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博物館藏中國古代書畫名品展
唐“草圣”張旭墨跡的傳世孤本草書《古詩四帖卷》、懷素的《論書帖卷》,五代山水畫宗師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圖卷》,北宋微宗趙佶的《瑞鶴圖卷》,南宋陸游的《自書詩帖卷》,北宋《摹顧愷之洛神賦圖卷》、元趙孟頫的《紅衣西域僧圖卷》……這些遼寧博物館的重要館藏,在11月22日起于深圳博物館舊館展出。展品年代跨唐、宋、元、明、清五代,第一批作品展出時間為11月22日至12月16日,第二批作品展出時間為2012年12月18日至2013年1月13日。此次展出的北宋《摹顧愷之洛神賦圖卷》是目前公認摹件當中最好的作品,最能代表顧愷之“以形寫實”的畫風。明代宮廷御用畫家何浩的作品《萬壑秋濤圖卷》為他目前存世的唯一作品。為配合展覽,12月18日遼寧省博物館的專家也蒞臨深圳舉辦古書畫講座。
亨利·馬蒂斯作品展:尋找真實的繪畫
亨利·馬蒂斯(Henrl Matlsse,1869—1954)是野獸派的創始人,同時也是一位雕塑家、版畫家。使用大膽及平面的色彩、不拘的線條就是馬蒂斯的風格。本次展覽通過49幅作品展示馬蒂斯的創作精神,其中包括《舞》、《紅魚箱內部》、《夢》等知名作品。縱觀馬蒂斯的整個繪畫生涯,他經常質疑、修改以及重新審視自己的作品。他將整個畫布作為工具,反復構圖來對比效果,通過這樣的方式,馬蒂斯得以更深入地接近真實的繪畫。對于馬蒂斯來講,創作的過程不僅僅為了完成一件作品,它更是其藝術維度的一種反映。
早期亨利·馬蒂斯將臨摹古代大師的杰作作為學術訓練的主要部分,夏爾丹、普桑及華托等早期畫家都對馬蒂斯的風格造成重要的影響,其中夏爾丹更是馬蒂斯仰慕的藝術家,他曾在盧浮宮臨摹過夏爾丹的四幅畫像。而近代的藝術風格如愛德華·馬奈和日本藝術的精髓也為他所吸收。1896—1897年間,馬蒂斯拜訪澳大利亞藝術家約翰·彼得·羅素,正是他向馬蒂斯介紹印象派和當時寂寂無名的梵高畫作,從而促使馬蒂斯的風格頃刻改變。馬蒂斯也曾說,正是羅素讓我懂得了什么是色彩理論。
互動
黑釉是古代瓷器釉色之一,其主要呈色劑為氧化鐵及少量或微量的錳、鉆、銅、鉻等氧化著色劑。按照釉料來分,黑釉分為石灰釉和石灰堿釉兩大類。東漢、東晉等早期黑釉都屬石灰釉。唐代以后,基本上都改用石灰堿釉。就黑釉的品種而論,可以分為一般黑釉與花色黑釉兩大類。油滴、兔毫、玳瑁、麻醬釉等,即屬花色黑釉。
油滴釉
油滴釉是黑釉的特殊品種之一。特點是在釉面上散布著許多具有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圓點,大小不一,大的直徑達數毫米,小的只有針尖大小,形似油滴,故名“油滴釉”。油滴釉屬于結晶釉,由于燒成時鐵的氧化物在該處富集,冷卻時這些局部形成過飽和狀態,并以赤鐵礦和磁鐵礦的形式從中析出晶體,從而形成“油滴”斑。油滴釉創燒于宋代。從傳世品看,這類黑釉器帶有典型的建窯特色,但窯址中尚未見出土。北方地區的定窯、鶴壁窯、臨汾窯倒有出土,以臨汾窯為多。定窯、鶴壁窯油滴結晶斑點很小,但有很強的銀質光澤。
兔毫
在黑釉器上透出黃棕色或鐵銹色條紋,狀如兔毫,謂之兔毫斑。兔毫是黑釉的名貴品種。它的形成原因是:在燒制過程中,釉層里的氣泡將鐵質帶到釉面;在1300攝氏度高溫下,釉層流動,富含鐵質的部分流成條紋,冷卻時便從中析出赤鐵礦小晶體,從而形成絢麗的兔毫斑。兔毫在宋初即已出現。歷代詩文中常提到的玉毫、異毫、兔毫斑、兔褐金絲等,都是兔毫的不同名稱。福建省很多瓷窯都燒制帶兔毫紋的黑盞,名日兔毫盞,以建陽窯的產品最著名。江西、四川、山西等地的瓷窯也燒造兔毫盞,但數量比福建少。
玳瑁釉
玳瑁釉是吉州窯的產品,釉面黑、黃等色交織混合,色調滋潤。玳瑁釉器的坯體,是用含鐵量較少的瓷土做成:生坯掛釉,入窯焙燒后掛一次膨脹系數不同的釉,并重燒次,由于釉層的龜裂、流動、密集、填縫,便在黑色中形成玳瑁狀的斑紋,故稱玳瑁釉。除吉州窯外,廣西地區有仿吉州窯玳瑁釉標本的發現。
鷓鴣斑
鷓鴣斑也是種結晶釉。用含鐵量不同的兩種黑釉,在生坯上掛釉兩次,以稍低于燒制其他結晶釉的溫度焙燒,因較多的鐵元素在釉里結晶,黑色釉面便呈現鷓鴣羽毛一樣的花紋,故名鷓鴣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