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三年,應該從區域的可持續發展角度考慮,注重城南“造血”機能的培育。
始自2009年的三年城南行動計劃,2012年告一段落。
三年下來,城南整體面貌煥然一新,在數百億元政府投資的聚焦下,地鐵、濱河公園等民生設施紛紛延伸至城南,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顯著提升,城南的投資與居住環境明顯改善,大量的重點道路、主要河道、功能區等相繼新建或改造。
實現城南與北京其他區域的均衡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三年的傾斜投資雖極大地改善了城南發展基礎,但仍難以彌補城南落后其他區域數十年的發展代差,新的三年城南行動計劃應運而生。
2013年是新城南三年行動計劃的開局,有必要分析過去三年的集中投資將城南帶入了何種發展階段,并以此站在現實土壤上進一步提高政府投資的效益,確立新三年的投資取向,這將有助于把握城南的未來走勢,探索城南經濟增長的新路徑。
回首過往三年,出于城南發展基礎的落后現實,市政府投資聚焦城南,“輸血”的意味尤為明顯,相對其他區域,城南顯然僅處于區域開發初級階段,政府投資加強對具有普惠性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投入,既是城南百姓的多年期盼,也最能體現政府當下的投資價值,比如軌道交通實現了城南全覆蓋,郊區區縣均建成濱河公園、區域醫療中心等,都極大地改善了城南民生發展。
而由此帶動社會投資的最直接結果是,在政府投資的帶動下,大量的地產開發商涌入城南,這其實也是一個區域從落后到崛起必然經受的發展過程,只有雙方的投資合力,才有可能實現一個價值洼地形象的改變和價值提升。
對于新的三年,繼續“輸血”雖仍有必要,但更重要的還應該從區域的可持續發展角度考慮,注重城南“造血”機能的培育,同樣作為引導社會投資的導向,政府投資需要從以往區域形象的主導者轉變為配合者,要更多地圍繞產城融合發展進行投資配置。
倘若這種假設成立,政府投資在項目選擇的過程中,須做到三個結合。
第一,與國家及市級重點產業項目的布局相結合。城南多年發展落后于北京其他區域的事實證明,一個區域離開了所在城市及國家的重點傾斜,將會注定難有大的作為,而今城南之所以在短時間之內便有脫胎換骨式改變,仍然是受益于北京市及國家對地區均衡發展的重視。
因此,新的三年行動計劃,北京市在注重改變城南外在面貌同時,更應注重城南內在的質的改變,能實現這種改變的最直接有效途徑,便是主動將北京市及國家級的產業投資項目布局到城南發展,并依據項目的發展需要,市政府固定資產投資予以配套完善。
第二,與北京中心城區的功能對外疏解釋放相結合。北京中心城區功能過于集中,從過去的重點向城區積聚資源,轉變為積聚和向外釋放資源并重已成共識,但往哪疏解、釋放哪些功能始終未有明確的導向,而現實中,除了中心城區的人口向通州、昌平、大興等地略有轉移疏解之外,真正的功能釋放其實并未進行,但隨著中心城區資源環境承載力的愈發不堪重負,不管中心城區本身愿不愿意,北京市從全局角度考慮都將推動中心城區的功能向外疏解釋放。
在這種背景下,城南地區作為連接中心城市的核心地帶,在交通、區位、政策等方面都具有一定優勢,需要主動研究并確定能夠承接的城市功能,借助城南行動計劃的集中投資,使功能真正落實到位,并據此培育形成新的產業優勢。
第三,與城南自身優勢產業的培育發展相結合。隨著政府投資對城南整體環境的逐步提升,以及大量住宅和商業地產在城南的集中建設,城南已經具備了大批產業資本進入投資的基礎條件,而最有可能率先進入城南發展的產業資本,必然是依據城南具有資源優勢基礎的產業而進行,如旅游、文化創意等,政府投資應該積極配合產業資本的投資行為,圍繞適合城南區域功能定位,且具有一定影響的產業項目,配置建設產業發展所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等。
毫無疑問,此前三年,政府投資的傾斜已然讓城南形象大變,而新三年的政府投資若能在規模和效益上進一步提升,將很有可能成為決定城南未來能否“形神俱變”的關鍵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