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利用固定時點效應模型,以平均貸款余額為微型金融機構社會扶貧功能的代理指標,對395家微型金融機構在2005—2009年間的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到的結論是:整體而言,微型金融機構仍然堅持其社會扶貧的宗旨,并且,通過增加資產規模、加強風險管理、控制薪酬費用、改善機構效率和提高信貸員生產力等措施,微型金融機構可以保障其社會扶貧功能。
關鍵詞:微型金融;社會扶貧;效率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265(2013)01-0009-03
一、問題的提出和文獻綜述
隨著微型金融機構(MFIs)向商業化和正規化演進,部分微型金融機構出現了偏離其社會扶貧初衷的使命漂移現象(科爾曼,2006),由此引發理論界和實務界對于微型金融機構是否仍能秉持其社會扶貧宗旨的廣泛爭論,并形成正反兩種不同的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在規模擴張、成本、利潤和風險等因素作用下,微型金融機構將偏離其社會扶貧的初衷。莫斯利和休姆(Mosleyt和Hulme,1998)、 默多克(Morduch,2000)以及馬丁(Martin,2003)等學者理論邏輯演繹的結果是,在資金來源、自負盈虧以及規模經濟等壓力下,以追求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微型金融機構必然會改變其社會扶貧的宗旨而發生使命漂移。麥金托什和韋迪克(McIntosh和Wydick,2005)也指出,由商業化引致的激烈競爭下,一些貸款人可以從不同的微型金融機構多次申請貸款,不僅使得貸款的成本和平均貸款規模升高,也使得赤貧人群被擠出信貸市場;并且,微型金融機構之間的布蘭特競爭(Bertrand competition)導致以“社會扶貧”為目標的微型金融機構的利潤降低,從而無法繼續向最無利可圖的赤貧群體貸款。Hishigsuren(2007)進一步指出,規模擴張也可能導致微型金融機構偏離其服務于窮人的初衷。因為,當微型金融機構努力擴大規模時,其將更傾向于向較富裕的客戶提供更大額度的貸款,并采用更為嚴格的貸款篩查程序,將風險較大的窮人排除在外。
但相反的觀點指出,只要不斷提高自身效率和生產力,即使以財務可持續為發展目標的微型金融機構仍然能秉持其社會扶貧的宗旨。馬斯蘭德(Mersland,2009)通過構建一個理論模型證明,如果用平均貸款余額作為衡量社會扶貧深度的指標,則平均貸款余額與利潤對單位客戶的占比和單位客戶的操作成本以及單位客戶的風險正相關,而與存款對單位客戶的占比負相關。并且,相較于利潤,單位客戶的操作成本對平均貸款規模的影響更大。這意味著降低操作成本可以沖銷利潤增加對平均貸款規模的影響,從而保證在追求利潤目標的同時,微型金融機構仍能提供額度較小的貸款。
那么,規模擴張、成本、利潤和風險,以及效率和生產力這些代表經營能力的因素如何影響微型金融機構的社會扶貧功能?現有文獻或是從理論邏輯演繹的視角進行定性分析,或是選取少量甚至是個別的數據進行案例研究,又或是只對某一個影響因素進行實證研究,使得研究結果缺乏系統性和充分的說服力。因此,本文將以上影響因素納入一個整體分析框架,并選取了96個國家和地區的395家微型金融機構在2005—2009年間的數據進行實證分析,一是擬證實整體而言微型金融機構是否偏離了其社會扶貧的初衷而出現使命漂移;二是全面深入地解構經營能力對微型金融機構社會扶貧功能的影響,從而探求建立保障微型金融機構社會扶貧功能機制的途徑。
二、模型及實證分析過程
(一) 模型及數據處理
根據上面的理論分析,建立如下模型:
其中, 表示第i家微型金融機構在t時期的平均貸款余額,作為微型金融機構社會扶貧功能的代理指標。 表示第i家微型金融機構在t時期的財務狀況,以經營自足率來衡量。 表示第i家微型金融機構在t時期的社會扶貧廣度,以貸款總額來衡量。 表示第i家微型金融機構在t時期的規模,以總資產來衡量。 表示第i家微型金融機構在t時期的成本狀況,以資產費用率來衡量。 是第i家微型金融機構在t時期的效率指標,以單位客戶成本來衡量。 是第i家微型金融機構在t時期的生產力指標,以平均每信貸員服務的借款人人數來衡量; 代表第i家微型金融機構在t時期的風險,以壞賬率來衡量。為了統一量綱,本文對所有變量進行了對數化處理。此外,C是常數項、 、 、 、 、 、 和 是系數項, 為干擾項。
樣本為2005—2009年間395家微型金融機構的相關數據。數據來源為Mixmarket數據庫,使用Eviews6.0軟件進行變量計算和計量分析。
(二)實證分析過程
為了同時證實微型金融機構是否偏離了其社會扶貧的初衷以及哪些因素會對微型金融機構的社會扶貧功能產生影響,本文擬采用時點固定效應分析方法進行實證研究。先通過Eviews6.0計算出模型的Likelihood Ration指標,以檢驗該模型是否能使用時點固定效應分析方法進行研究。
表1數據證明模型在10%范圍內顯著,說明該面板數據適用時點固定效應分析方法。下文中,采用逐次回歸方法進行檢驗,即首先引入全部變量,如果有不顯著的變量,則剔除不顯著的變量后再進行檢驗,直到所有變量顯著為止。表2中為所有變量為顯著的結果。
表2數據顯示,調整的R2為0.816932,表明模型擬合度較好;同時,各變量的相伴概率都小于5%,也都很好地通過了顯著性檢驗。
三、實證結果及解釋
根據以上分析過程及數據結果,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第一,總資產與平均貸款余額呈顯著負相關性。這一結果說明,總資產規模越大的微型金融機構越有實力提供較小額度的貸款,即越有能力向貧困人群提供貸款。
第二,貸款總額與平均貸款余額之間呈顯著正相關關系。即當微型金融機構努力擴大貸款規模時,將更傾向于提供更大額度的貸款。
第三,資產費用率與平均貸款余額之間呈顯著負相關關系。即資產費用率越高,平均貸款余額越小。這一數據表明,雖然小額貸款單筆貸款成本小,但其占資產比率較大。由于資產費用率衡量的是成本狀況,由此證明微型金融機構的成本與平均貸款余額之間呈負相關關系。
第四,單位客戶成本與平均貸款余額之間呈顯著正相關關系。從實踐來說,客戶貸款額度越大,微型金融機構在做出決策時會越慎重,并投入更多的成本進行事前的信息收集和事后的貸款監督,以決定是否提供貸款并確保貸款能按時足額收回。
第五,平均每名信貸員服務借款人人數與平均貸款余額之間呈顯著正相關關系。平均每名信貸員服務借款人人數這一指標衡量的是微型金融機構的效率。而信貸員經驗越豐富,工作效率越高,其所獲得的貸款審批權限也越高,因此,能提供更大額度的貸款。這一結果也可通過中國微型金融機構的經營實踐來解釋。我國許多商業化了的微型金融機構實行信貸員等級管理制度。在這種制度之下,工作經驗越豐富、工作能力越強的信貸員,其信貸審批權限越高,而這種審批權限,就包括是否可以直接審批貸款以及貸款的額度兩個方面。
第六,壞賬率與平均貸款余額之間呈顯著負相關關系。對這一結果的解釋是,貸款額度越大,微型金融機構的信用風險控制會越嚴,事后的壞賬率因而更低。相反,貸款額度越低,在成本約束下,事前的審貸和事中的監督都更為松懈,從而導致事后的壞賬率更高。
最后,從固定點效應檢驗各年度的C值來看,這些數字并沒有呈現出在均值的基礎上穩定增加或減少的態勢,因而,本文并不能得出微型金融機構的平均貸款余額的均值在逐年增加或減少的結論。
四、結論及政策含義
本文利用固定時點效應模型,對395家微型金融機構在2005—2009年間的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發現:(1)整體而言,微型金融機構仍然堅持其社會扶貧的宗旨。如果以平均貸款余額為扶貧深度的代理指標,則整體上微型金融機構的平均貸款余額并沒有出現規律性的擴大或縮小。由此說明,雖然部分微型金融機構出現了使命漂移的現象,但整體而言,微型金融機構仍然堅持其社會扶貧的宗旨。(2)總資產、資產費用率和壞賬率與平均貸款余額呈顯著負相關關系。這一結論表明,資產規模過小,以及較高的資產費用率和壞賬率都可能是抑制微型金融機構社會扶貧功能的重要因素。因此,微型金融機構應該在增加資產規模的同時,通過加強風險管理和控制薪酬費用等措施來降低壞賬率和資產費用率,以使自身更有能力為貧困人群提供微型金融服務。(3)貸款總額、單位客戶成本和每名信貸員服務借款人人數與平均貸款余額呈顯著正相關關系。微型金融機構的社會扶貧功能體現在社會扶貧深度和社會扶貧廣度兩個方面,貸款規模擴張對應著微型金融機構社會扶貧廣度的增加。故而,如果微型金融機構改善效率、提高信貸員生產力,則貸款總額的增加并不必然導致平均貸款余額增加,即微型金融機構可以同時達到社會扶貧深度增加和扶貧廣度擴大兩個目標。
參考文獻:
[1]Robert Cull,Demirgü?-Kunt,Jonathan Morduch,2007.Financial Performance and Outreach:A Global Analysis of Leading Microbanks [EB /OL].http://ideas.repec.org/p/wbk/wb
rwps/3827.html,2007.
[2]Roy Mersland,2009.Microfinance Mission Drift? [J]. World Development,2009,38(1):28-36.
[3]熊芳.微型金融機構(MFIs)發展的文獻綜述[J].金融發展研究,2009,(4).
[4]熊芳.微型金融機構使命漂移的文獻綜述[J].金融發展研究,2011,(7).
(特約編輯 王 馨;校對 G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