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銀行業資本質量提升
2013年,《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將正式實施。為推動《管理辦法》平穩實施,拓寬資本補充渠道,增強銀行體系穩健性,支持實體經濟發展,2012年12月銀監會發布了《關于商業銀行資本工具創新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筆者認為,該指導意見的發布,有利于加速商業銀行資本工具創新的進程,更有助于提升銀行業資本質量。
(一)《管理辦法》對資本質量要求更高
經過十多年的改革,我國銀行業資本實力、資本質量和經營效益不斷提高,一些商業銀行已經躋身全球大銀行之列。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9月末,我國銀行業資本凈額已達9.2萬億元,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為13%,資本質量處于國際良好水平。銀監會發布的《指導意見》,對于提升銀行業資本質量更有裨益。因為,要推出符合新監管要求的資本工具,就需要根據監管資本與經濟波動的聯動情況、結合資本監管要求以及資本工具創新的難易程度逐步推出。所謂監管資本與經濟波動的聯動,就是銀行業監管資本要求影響商業銀行的信貸和資產組合行為,通過信貸活動對經濟產生波動性影響。在經濟處于蕭條時期,信用違約將會顯著增加,以風險衡量的資產質量下降,應相應增加計提監管資本,銀行信貸行為就變得謹慎,進而形成信貸緊縮;而信貸緊縮將會對經濟起到抑制作用。相反,在經濟處于繁榮時期,商業銀行信貸行為相對樂觀,信貸資產質量也會得到明顯改善,應相應減少計提監管資本,而信貸的進一步擴張對經濟將會起到推動作用。目前,我國經濟已現企穩跡象,政策進一步傾向于維護實體經濟,以基建為代表的投資也顯著上升,社會融資總量保持穩定增長。這就為《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平穩實施以及商業銀行資本工具創新奠定了良好的經濟基礎。
同樣,根據最新資本監管要求,監管資本的分類將資本充足率調整為三個指標:即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商業銀行資本工具則分為核心一級資本、其他一級資本和二級資本三大類。那么,對照資本工具與監管資本對應關系可以發現,目前我國尚無與其他一級資本要求對應的資本工具。如果無此類工具的創新,按照權威專家的測算,則相當于我國商業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最低要求提高到了8.5%,比現行要求提高了1.5個百分點。而且,單一的資本補充工具不利于消化和緩解外部沖擊。同時,還存在著資本來源單一、過于依靠股本融資等問題,這將對資本市場產生較大壓力。因此,需要通過創新,創造更多的一級資本工具和二級資本工具,拓寬資本來源。
(二)提升銀行業資本質量倚重資本工具創新
實際上,商業銀行資本工具創新的過程,也是學習和借鑒國際銀行業經驗的過程。2010年12月,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正式出臺《巴塞爾協議Ⅲ》,對商業銀行的資本管理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根據該協議,國際上有關國家和地區制定了各自的資本監管要求。比如,到目前為止,至少已有荷蘭、西班牙、巴西等國家的商業銀行推出了帶有轉股或者減記條款的一級資本債券。同時,一些銀行按照這一協議的規定,已探索發行的符合新監管標準的資本工具,主要包括優先股、或有可轉換資本工具以及可減記次級債等其他一級資本工具和二級資本工具,對該協議的推動和落實具有良好的引領作用。比如塞浦路斯銀行于2011年4月發行了13億歐元的一級資本債券,被稱為可轉股的其他一級資本工具,期限為永久且5年內不可贖回;荷蘭合作銀行于2011年11月發行20億美元永續一級資本債券,被稱為可減記的一級資本工具,贖回權在2017年6月29日后可行使;澳大利亞西太平洋銀行2012年3月發行10億澳元優先股,期限永續,但受強制和可選轉股、贖回和轉讓條款限制,被稱為“過渡式”優先股,或符合澳大利亞審慎監管局(APRA)界定的類一級資本優先股,可以作為“過渡式”資本工具的安排。那么,國際銀行業的成功實踐,為我國銀行資本工具的創新提供了重要參考借鑒。
2013年,商業銀行資本工具創新,一定會嚴格按照《指導意見》的要求,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適時推出新型債務類和權益類資本工具,并積極探索通過不同市場發行各類新型資本工具。商業銀行可借鑒境內外金融市場上資本工具發行的最新實踐,結合本行資本充足水平和資本補充需求,制定新型資本工具的發行方案,包括資本工具的類型、發行規模、發行市場投資者群體、定價機制以及相關政策問題的解決方案等。同時,利率市場化條件下,加之商業銀行綜合經營時代的悄然開啟,要求商業銀行應高度重視內源性資本增長能力,還要及時調整資產負債結構,以適應未來的發展。由于吸收損失是銀行資本的核心功能,以及新發行的商業銀行資本工具帶有強制轉股或者減記條款,鑒于我國債券市場還存在銀行間市場和交易所市場的分割,所以,必須加強央行、銀監會、證監會等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以確保商業銀行資本工具創新工作高效、平穩推進。
二、銀行業碳金融發展之路拓寬
目前,全球碳交易市場不振,國內碳市場試點勢必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不過,中國發展循環經濟相關政策的推出,特別是《“十二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的通過,將拓寬中國碳金融發展之路。
2012年12月12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發展循環經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和基本方式。今后一個時期,要圍繞提高資源產出率,健全激勵約束機制,積極構建循環型產業體系,推動再生資源利用產業化,推行綠色消費,加快形成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會議討論通過的《“十二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明確了發展循環經濟的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這些政策,為2013年中國循環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而循環經濟發展無疑催生碳金融需求,因此也為中國碳金融發展帶來了良好的機遇。
同時,國際碳交易市場的低迷,正好為擴大國內碳需求,進而大力發展國內碳金融提供了良好的契機。而以上海試點啟動為“標志性步伐”的全國碳排放交易試點,也已經為全國碳金融市場的建設作了比較充分的準備。天津、上海、北京、重慶、廣州、湖北、深圳鼓勵試點省市根據本地區的實際,選擇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大膽嘗試基于總量控制和配額分配的碳排放權的交易體制,也在為建立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探索經驗。
碳排放交易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一種創新性市場化手段,可以發揮市場機制,以較低成本實現節能低碳產業的發展目標,建立企業碳排放管理制度體系,發展碳市場和相關的碳金融產業。特別是碳金融產業,目前國內商業銀行在碳金融方面雖有所動作,比如在“綠色信貸”等方面有所進展,但都沒有深入到核心部分,缺乏對CDM相關專業知識及政策法規的深度了解,投資該領域項目的業務能力嚴重不足。不僅缺乏成熟的碳交易制度、碳交易場所和碳交易平臺,更沒有碳掉期交易、碳證券、碳期貨、碳基金等各種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創新產品。為此,下一步在這方面發展的潛力巨大。
目前,中國幾乎已經占據了全球CDM已注冊項目和已簽發減排量的半壁江山,可再生能源行業在中國乃至全球的碳市場版圖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從2013年開始,經過未來幾年的努力奮斗,逐步形成平穩有序的全國性碳市場,并積累起經驗,建立一套較為完整有效的碳金融制度,就可在全球和區域性的碳金融市場體系中擁有相應的“話語權”,甚至力爭占領全球碳金融的制高點。
三、農產品供應鏈金融大有作為
2012年12月19日,商務部發布《關于加快推進鮮活農產品流通創新的指導意見》,要求加快推進鮮活農產品流通創新,經過3到5年的發展,實現進一步完善流通環境、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的主要目標。筆者認為,農產品供應鏈金融可大有作為。
(一)農產品供應鏈金融業務應運而生
供應鏈金融是商業銀行將核心企業和上下游企業聯系在一起,提供靈活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的融資模式。近年來,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等都在探索和開展此項創新業務,核心是商業銀行向核心企業客戶提供融資和其他結算、理財服務,同時向這些客戶的供應商提供貸款及時收達的便利,或者向其分銷商提供預付款代付及存活融資服務。一般來說,從原材料采購,到制成中間及最終產品,再由銷售網絡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將生產商、供應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起來,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供應鏈。而供應鏈金融最大的特點,就是從中尋找出大的核心企業,以核心企業為出發點,為供應鏈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將資金有效注入處于相對弱勢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業,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和供應鏈失衡的問題;另一方面,將銀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業的購銷行為,增強其商業信用,促進中小企業與核心企業建立長期戰略協同關系,提升供應鏈的競爭能力。在供應鏈金融的融資模式下,處在供應鏈上的企業一旦獲得銀行的支持,將信貸資金及時注入配套企業,也就等于進入了供應鏈,從而可以激活整個“鏈條”的運轉,而借助銀行信用支持,也為中小企業贏得了更多商機。所以,若將供應鏈金融運行機理應用于農產品供應鏈生產和營銷之中,相信一定能取得良好效果。
(二)農產品供應鏈金融業務運行機理
首先,構建農產品供應鏈。采用“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把分散生產的農民與大市場聯系起來,使公司和專業合作社與農民結成經濟利益的共同體,以產供銷一體化經營擴大銷售,增加農民收入;以“訂單農業”形式幫助專業合作社與相鄰城市批發市場、果蔬等農產品交易市場及本地大型企業建立供銷合作關系,擴大本地農產品供應量,進一步推進“農超對接”,擴大本地農產品基地直接采購量,減少中間環節,并降低超市銷售農產品的毛利率,以穩定價格。
其次,形成農產品供應鏈金融。鑒于農產品供銷公司在整個供應鏈中所處的核心企業地位,再加上其指揮中心、物流配送中心以及信息平臺作為供應鏈支持系統,能上與各農戶及時交流信息,下與分銷商和賣場以及消費者交換信息和有效溝通,進而能快速反映上下游企業的需求。所以,在實際操作中,供銷公司可以向商業銀行提供擔保或由商業銀行統一授信于供銷公司給農戶提供融資服務,并有選擇地采用應收賬款質押融資、應收賬款保理融資、“保兌倉”融資、存貨質押融資以及預付賬款融資等模式。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緩解農產品供應鏈所有環節的融資難,并且通過對“物資流、融資流以及信息流”的控制,確保農產品產銷平衡,渠道暢通。
(三)搞活農產品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具體措施
一是盡快形成農產品供應鏈金融支持政策。新的一年,積極按照《關于加快推進鮮活農產品流通創新的指導意見》的要求,形成和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鮮活農產品流通創新體系,探索并制定出一系列具有全國示范意義和推廣價值的機制及農產品供應鏈金融政策。重點培育一批創新示范企業,鼓勵鮮活農產品流通企業跨地區兼并重組和投資合作,提高產業集中度,加快發展鮮活農產品現代流通。
二是加大對供應鏈各環節的金融支持。農產品供應鏈金融,意味著在供應鏈上環環相扣的每一個企業與流程需要緊密合作、互相依賴,更意味著商業銀行必須參與到整個農產品生產、物流、交易、資金流轉與運作的過程中去。這就要求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產品研發與管理團隊,應深入企業內部,發掘潛在需求,為構建農產品生產、冷藏、保鮮鏈提供金融支持。
三是積極支持發展冷鏈物流金融業務。為減少農產品供應鏈因技術原因而造成的損失,改變我國農產品物流主要是以常溫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為主的現狀,應積極發展冷鏈物流業務系統。由于冷鏈物流業務系統要求更高、更復雜,建設投資也較大,所以,需要商業銀行提供此類供應鏈金融服務,以降低農產品供應鏈技術風險和質量安全風險。
四是建立電子供應鏈金融服務體系。電子供應鏈金融服務憑借在技術手段、系統完備性、結算速度、融資效率、服務質量等方面的突出優勢,能有效縮短商業銀行和蔬菜供銷公司在供應鏈信息流、資金流活動過程中的響應速度,提高資金透明度和信息完備度,減輕供銷公司財務管理負擔和成本,提高其財務運營和控制能力,所以,是農產品供應鏈金融服務的未來發展方向。應創造條件建立電子供應鏈金融服務體系,從收款、付款、對賬、資金集中、短期投融資等方面著手,打造并不斷完善農產品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
(責任編輯 耿 欣;校對 X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