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結合近幾年云南省山區陸稻的生產發展,根據陸稻主產區孟連縣實際調查數據,以陸稻改良技術利用情況為基礎,從耕作方式、品種采用、化肥農藥、推廣措施等方面,綜合分析陸稻改良技術對山區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影響。結果表明推廣陸稻生產改良技術可改善土地生產環境、釋放土地資源、確保土地利用率。
關鍵詞:陸稻;改良技術;山區;土地;可持續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3-34-04
The Influence of Upland Rice Improved Technology on Sustainable Utility of Upland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in Yunnan Province
Feng Lu1,2 et al.
(1 College of Economics Management,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00070,China;2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Information, Yun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Kunming 650205,China)
Abstract:Combined with upland rice production development of Yunnan upland area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upland rice improved technology on sustainable utility of upland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based on the upland rice improved technology adoption survey data in Menglian county, Yunnan province, the main production area of upland rice, from cultivation manner, variety adoption, fertilizer and pesticide use, extension measurement, etc.
Key words:Upland rice;Improved technology;Upland area;Land;Sustainable utility
聯合國曾指出:山區富含礦物資源、水資源、林木資源以及多種生物,但山區人民卻是世界上最貧窮、最饑餓的人群。隨著農村地區人口的過速增長,很多傳統的農業種植行為可能不僅無法滿足農戶的食物保障,還會嚴重影響到當地的生態環境,從而形成低食物保障和差生態環境的惡性循環。為了提高農業生產力,同時保護自然資源,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研制了陸稻生產改良技術,不僅推動了云南山區的農業生產發展,還改變了山區土地生產及利用方式。
1 云南省陸稻生產及孟連縣調查概況
陸稻是云南邊疆少數民族聚居山區糧食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云南也是公認的國內陸稻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據1999年云南省農業廳統計結果,全省種植陸稻約9萬hm2左右,平均單產28t/hm2左右。而在云南省的陸稻主產區中,孟連縣的陸稻面積約占全省總面積的155%左右。至今全縣6個鄉鎮33個村仍然是以種植陸稻為主,82%的行政區域為陸稻產區,56%的農業人口從事陸稻生產,有5萬多少數民族以陸稻米為主,陸稻已成為山區不可替代的糧食作物。而土地作為稀缺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資源與要素,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制約日趨嚴重。改變土地資源的低效利用,實現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于土地資源的需求,保持生態環境可持續性,是一個急需解決的難題。因此,筆者以2010年孟連縣5個村寨160戶農民的陸稻生產調查數據(見表1),分析陸稻改良技術對山區土地資源的影響。
表1 云南孟連縣調查村寨基本統計信息
鄉鎮 村寨 海拔(m) 農戶總數(戶) 樣本數(戶) 人口(人) 民族
公信鄉 班宋村 1 145 45 36 208 佤、漢
芒信鄉 廣傘村 1 004 35 32 162 哈尼
芒糯村 1 027 27 23 112 哈尼、拉祜
南雅鄉 哈尼村 1 455 41 35 164 拉祜
老緬寨 1 277 73 34 498 拉祜
2 云南陸稻生產改良技術
陸稻改良技術=品種開發引進+化肥化除配套使用+耕地建設+田間式技術推廣。其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業耕作制度體系:主要指山區陸稻耕作制度從傳統農業過渡到現代農業的過程,如標準化栽培、固定耕地、坡改梯建設等。
(2)農作物良種繁育技術體系:主要包括陸稻新品種的育種、品種試驗、審定以及良種繁育、檢驗、加工、貯藏和銷售等環節的相互銜接,如云陸52、陸引46等品種的研發和引進等。
(3)農業化學技術體系:主要包括科學施用化肥、各種微量元素和土壤改良劑等方面,縱橫配套,如磷肥的推廣使用等。
(4)現代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主要指陸稻改良技術通過現代農技推廣組織,采用多種形式推廣科技成果,減少中間環節,加速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使科學技術迅速變成生產力,如開展田間學校等。
3 云南陸稻生產改良技術對土地可持續利用的影響
3.1 耕作方式改善土地生產環境 云南陸稻耕作的刀耕火種歷史久遠,這不僅由于該地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終年溫暖、雨水充沛、森林資源豐富,而且山地地形復雜,難以灌溉,山地民族流動作業的習慣,使不需要復雜生產設施的刀耕火種農業自然適應了山區民族社會的需要。長期從事刀耕火種,不僅使各山地民族形成了完整的生產技術體系,而且還形成了與之密切的社會組織體系和觀念形態體系。雖然刀耕火種只是山區少數民族的生計行為,但是它嚴重地涉及到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在亞熱帶山地刀耕火種的農業系統中,如果人均擁有2hm2以上的可耕森林地,這個系統便能保持平衡和良性循環,如果少于此數,便難以為繼,失去平衡,導致生態環境破壞從而陷入困境[1]。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于人口壓力的增加,傳統的刀耕火種已經難以維持山區農戶的生存與發展,特別是山地少數民族人口增長過速,在沒有其他辦法可行的情況下,只有毀林開荒擴大耕地面積,這樣一來,又必然打亂正常的輪歇規劃,使土地和森林資源遭受嚴重破壞,加劇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對此,云南省政府對山地民族的刀耕火種進行了大約50年的改造、取代、禁止,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固定耕地、退耕還林、對傳統作物提純復壯、引進陸稻新品種、改良技術推廣等等,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促進經濟發展和保護環境。
孟連縣的土地類型主要以坡地、臺地、水田、林地和輪歇地為主。調查農戶人均土地面積04hm2,戶均41hm2。由于水田面積很小,所以耕地面積以旱地面積為主。而旱地糧食種植是以陸稻為中心的,所以,陸稻的規范化種植在改變農戶耕作習慣和方式上有很大的幫助。在耕作方式上,目前農戶種植陸稻的耕作習慣分為凈作、間作、套作、輪作、連作和輪歇六大類(見表2)。目前,在陸稻的播種方式上,基本上摒棄了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采用了凈作、套作和輪作等耕作方式。同時推廣的規范化陸稻種植技術——陸稻條播技術不僅行距相等、下種均勻、出苗整齊、通風透光條件好,還有利于松土、除草、追肥等,特別是田間管理。摒棄刀耕火種并依靠科學的耕作方式,是山區農戶在農業生產系統上的巨大進步。從亂砍濫伐到固定土地,從燒山開荒到有效利用土地,從隨性耕作到規范栽培,山區耕作方式的改變使農戶在保證糧食安全的基礎上也基本保持了山區農業生態系統的平衡。據2004年《中國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研究》指出,孟連縣目前生態環境質量屬于優等,全國縣級排名213位,環境質量和生物豐度指標值在80以上;植物覆蓋和水網密度指數在50~80之間;土地退化指數低于10;污染負荷僅009。
表2 孟連縣5個村寨調查農戶耕作方式比例數據
耕作方式 耕作方式內容比例(%)
凈作 在一塊土地上一直只單一種植一種作物 256
套作 在前作物的生育后期,在其行間播種(或移栽)后作物的種植方式 231
輪作 在同一塊土地上前后種植的兩季作物各不相同 231
連作 在同一塊土地上連續兩季以上種植同一種作物 144
間作 兩種或兩種以上生育季節相近(或相同)的作物在同一塊田地上同時或同季成行間隔種植;若兩作物呈多行一組帶狀間隔種植,稱帶狀間作。帶狀間作有利于田間作業和分帶輪作 93
輪歇 同一塊土地上種植的作物收獲以后,土地完全休閑恢復肥力一段時間以后,再種植其他作物,也是刀耕火種的主要耕作方式 45
3.2 品種采用釋放土地資源 雖然農業耕作方式有了巨大的轉變,但是山區農業系統要想保持平衡,得到可持續的發展,還要在山區農業生產系統上下功夫,就是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上解決山區農戶的糧食安全問題。隨著人口增長,農戶的耕地面積減少是必然。同時根據云南省退耕政策,全省35°以上的坡地堅決退耕,其他耕地在結合農業產業結構的基礎上進行生態退耕,而孟連縣多數山區少數民族農戶的耕地在這一坡度以上,要保障耕作面積又要確保糧食安全,因此,以陸稻新品種的推廣帶動產量的提高是必由之路。
陸稻作為山區農戶的主要口糧,品種資源一直十分豐富,在陸稻種植典型區,傳統陸稻品種數量達到120多種,而且農戶都有長期種植自有傳統品種以及與臨近村寨換種的情況,所以種質資源也比較復雜。孟連縣農技部門早在20世紀50、60年代就開始了陸稻品種的選育、提純復壯和引進工作,但是產量一直都比較低,大約在15~225t/hm2。目前,孟連縣農戶使用的陸稻新品種主要有2個來源:一是云南省農科院培育的云陸52和引進的陸引46;二是當地農技部門培育、選育以及提純復壯的品種。生產實踐證明陸稻新品種的平均產量在33t/hm2左右,而傳統品種的平均產量則在2t/hm2左右。目前調查農戶種植陸稻品種的情況有3種:一是完全種植新品種;二是完全種植傳統品種;三是同時種植傳統品種和新品種。據有關研究表明,人均糧食370kg是一個明顯的界限,達到這個水平,就能夠基本滿足目前的食品消費需要[2]。那么按照這個標準,山區農戶人均種植011hm2的陸稻新品種就可以基本滿足食品消費需要,而陸稻傳統品種卻需要016hm2才能解決溫飽問題。陸稻新品種的采用提高了糧食產量,也提高了土地生產率,釋放了山區土地資源。
3.3 農藥化肥合理確保土地利用率 目前,山區陸稻生產還存在幾個限制因素:一是山區農戶固定耕地以后,由于連續耕作,陸稻草害較嚴重;二是山區地勢陡峭,水土流失嚴重,坡地肥力較低。因此,除了科學耕作、新品種采用以外,除草劑和化肥在山區農業中得到廣泛應用,而且陸稻生產改良技術中化肥和農藥的施用都較合理。
聯合國糧農組織調查的結果認為,在發展中國家施肥可提高糧食作物單產35%~57%。而據我國化肥試驗網多年試驗表明,在每1hm2播種面積施用195~330kg化肥(純量養分)的條件下,每1kg化肥平均增產糧食8~9kg。盡管化肥在糧食增產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化肥使用量的逐年增加,致使化肥使用率有所下降,環境污染也越來越嚴重。所以,合理控制化肥用量以及合理利用化肥才能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在山區,尿素、過磷酸鈣或鈣鎂磷肥是陸稻種植農戶主要施用的化肥,即主要施用氮肥和磷肥。農戶在臺地種植新品種時平均投入尿素218kg/hm2;在坡地種植新品種時平均投入尿素183kg/hm2。過磷酸鈣投入情況基本一致,保持在160kg/hm2左右。每1hm2施150kg純氮時,施氮量與陸稻增產呈正相關[3]。筆者根據調查中記錄的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金沙江牌尿素,含氮量≥464%計算,臺地和坡地新品種施用純氮量分別為101kg/hm2和85kg/hm2,遠遠低于試驗數據。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行業標準-化肥使用環境安全技術導則》中指出:每季作物上施用氮肥150~180 kg/hm2 可以作為大面積作物生產中氮肥推薦適宜用量;全年施磷量不宜超過60kg/hm2。因此,筆者再根據在調查中記錄的農戶使用的由云南精細化工公司生產的磷鈣飼料,含磷量≥16%計算,陸稻新品種施用純磷量為256kg/hm2,也遠遠低于標準數據。
另外,云南山區陸稻主要施用丁草胺、五氯酚鈉和西草凈等農藥,幾乎1/2的農戶都同時使用這3種農藥(見表3)。五氯酚鈉屬于目前禁用的高毒高殘留農藥,西草凈是農藥殘留期較長的農藥,丁草胺則是中低毒農藥。滇西南山區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主要始于20世紀70年代云南省針對山區制定的一項重要措施,即“兩化上山”導致的,也就是化學農藥和化學除草劑。國家目前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但是邊遠山區農戶對農藥的毒性污染沒有深刻的認識,所以仍然有使用跡象。由于農藥是一類有毒化學物質,而且是人們主動投入到環境中并長期大量使用,對環境生物安全和人體健康都將產生較大的不利影響。研究表明,使用的農藥80%~90%將最終進入土壤。農藥對土壤的污染與使用農藥的基本理化性質、施藥地區的自然環境條件以及農藥使用的歷史密切相關。一般而言,農藥在土壤中的降解速度越慢,殘留期就越長,就越容易導致對土壤的污染。但是,在調查村寨中,90%以上的農戶都施用中低毒農藥,確保土地利用率。
表3 調查農戶農藥施用的戶數比例(%)
農藥品種 陸稻新品種 陸稻傳統品種
臺地 坡地 臺地 坡地
總計
五氯酚鈉 63 88 02 73 226
丁草胺 96 157 25 127 405
西草凈 104 81 25 84 294
三環唑 73 02 0 0 75
合計 336 328 52 284 100
3.4 田間技術推廣對土地利用的宣傳 社會文化環境因素對農戶是否采用陸稻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它決定著農戶思想是解放還是守舊,是墨守成規還是開拓創新,是保持舊觀念還是拓寬新眼界,因此,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戶對陸稻的采用[4]。文化程度高的農戶對信息反應快,接受能力強,易于采用新技術。文化程度低的農戶常常要經歷學習和模仿的過程,采用和接受都比較慢。孟連縣大約60%的村寨都是依靠技術解決農戶的糧食安全問題,而且由于部分山區甚至是“直過區”,即從原始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經濟基礎也很差,不能承受新鮮事物所帶來的風險,屬于風險規避型,因此對新品種的接受比較慢,直到八九十年代才被大多數農戶采用。據調查,農戶文化程度中以小學為主占46%,農戶完全接受1個新品種需要至少5a的時間,而這么長的時間又有新的品種出現,這樣就會擴大當地和外界的差距。
農民是陸稻改良技術應用的主體,農民的素質和行為態度直接影響陸稻改良技術的推廣應用,因此,陸稻改良技術培訓主要采用田間現場培訓,是溝通農民、改變態度的主要措施,讓農戶在培訓學習過程中慢慢接受科學的生產知識。農技人員是農民的技術貼心人,他們了解當地的風土民情,精通當地的語言,了解當地農民的想法,又經過專業技術培訓,掌握一定的農業科學文化知識,對指導農戶采用陸稻改良技術非常有利[5]。調查農戶基本上都受到過農技人員的培訓,而這些受到過技術培訓的農戶不僅把陸稻的規范化種植用到了實處,科技素質還得到明顯提高。良種及雜交稻旱種、當地良種提純復壯,旱育旱植、間套種及規范栽培等配套技術的推廣,對地多田少的山區來說,不僅拓展了節水農業的應用空間,豐富了陸稻生產內容,同時培養了農戶的科技素質,宣傳了科學的土地利用方式,從而實現了陸稻生產方式的轉變。
4 小結
綜上所述,陸稻生產改良技術從耕作方式、品種選育、配套施肥、合理用藥、田間推廣等方面,對土地生產環境、耕作面積、利用率及宣傳方面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6]。但同時也為陸稻生產改良技術在今后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如進一步改善耕作方式、提高陸稻生產力、配套無污染技術、強化田間推廣等。農業發展的最終決定因素是農業技術進步,沒有農業技術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就絕不會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未來的工作中,我們應該進一步重視陸稻技術創新、技術推廣和技術應用之間的有機結合,以優化農業技術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使之能不斷實現土地利用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尹紹亭.人與森林——資源人類學視野中的刀耕火種[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2]韓俊多少糧食才安全[J]嘹望新聞周刊,2005(27):40-42
[3]聞祿,胡鳳益,何忠蘭,等.氮肥在陸稻上的施用量研究初報[J].中國稻米,2006(1):35-36
[4]覃守貴.貧困山區農戶采用旱稻的影響因素研究——以廣西忻稱縣為例[D].中國農業大學,2005
[5]周家武,陶大云,胡鳳益,等.關于加強云南稻作育種技術創新的思考[J].西南農業學報,2004,(17)z1:317-321
[6]崔玉亭.化肥與生態環境保護[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0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