟,全方位堅持對外開放,以吸引有實力的企業到菏澤來投資,推動菏澤生產力的發展。
五年來,菏澤市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經濟保持持續健康快速發展。2008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22億元,完成地方財政收入50.4億元,稅收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達77%,比上一年提高0.9%。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分別為704億元和484億元,比年初增加134億元和81億元。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到了11 581元和 4 584元,均比上年有較大增長。根據菏澤市統計局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2011年菏澤市經濟繼續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全市2011年地區生產總值為1 475億元,比2006年增長1.6倍,與周邊的8個地市相比,菏澤市地區生產總值排在前列;地方財政收入由30億元增加到111.5億元,增長2.7倍,在周邊9市列第2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16 658元、7 119元,增長8 521元和3 639元;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分別達1 326億元、877億元,增長830億元和480億元;進出口總值由6.5億美元增加到27.4億美元,增長3.2倍;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均居省內及9市前列。
1.2 菏澤市經濟發展特征
1.2.1 產業結構調整初見成效,經濟運行質量提高 近幾年,菏澤市著力推進產業優化升級,大力推進第一產業發展,加快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步伐,謀利于廣大人民;加大力度調控第二產業結構,通過招商引資和產業結構重新布局,著重提升制造業發展質量;積極引導增加第三產業比重,加速發展現代服務業,增加就業機會。菏澤市產業結構調整已取得積極成效,2011年,全市三產產業結構為15.5∶ 53.7∶ 30.8,與2007年相比,二三產業比重提高了10.7個百分點,其中第二產業提高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提高4.7個百分點。產業結構由過去的主要依靠第二產業變為現在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共同發展,第三產業比重逐漸增加。產業結構的調整使得企業利潤得到明顯上升,居民收入不斷提高。全市地方財政收入由2007年的42.11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111.59億元,累計增長1.65倍,年均增長27.6%。與2007年相比,2011年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達到7.6%,提高了1.5個百分點。2011年全市國稅和地稅實現收入167.8億元,兩稅占二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由2007年的11.8%提高到2011年的13.45%,累計提高1.65個百分點,年均提高0.41個百分點。地區生產總值和地方財政收入的增加使得政府可以更加致力于解決菏澤市民生問題,推動菏澤城鎮化建設,促使菏澤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1.2.2 服務業快速發展,第三產業活力持續增強 2004年菏澤就提出要積極引導第三產業的發展,通過第三產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受惠于此,服務業在最近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 2008至2011年,在四年時間里全市共實現服務業增加值1301.33億元,年均增長超過300億元,增幅超過16%,增長水平超過全市的GDP增長率。隨著服務業的快速增長,服務業總量規模迅速擴大,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從2007年的26.1%提高到2011年的30.8%,年均提高1.18個百分點,服務業拉動GDP增長4.0個百分點,為第三產業的發展樹立了良好的楷模。隨著服務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和拉動作用逐步增強,第三產業在總經濟中的比重逐步上升,拉低了第一產業的比重,很好的為經濟結構調整作出了貢獻。這表明,第三產業活力逐步增強,菏澤市長期以來主要依靠第二產業為主帶動經濟增長的局面正在逐步改變,正在逐步形成由第二產業和服務業共同帶動國民經濟增長的新格局。
1.2.3 工業總量快速擴張,支撐作用明顯 工業一直以來都在全市產業結構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最近幾年來,菏澤市明確提出了“工業立市”的思路,以市場為導向,通過招商引資和工業布局調整,不斷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涌現出了一批新的產業,促進了工業的快速發展。2008-2011年,全市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9.2%;2011年末,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2119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累計增長22.6%,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46.3%,拉動GDP增長8.8%,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高達63.1%。全年高新技術產業完成產值799.1億元,比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增速還要高18.9%。煤化工、石油化工、機械電子和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產業已經成為菏澤市的經濟支柱。
全市工業的持續快速增長,體現出菏澤工業經過近幾年的發展與調整,已積累了相當雄厚的實力,為今后持續長遠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3 菏澤市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困境 從總體上看,菏澤經濟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但是,客觀的說,菏澤經濟與省內其他地區或者周邊臨近地區間的差距仍較大,2011年全市生產總值占全省的比重僅為3.2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僅為全省的37.5%,全國的50.7%,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問題還有很多。
1.3.1 產業結構比例問題仍較為突出 菏澤市是一個農業大市,2011年菏澤第一產業比重為15.5%,全省為8.7%,全國為10.1%,第一產業比重遠遠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和全國平均水平;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中農副產品、紡織、和木材加工等資源產品和初級加工品占的比例較高,核心競爭力較弱。雖然近幾年來大力發展第二三產業,第二三產業占GDP的比重也在逐漸上升,但以傳統農業、初級產品加工為主導的產業結構格局并未發生實質性的變化,經濟增長方式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還面臨著較大的困難。
1.3.2 區域競爭激烈,外部環境復雜 近幾年來,江蘇、河南、安徽三省均出臺了一系列支持省內邊界地區經濟發展的扶持政策,由于菏澤市在地理位置、資源種類及資源含量、交通條件等均與周邊地區相差不大,而且周邊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基礎類似,產業結構雷同,因此菏澤市客觀上和周邊各市在經濟發展上呈現出競爭態勢。由于招商引資受政策影響較大,客觀上給菏澤市未來的招商引資工作帶來了壓力;同時濮陽、商丘、宿州也在重點發展煤化工業、服裝產業和生物醫藥產業,產業競爭加劇,都影響了菏澤市經濟的快速增長。
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深層次影響仍在持續,國家的通脹預期增強,世界經濟復蘇動力不強,經濟波動性較大,這會極大地影響以傳統農業、初級產品加工為主導的菏澤經濟的發展。
2 菏澤市經濟增長方式判定
2.1 具體判定方法 如果將菏澤市經濟總產出記為y,總投入記為x,經濟粗放度標志為:
Ex=dxx/dyy
(1)
該式代表生產要素投入增長率占經濟總量增長率的比重,能夠定量的計算出要素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于在具體計算中要用到不同年份的統計數據,因此,(1)式可以具體表述為:
Ex=xt+1-xtxr/yt+1-ytyt
(2)
2.2 樣本選擇和數據來源 本文以菏澤市“十一五”期間年全市國民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入和勞動投入3個變量作為研究的樣本,總投入是固定資產投入和勞動投入的總和。樣本的區間為2006-2010年,數據來源于近幾年菏澤市統計年鑒。
勞動投入為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收入總和,勞動投入計算見表1。
如前所述,生產總值的增長是在資產投入、勞動力投入和技術進步共同作用下發生的,因此,根據規模報酬不變的假設,x+y=1,通過計算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就可得到該地區該年度的經濟增長方式類型。
3 判定結果
根據表2和公式2,計算出的各年度粗放度具體數值和經濟增長方式類型如下,見表3。
從表3中可以看出,最近幾年來菏澤市的經濟增長方式均是粗放型的,且2007年和2008年是相對粗放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資本、勞動力等投入來拉動,2009和2010年是絕對粗放型,經濟增長完全依靠資本、勞動力等投入來拉動。這說明,雖然“十一五”菏澤市經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5.7%,產業結構得到不斷優化,第一產業比重降低,二三產業比重增加,但經濟的增長很大程度上是依賴于投資拉動的,“十一五”固定資產投入年均增長22.6%,高于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經濟增長質量較差,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科技發展速度落后于經濟增長速度。
雖然菏澤市2009年和2010年年經濟粗放度要高于2007年和2008年,但這并不能完全說明菏澤市的經濟發展呈現出退后的態勢,目前菏澤市正處在新型工業化進程建設中,政府正積極主導重新布局工業產業鏈,在這段時間內固定資產投資必然要增多,2009年和2010年菏澤市的工業投資分別增長24.9%和15.8%,產業結構布局的調整會給菏澤市未來的經濟增長方式轉型帶來有利影響。同時可以看到,菏澤市的經濟發展正處在關鍵時期,政府既要保證經濟平穩快速發展,又要積極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型,機遇和挑戰并存。如何提高菏澤市經濟發展質量,實現經濟社會平穩發展,將是“十二五”期間菏澤市面臨的最大問題。
4 促進菏澤市經濟增長方式轉型對策建議
2004年以來,在山東省“突破菏澤”戰略指導下,市政府加大力度推進菏澤市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經濟發展方向,經濟建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2011年地區生產總值已達1475.68億元,比上一年增加了248.59億元,增速高達14%,居全省首位,高于全國平均速度4.8個百分點。在經濟高速發展同時,經濟運行質量得到顯著提高,2011年菏澤市實現地方財政收入111.59億元,比上一年增長了31.8%,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達7.6%,為改善全市環境質量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了資金來源。目前菏澤已初步形成以煤化工、石油化工、機械電子和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產業為支柱的工業體系,固定資產投資連年增加,經濟運行穩定性不斷提高。
通過上述分析,菏澤市的經濟增長方式仍是粗放型的,經濟增長主要是靠投資拉動,要素生產效率較低。“十一五”期間菏澤市的經濟運行平穩,經濟增長質量得到穩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攀升,但地方生產總值和人均收入水平仍遠遠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經濟結構性矛盾突出、競爭力不強;經濟增長率有待進一步提高,急需提升二三產業比重,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增加科技進步對經濟的貢獻率,借以提高要素生產率,實現經濟增長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19卷03期奚道超等 菏澤市經濟增長方式研究4.1 加快工業化進程 工業經濟是菏澤市的經濟發展重點,也是菏澤市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重點支持對象。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04年以來,菏澤市工業產業結構不斷得到優化,工業體系已經初具規模,形成了以能源、醫藥和材料為核心的十大產業集群,煤化工、石油化工等產業的不斷增長更是為菏澤市未來經濟增長注入了無限希望。
當前菏澤經濟發展最大的瓶頸就是工業產業規模小,競爭力不強,整體發展較為落后。首先,在目前的經濟基礎和生產率水平上,要實現經快速增長,最根本的辦法就是擴大對優勢產業和重點工業產業的投入。要認真研究招商引資辦法,重點引進大型企業集團和科技含量高、拉動能力強、產品附加值高的項目,既要保證經濟總量的快速增長,又要提升項目質量,利用優質企業帶來的先進管理經驗和先進的生產工藝提升勞動生產率和科技創新能力。其次,應把推動新型工業化作為實現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打造科學發展高地的重要支撐。通過擴大現有優勢產業產業鏈,提升產業層次,將優勢產業做大做強;依托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型高新技術產業,不斷提高其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提高經濟發展創新能力,提高生產率。再者,應著力提高產業知名度,通過對骨干企業的重點培育帶動產業集群快速發展,靠品牌擴大影響,提升主導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4.2 大力發展服務業 2004年以來,受市場準入、財政扶持、金融支持等相關政策的扶持,展菏澤市的服務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2011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經達到30.8%,對全市的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29.0%,服務業的快速擴張極大的推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為產業結構調整貢獻了積極的力量。
(上接3頁)雖然服務業呈現穩步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也不斷提高,但與發達地區的發展水平相比,菏澤市服務業經濟增量不足、發展水平不高、產業結構較為集中等問題仍十分突出。2011年菏澤市服務業占GDP的比重仍低于全國和山東省平均水平,在魯南五市中服務業經濟總量最小;住宿餐飲業、批發零售業和交通運輸業等傳統服務業仍占據較大的比例,金融保險業等新型服務業占服務業總量比重偏低,為全市服務業快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因此,未來菏澤市還應大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物流業、旅游業房地產業等新型服務業。
首先,應立足交通區位優勢,發展現代物流業。菏澤市位居華北平原東部,地勢平坦,鐵路交通、公路交通便利,人口稠密,農產品豐富。良好的交通條件、雄厚的資源和足夠的客戶為發展農村物流業提供了天然的便利條件,政府應加以引導,合理謀劃產業布局,大力推動包括農村物流業等現代物流業,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品個,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其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力爭使更多的服務項目獲得政府政策支持;降低準入門檻,放寬服務領域,積極鼓勵民間資本和社會資金投入到服務業中去,提高非公有制經濟在服務業中的比重。
4.3 加快城鎮化進程 合理的城鎮化可以創造出比較多的就業機會,大量吸收鄉村剩余人口,促進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逐漸轉移,有利于改善地區產業結構;城市化可以提高工業產業生產效率,增加產業集中度,有利于提高工業經濟效益和增長效率。可以說城鎮化可以較快的促進菏澤市產業結構調整,提高工業經濟效益,有利于提高菏澤市經濟增長效率,促進經濟增長方式類型轉變。
首先,應完善城鎮規劃,明確城市功能及定位。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應科學制定形態和功能規劃,積極推進城市管理現代化;應推進中心城市與周邊城鎮體系的銜接協調,優化空間布局,突出中心城市的地位,充分發揮中心城市帶動作用。其次,做好產業規劃,形成強大的產業凝聚力。城鎮化不僅是指將人口進行簡單聚集,更重要的是將產業結構進行優化組合,使得生產要素能夠得到有效整合,提高生產要素利用率,形成產業凝聚力。城市是先進生產力的載體,要把增強產業凝聚力、提高工業產業生產力做為中心城市的重要任務。再者,要加強城市基礎建設,提高城市服務能力。正確引導城市建設投資,積極進行市場運作,破解投資資金不足的瓶頸,將投資重點放在功能性、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上,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綜合服務能力,走新型城鎮化發展之路。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