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水稻高產創建的開展,有助于促進水稻單產持續提高。四團鎮水稻66.7hm2示范方按照水稻高產栽培模式要求實施田間管理,統一操作,分戶管理,從而使水稻獲得了高產。分析了高產構成因素、莖蘗消長動態、高產栽培途徑,并介紹了高產栽培技術,以供參考。
關鍵詞:水稻;高產;栽培;示范;四團鎮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3-38-02
水稻高產創建的開展,有利于促進水稻單產持續提高。上海市奉賢區四團鎮在小蕩村建立了水稻66.7hm2高產創建示范方,確定為水稻高產創建整建村,2012年該示范方種植面積為71.53hm2,其中核心面積為33.3hm2。按照水稻高產栽培模式要求實施田間管理,統一操作,分戶管理,從而水稻示范方獲得了高產。經奉賢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組織有關專家對水稻667hm2示范方田間驗收,實割實測,平均單產為702.5kg/667m2,實現并超過預定產量目標,榮獲“上海市糧食高產創建市級重點示范方”。現將相關示范情況介紹如下。
1 產量構成因素
據考察,有效穗數2171萬/667m2,總粒數1396粒/穗,實粒數12224粒/穗,結實率8756%,千粒重2760 g,理論產量7325kg/667m2,實產7025kg/667m2。
2 莖蘗消長動態
從四團鎮水稻莖蘗消長動態圖可以看出,移栽后7d開始產生分蘗,移栽后20d達到穗數苗,30d達到高峰苗,隨后緩慢降苗期,進入孕穗始期,確定了有效穗數(圖1)。分蘗增長有力而消亡平穩,高峰苗數適宜,動態群體結構適度且合理,群體和個體的發展協調,苗壯而不旺長,為高產建立了良好的基礎。
圖1 四團鎮水稻莖蘗消長動態
3 高產栽培途徑
根據水稻高產的原理,實現水稻高產途徑可分增穗型、增粒型、穗粒兼顧型3種[1]。四團鎮水稻采用增粒型高產途徑,品種選用優質高產的雜交稻,種植方式采用機插秧方式。雜交稻具有植株高大、分蘗力強、葉色濃綠、穗型大、粒多的特征。機插方式采用寬行窄株淺插,通風透光性好;小苗移栽,分蘗節位低,分蘗的爆發性強,分蘗期長,具有返青早、分蘗早的特點,有利于大穗形成。在栽培技術上,提高群體質量和擴大個體生產力,以“小群體、壯個體、高積累”為技術途徑,通過適度增加基本苗,以保證獲得高產所需適宜穗數的前提下,促進適期夠苗,控制最高莖蘗苗數,提高分蘗成穗;早施普施穗肥,主攻大穗,增加穎花,減少穎花退化,擴大庫容;確保劍葉期封行,改善群體光照條件,提高有效和高效葉面積,以增加抽穗至成熟期的物質生產量,使庫、源、流和穗、粒、重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協調發展。
4 高產栽培技術
41 育秧階段
411 選用高產優質的雜交稻“花優14”品種 花優14是由上海市農科院培育的高產優質雜交稻品種。屬中熟晚粳稻類型,雜種優勢強,分蘗力中等,株型緊湊,葉片挺,劍葉直挺,抽穗后劍葉呈葉蓋頂,有利于后期光合產物積累。穗大粒多,抗病、抗倒性強[2]。稻米外觀透明,品質優良,出米率高,主要品質指標符合國標優質米一級標準。
412 精心準備育秧田 選擇交通便利、排灌方便的大田作育秧田。秧田與大田比例宜為1∶ 90~100;播前10d精作秧板,苗床寬14~15m,長度視需要和地塊大小確定,秧板之間留寬30~40cm、深20cm的操作溝兼有排水功能。秧池外圍溝深50cm,圍埂平實,埂面一般高出秧床15~20cm,開好平水缺。為使秧板面平整,可先上水進行平整,秧板做好后排水晾板,使板面沉實。播種前2d鏟高補低,填平裂縫,充分拍實,使板面達到“實、平、光、直”。“實”,即秧板沉實不陷腳;“平”,即板面平整無高低;“光”,即板面無殘茬雜物;“直”,即樣板整齊溝邊垂直[3]。
413 培育壯秧 (1)播種期:2012年四團鎮水稻667hm2示范方播種期為5月30~31日,秧齡為19~20d。(2)播種量:針對作為育秧的大田,移栽期偏遲,在充分考慮機插稻缺穴率,結合水稻高產栽培群體質量調控指標的情況下,適當增加播量,合理調控基本苗數。每667m2大用秧盤24張,每667m2大田播種量3kg,每盤播凈干谷125~130g。(3)秧田肥水管理:適時補水保持秧盤濕潤,及時追肥,秧苗1葉1心期和起身前3d,在灌深水基礎上,育秧田分別追施斷奶肥和起身肥,每667m2施尿素2~25kg。(4)加強病蟲害防治:移栽前2~3d,打好起身藥水,以減少秧苗攜帶病蟲移栽。
414 秧苗指標 秧齡19~20d,葉齡3~4張,苗高度12~15cm,苗挺葉綠,C/N適中,主莖綠葉不少于3張,長勢整齊,無病蟲,莖基粗扁富有彈性,秧根部盤結牢固,起秧不散,盤根帶土,根多色白。
42 大田管理
421 精細整地 前茬小麥收獲后及時放水耕翻,耕地深度15~20cm,移栽前1~2d,上水耙田,做到耙碎耙平,全田高低落差控制在3cm內,同時清除田間殘渣雜草,田整平后讓泥漿沉實并保持水層;移栽前排除田間過多積水,做到瓜皮水插秧;另外,施足基肥,在耕翻時,施入肥料。通過耕翻、耙地,使肥料與土壤充分混合,避免肥料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
422 提高機插質量 機插秧要求達到“三少一勻一足”的標準,即缺棵少、飄秧少、傷秧少,每穴苗數均勻,移栽密度要足[4]。機插移栽始期為6月20日,集中機插3~4d,機插移栽結束期為6月23日,機插株行距30cm×14cm,每667m2穴數159萬,每穴4~5株,基本苗731萬/667m2。機插深度1~12cm,插時保持瓜皮水,淺水插秧。
423 科學運籌肥料 施肥原則是施足基肥,重施分蘗肥,控制長粗肥,視苗視田視天早施普施穗肥。注重氮、磷、鉀養分平衡施用,全生育期每667m2總用氮量(折純氮)21~23kg;調整前、中、后期肥料配比,減少前期用肥,適當增加穗肥比例。基蘗肥與穗肥配比為7∶ 3;基肥占基蘗肥20%~40%,分蘗肥占基蘗肥60%~80%;氮、磷、鉀配比均為1∶ 025∶ 025,適當提高磷鉀肥比例[5]。(1)基肥:機插移栽插前施入。耕翻前,每667m2施碳銨30~35kg或水稻專用BB肥25kg,應控制灌水深度,建立薄水層,減少氮素隨水流失。(2)分蘗肥:分3次施,每次間隔7d左右,要求機插后15~20d內結束施用,3次施用要遵循“輕—重—輕”的原則。分蘗肥施用最遲在7月10日前結束,宜早不宜遲。施用方法和用量:機插稻在栽插后5~7d第1次施肥,要求輕施,以促根為主,每667m2施尿素75~10kg;隔7d后第2次施肥,要求適當重施,以促蘗為主,每667m2施42%水稻專用BB肥25kg;再隔7d第3次施肥,要求輕施促平衡,以保蘗為主,視苗情每667m2施尿素5~75kg或者BB肥125~15kg或碳銨25kg。(3)長粗肥:7月下旬進入長粗撥節期,不提倡施用氮肥,以施用鉀肥為主,可每667m2施氯化鉀5kg。對部分苗情長勢差的田塊采取適當補施肥料,每667m2施42%水稻專用BB肥5kg,長粗肥在擱田前施下,做到帶肥擱田。(4)穗肥:穗肥可分為促花肥、保花肥。施肥指標分別為葉齡余數35~4葉、15~2葉;葉色正常褪淡、群體結構合理與擱田質量好的情況下施用穗肥[6]。在綜合考慮農戶施肥習慣、前期施肥量、苗情長勢等實際的情況,采用一次性施入作促花肥。具體方法是于8月6~7日(立秋節氣前)一次性施用穗肥,穗肥施用量為每667m2施尿素6~75kg或水稻專用BB肥10~15kg,為爭大穗、后期養根保葉奠定良好的基礎。
424 采用好氣性水漿管理 根據水稻需水和根系生長特點,在不同階段控制灌水量,增加間歇脫水時間,以水調氣、以水調肥、以水調溫、改善根系的生長環境[7]。(1)分蘗期:機插稻栽后視天氣情況采用不同水漿管理。栽后遇晴好天氣,白天保持淺水層,水深為苗高的1/3~1/2,以防高溫傷苗,晚上脫水促活棵;若遇陰天,應保持田間濕潤,以促進根系快速出生;若遇雨天,應開缺排水,嚴防水淹秧心。栽后第2張新葉出生后短期斷水促分蘗發生。活棵后采用淺水棵棵到、短期落干的灌水方法。灌水深至苗高的1/3左右,不淹心葉,灌1次水待自然落干再上新水,如此反復,以達到“以水調肥,以水調氣,以氣促根”,促分蘗的早生快發。(2)擱田控苗期:原則是“苗到不等時,時到不等苗”,雜交稻生長勢強,分蘗節位多,分蘗勢強,擱田控苗指標為當每667m2總莖蘗數達到預期總數的90%以上時,進行脫水擱田控苗。控苗方法分為脫水、輕擱田、重擱田3種,逐漸加重;脫水標準是排除田間積水即可,輕擱田標準是田面不積水,下田不陷腳,田面不開裂,重擱田標準是田邊裂細縫,田面中間不陷腳,田土不發白,田面冒白根。7月15~20日進行適度脫水,大暑節到立秋節期間,先輕后重分2次擱田,從而達到土壤沉實硬板,站人留有腳印但不陷腳,葉色褪淡顯黃,以促進根系下扎,提高根系活力,抑制莖稈基部節間伸長和無效分蘗的目的。(3)拔節孕穗期:需要保證充足的水分供應,不能斷水時間過長。至劍葉出齊(8月25日前后)建立水層(減數分蘗期是水稻一生對水分最敏感時期)。抽穗前要排水輕擱田1次,以改善土壤環境,增強根系活力。如遇特別高溫,可采用灌深水方法,以水調溫。(4)灌漿結實期:前期抽穗揚花階段生長代謝旺盛,應保持淺水層,切忌斷水過早。采取干濕交替,9月底前以濕為主,10月份逐漸過渡到以干為主。一般在收割前7d斷水,以利養根、保葉、爭粒重。
425 推廣水稻無害化防控技術,控制病蟲草危害 加強病蟲草害監測,關注遷飛性、突發性、流行性病蟲發生動態,大力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及新型藥器械,推廣水稻病蟲草無害化防治技術。播種前做好種子處理,用17%殺螟·乙蒜可濕性粉劑(菌蟲清)作水稻種子消毒劑防治水稻惡苗病和干尖線蟲病等種傳病害;機插后大田除草采取“一封一殺”的2次化學除草措施。秧田期注意防治灰飛虱等,大田期做好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紋枯病、條紋葉枯病等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水稻穗期做好稻縱卷葉螟、稻飛虱、螟蟲、紋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等病蟲防治工作,后期加強防治褐飛虱。
參考文獻
[1]許懷林,周風明,張安存,等機插稻生育特點及高產栽培技術[J]耕作與栽培,2008(1):61-62
[2]倪伲,王明泥,趙春紅單季雜交稻“花優14”機插高產栽培技術[J]上海農業科技,2010(1):41
[3]吳雄興,蔣其根,徐錦瑾,等機插秧高產栽培技術要點[J]上海農業科技,2011(03):31-33
[4]瞿廷廣,張選懷,王小懷機插稻的高產栽培關鍵[N]江蘇科技報, 2011-03-19
[5]紀友林,王凱機插水稻大田栽插與管理技術[J]上海農業科技,2012(4):56
[6]季水石,朱衛忠,周和達,等小苗機插高產栽培途徑及肥料運籌的實踐[J]上海農業科技,2010(01):52
[7]孫春梅,陳宗明,楊彩云機插秧水稻高產栽培技術[J]安徽農業科學,2005(3):381-382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