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水稻施用硅鈣肥每穗實粒數增加5.33%,千粒重增加1.42%,農藝性狀較好,水稻產量達592.03kg/667m2,增產7.77%。當土壤含硅(SiO2)水平與試驗地含硅(SiO2)水平接近時,建議水稻施用20% SiO2硅鈣肥,適宜用量為38kg/667m2,折純SiO2 8kg/667m2。
關鍵詞:水稻;硅鈣肥;農藝性狀;產量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3-76-02
硅是組成水稻的重要營養元素,水稻產量越高,施用氮肥越多,硅肥的需要量越大[1]。水稻充分吸收硅的葉片伸出角度小,葉呈直立型,葉片受光姿態好,可增強光合作用能力;能增強根部氧化力,能使可溶性的二價鐵或錳在根表面氧化沉積,不至于因過量吸收而中毒;促進對其他養分的吸收;施用硅酸,水稻同化作用旺盛,干物質積累量大,從而稀釋植物體內氮的濃度,表現為增強耐氮性;施硅酸肥料還可促使磷向穗部轉移。缺硅水稻體內的可溶性氮和糖類增加,容易誘致菌類寄生而減弱抗病能力。還有的研究認為,莖葉中的硅酸化合物能對病原菌呈現某種毒性而減少危害。水稻生殖生長期如不能滿足硅酸的供應,則易降低每穗粒數和結實率,嚴重時變成白穗[2]。為進一步研究水稻施硅元素肥料的適宜施用量及對水稻農藝性狀和產量的影響,2012年我們在龍田鎮環陂村進行了水稻中微量元素肥料硅鈣肥試驗,現將試驗結果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選擇在龍田鎮環陂村莊屋莊某責任田進行,面積76671m2。試驗地土質為粘壤土、團粒結構。土壤養分情況:有機質47.4g/kg、全氮2.5g/kg、堿解氮210.0mg/kg、全磷0.51g/kg、有效磷11.3mg/kg、全鉀15.2g/kg、速效鉀178.0mg/kg、pH值6.68;Cu 4.5mg/kg 、Zn 4.36mg/kg 、MgO 1.85mg/kg 、SiO2 134.2mg/kg。
1.2 供試材料 供試材料為水稻,品種為深優9516。
1.3 試驗設計 試驗設3個處理:處理1:NPK+不施硅鈣肥; 處理2:NPK+施硅鈣肥38kg/667m2,折純SiO2 8kg;處理3:NPK+施硅鈣肥76kg/667m2,折純SiO2 16kg。
試驗設3次重復,隨機排列。小區面積20m2,插植規格1.587萬棵/667m2,各小區基本苗數一致。小區之間用小田基分開,筑好田基后用尼龍薄膜覆蓋包好,以防肥水滲漏[3]。
1.4 栽培管理 播種期2012年3月4日,插植期4月1日,收獲期7月12日,全生育期128d。肥料施用純養分總量為純N 10.0kg/667m2、P2O5 2.5 kg/667m2、K2 O 8.0 kg/667m2。肥料使用種類分別為46%尿素、12%過磷酸鈣、60%氯化鉀;硅肥為20% SiO2硅鈣肥。施肥方法:氮肥分別為基肥40%、穗肥40%、粒肥20%;磷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料在基肥時全部1次施下,鉀肥分基肥和中期肥各50%施用。其它栽培措施按常規栽培進行管理,管理措施基本一致。
1.5 調查方法 試驗前采集土壤樣品,分別檢測pH值、有機質、堿解氮、有效磷、速效鉀等及中微量元素。試驗期間進行定期定點調查,每小區調查10株,每隔7d調查1次水稻生育進度等。收割前采集植株樣品,每個小區選3棵有代表性的水稻,貼地割取地上部分,脫粒,將稻稈和稻谷分開。收割時各小區采用人工收獲,記錄各處理稻谷產量,并取樣測定籽粒水分含量、含雜率。
2 結果與分析
數據整理見表1。數據統計分析采用LSD法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4]。從表1可以看出,處理2產量最高,為592.03kg/667m2,比處理1增產7.77%;處理3產量為568.03kg/667m2,排第2,比處理1增產3.4%;處理1產量549.36kg/667m2,最低,排第3。經LSD法差異性顯著分析呈5%顯著水平,處理2與處理1差異顯著、與處理3差異不顯著;處理3與處理1差異不顯著。從農藝性狀看,處理2的千粒重也明顯優于處理1、處理3,分別增加0.4g、0.9g,增幅分別為1.42%、3.2%;處理2的每穗實粒數比處理1增加7.7粒,增幅5.33%,但結實率比處理1低4.57%。
3 小結
試驗說明,水稻施用硅鈣肥能增加每穗實粒數,提高千粒重,農藝性狀好,提高水稻產量。當土壤含硅(SiO2)水平與試驗地含硅(SiO2)水平接近時,建議水稻施用20% SiO2硅鈣肥,適宜用量為38kg/667m2,折純SiO2 8kg/667m2。
參考文獻
[1]孟祥軍.硅肥對水稻增產的作用[J].吉林農業,2009,12.
[2]張巧珍.活性硅肥在水稻生產中的應用[J].農村科技,2008,6:20.
[3] 廣東省土壤肥料總站. 廣東省2012年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田間肥效試驗方案[Z]. 粵農土肥〔2012〕12號,2012.
[4]區靖祥.田間試驗設計[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