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微生物藥物學是生物工程專業的核心必修課,也是生物工程領域前沿的重要理論學科。結合該校生物工程專業辦學特色,針對生物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和高校專業設置的復雜化,就如何提高微生物藥物學教學質量,激發學生創新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實踐能力,對微生物藥物學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探索,提出了終身教育視野下的微生物藥物學教學模式和方法。
關鍵詞:微生物藥物學;教學模式;終身教育;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3-150-02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eaching of Microbial Pharmaceuticals of Bioengineering Major
Yu Liquan et al.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Daqing 163319, China)
Abstract:Microbial pharmaceuticals is a central required course of bioengineering major and an important theory guidance. Characteristic,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major settings of bioengineering major in all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is distinct and complicated. Aim to above situ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microbial pharmaceuticals was conducted based on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how to improve quality of teaching, motivate innovative thinking, enhanc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a model of teaching of microbial pharmaceuticals was proposed under the vision of life-long education.
Key words:Microbial pharmaceuticals; Teaching model; Life-long education; Teaching improvement
微生物藥物學是運用現代科學理論和方法研究微生物(包括重組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動過程中產生的在低微濃度下具有生理活性的次級代謝產物及其衍生物的一門學科,是藥學的一個分支,它與生化藥學一起構成微生物與生化藥學二級學科[1],是生物工程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必修課。微生物藥物學重點講授微生物次級代謝產物的代謝調控、抗生素的作用機制和耐藥機制、微生物來源的生理活性物質如特異性免疫調節劑等微生物藥物基本知識,培養學生具有藥物研發和藥品生產等生物工程下游需要的基本技能。由于此學科內容涵蓋面廣,涉及微生物學、生物化學、天然藥物化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等多種學科,因而是一門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主體精神和主體實踐,充分利用一切教學資源,凝練微生物藥物學重點發展方向,融合各學科知識,激發學生興趣,強化學生的思維創新意識,是微生物藥物學課程教學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隨著時代的發展,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已經成為國家、社會和個人的發展要求。在把握高等教育整體改革思想原則的基礎上,以終身教育的視野,來喚醒和培養大學生主動學習的動機和學會學習的能力,是當今高校共同面臨的一個重要的現實問題[2]。因此,我們在國內外終身教育理論研究成果的指導下,在實踐層面上進行微生物藥物學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研究,創建微生物藥物學教學新模式,為大學生未來的人生發展和職業活動提供契機和樣板,為其他課程建設和教學方法改革提供借鑒,為終身教育思想在高校課程改革中居于主導地位提供實踐依據。
1 合理選用教材和教參,凝練整合教學內容,構建目標導向的內容體系
由于教學內容密切結合專業,通過反復比較研究,我們選用的教材為陳代杰等編著的《微生物藥物學簡明教程》,該教材基礎性和專業實用性較強,能夠滿足教學需要。此外,校圖書館還有一些高質量的教學參考書,如陳代杰等編著的《微生物藥物學》和張致平主編的《微生物藥物學》。在教學過程中除了選用這兩本參考書,還及時介紹最新的微生物藥物研究數據和研究成果以及國內外微生物藥物的發展態勢,拓寬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培養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理解所學知識。
我校生物工程專業開設的微生物藥物學課程教學安排在大三上半學期。在此前的教學中,已經開設了有機化學、微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等基礎課程,學生對微生物藥物學相關理論知識已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根據微生物藥物學專業課程定位,從完整的專業教學體系出發,按照選用的上述教材和教參,圈定的教學內容主要分為3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微生物藥物的微生物學,包括微藥篩選、產生菌分類、菌種選育、微藥生物合成及生物轉化等,主要幫助學生建立微生物藥物學在生物工程(制藥方向)中的整體定位意識;第二部分為微生物藥物的作用機制和耐藥機制,主要包括抗生素及抗真菌藥的作用機制和耐藥機制,為學生進一步涉略微生物藥物的臨床應用奠定理論知識基礎;第三部分為具有生理活性的微生物藥物,包括抗菌肽、免疫調節劑、代謝調節劑等。我們將這3部分內容整合優化提煉,運用目標導向思路,構建成一個完整的實踐應用性強的教學內容體系,幫助學生建立一個具有立體形象的完整的微生物藥物學概念。同時,在教學中穿插微生物藥物和其他生化藥物生產實踐的相關知識與技術,梳理微生物藥物發酵生產和其他生化藥物生產之間的關系,力求體現微生物藥物學明顯的專業特色。
2 基于目標導向教學內容和終身教育理念,全面更新教學手段和方法
現代終身教育是以個體發展多樣化、個體享受豐富性為原則,是一種縱向銜接、橫向溝通、縱橫整合、整體優化的嶄新的教育體系[3]。我國一些專家提出, 橫向構建終身教育體系要注重正規、非正規、非正式教育的水平統合[4]。目前,對于高等教育如何適應終身教育的實踐方法論述較少,特別是從終身教育和橫向結構的角度,對高校某一特定課程作更深層次的教學研究與論述尚未看到。因此,在國內外終身教育理論研究成果的指導下,基于構建的目標導向教學內容體系,我們在實踐層面上探索《微生物藥物學》教學模式。
21 開展授課前的教學引導活動 開課前利用課外時間,通知選修該課程的所有學生,召開終身教育理念解讀學習討論會。向每一位學生提供一份完整的課程說明,包含課程名稱、授課時間和地點、教師科研方向和教學互動討論的主題等,培養學生在專業領域調查研究、執行任務、表達交流的強烈愿望和積極態度;結合授課前討論會上學生提出的可行性建議,制定眾多“小課程表”, 每個“小課程表”包括課堂集中領會和課外延伸拓展兩部分,滿足學生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形式的學習需求;給學生提供各部分授課內容的教學目標、學習指南以及相關網站連接,學生可以跳躍式學習,也可以循序漸進地學習。
22 角色轉換,學生授課并現場點評 針對學生已經具備課程學習的基礎知識和熟悉的互聯網信息搜索分析能力,學生自由組合分成若干組,每組3~5人,按照教學引導活動提供的信息平臺,每組拿出一份不同授課內容的資料和講解PPT課件。上課時,每組派一名代表上臺講授,教師和其他組別代表進行點評。根據答問、講解情況進行評分并作為每組平時成績。同時,針對學生授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對PPT制作方法和技巧、學術google等資料查閱,圖書館數據庫使用方法進行詳細介紹。
23 創設多樣化課堂情境和課后在線咨詢平臺 多樣化的課堂情境能夠激發學生感同身受的情感體驗。本著以情誘思啟發探究,構建新知,加深理解,提高認識,主題總結,提煉升華和調查教學效果這樣的課堂教學思路,我們在課堂上有問有答、穿插案例,通過“質疑—思疑—解疑”過程,最終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培養主體意識,加強對自我能動性認識和體驗,建立并激發責任感,培養親自參與研究探索的積極情感體驗。如在講解微生物來源的生理活性物質內容時,用多媒體直觀形象地展示紅豆杉的圖片和紫杉醇分子結構,再展示國內最具優勢的紫杉醇研發課題組—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藥用資源開發研究組(1806組)的可再生紅豆杉資源開發技術,結合講解這個研究組的選題和技術開發過程,同時展示國內紫杉醇開發企業概況及其目前國內外市場的需求情況,形成理論和實踐交叉互動,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合作精神和創業意識。
課堂外,教師給予熱心的輔導并且可以通過在線解答(建立QQ群)、借助咨詢電話或是電子郵件幫助學生制訂學習計劃和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使學習成為學生生活中的一部分。
3 教學改革實施效果反饋
在教學結束后,我們對以上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實踐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微生物藥物學》課程在終身教育視野下進行目標導向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的贊同率和教學效果等。發放調查問卷76份,收回有效問卷76份。調查結果表明,我們采取的教學改革明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強烈愿望,提高了學生主動學習并愿意學習的激情,樹立了學生創新創業的豪邁意識,增進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友誼(見表1),得到了院內外新老教師和新老學生的一致好評,課程改革嘗試初步獲得了成功。
4 結語
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是教學改革的終極目標,是包括高等教育在內的所有教師的神圣使命[5]。微生物藥物學是一門實用的專業課程,通過對微生物藥物學的教學創新改革和實踐,我們充分把握住這門課程在農業院校生物工程專業的定位,體現了農口生物工程的辦學特色。絕大多數同行和學生認為目標導向教學內容和終身教育思想下的教學模式提高了教學的生動性、啟發
性和參與性,鍛煉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有利于學生快速成長,為國家培養高質量的生物工程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陳代杰,江署,羅敏玉微生物藥物學[M]北京:化工出版社,2009
[2]陳乃林,祝愛武終身教育視野下高等教育觀念的解構與嬗變[J]江蘇教育,2006(1):9-11
[3]張英花終身教育視野下的師范生學習品質培養[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22(1):41-43
[4]龔放,蕭紹清關于終身教育與高等教育的若干思考(下)[J]遼寧教育研究,2001(4):16-19
[5]胡慧芳試論終身教育理念與高等教育公平[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7(3):64-66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