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形成首都與周邊城市真正共謀發展的格局已迫在眉捷。
環京津的多個河北城市作為首都經濟的生態協作區,由于受到京津發展虹吸效應的影響,已經成為公認的環首都貧困帶,盡管近年來首都與這些一衣帶水的周邊區域在生態建設、對口扶貧、農業等方面實施了大量的援建項目,但并沒有從根本上突破制約雙方共同發展的觀念、體制和利益“瓶頸”,并非真正戰略意義上的“合作共識”。
隨著國家區域協調均衡發展戰略的逐步推進,以及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的切實需求,如何形成首都與周邊城市真正共謀發展的格局已迫在眉捷,而分析諸如“京張”合作等目前存在的問題,并探索雙方合作共贏的新途徑很有必要。
合作瓶頸
張家口的官廳水庫是首都北京的重要飲用水源保障,這也使得雙方的合作由來已久,但縱觀多年的合作成效,依然可以用“層次低、難度大”加以評判,形成這一結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行政區跨界與區域發展不平衡是雙方合作的第一難題。張家口市雖與北京接壤,但卻隸屬河北省,兩地財政“分灶吃飯”,利益主體并不一致,而且從客觀上講,官廳水庫雖是首都的飲用水源地,卻主要供應首都使用,從這個角度講,張家口市并不享有飲用水源地的附加價值。另外,據統計,2008年北京市人均GDP為63029元,按平均匯率折合9075美元,而張家口人均GDP僅為17134元,折合2467美元,低于全國人均GDP22698元及3268美元的水平,目前張家口仍有10個國家級貧困縣,85萬農民未實現脫貧。如何解決發展差距大的問題,是京張合作的首要難題,也是影響大北京經濟圈建設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張家口的貧困有自然的、社會的多種原因,也有國家政治、軍事等諸多因素。
其二, 京張兩地在合作訴求點上的差異與矛盾也造成了合作的不協調。 區域合作必須有共同的合作訴求點,才能形成一體化的戰略思路和保障體系,而在京張合作的問題上,北京對張家口的訴求點主要是把張家口變成自己的生態屏障,即“水池子”、“菜籃子”、“花園子”和能源供應基地,對張家口的支持主要是圍繞生態建設來展開。加之受財政和生態補償政策等多方面的制約,北京市對張家口的支持也存在一定困難。由此出現的結果是,盡管北京不希望張家口發展與生態相悖的功利性產業、污染性產業,對張家口治污能力又寄予較高的期望,但從張家口方面來講,脫貧和生存仍是當前的第一需要,有些地方和鄉村對投資大、見效慢的生態建設項目積極性不高,更樂意選擇一些見效快、甚至有污染的企業項目,這些問題雖在區域生態日益惡化的形勢下有所遏制,但卻現實存在。
其三,北京城市的“集聚效應”使張家口城市化和吸引人才技術等面臨強烈競爭。由于首都的特殊地位,處于快速發展時期的北京,對市場要素的引力遠遠大于擴散,對張家口來說既是機遇更是挑戰。北京的發展為張家口提供了農副產品、勞務、能源等輸出的最佳機遇和市場,但與此同時,北京的集聚效應又把支撐張家口發展的優質市場要素,如人才、資源等“強磁力”吸走。據統計,近幾年張家口輸送的數千名大學生和研究生絕大部分流入北京,張家口的經濟發展因此受到了人力資源的嚴重制約,這導致張家口在謀求京張合作的同時,還須著力解決曾經的老工業基地門類齊全,國有經濟比重高,許多企業歷史包袱沉重,機制僵化,觀念保守,技術設備落后,技術創新激勵力度不足,職工收入水平低,發展機會少,對外地人才吸引力弱,本地人才留不住、外地人才引不來等一系列發展問題,缺乏合作的切實內生動力。
路徑探討
盡管京張合作面臨的問題難以一時解決,但合作大勢不可逆轉。如何加快合作,還須從五個方面加以推進。
首先,應借助首都產業結構調整契機,促進京張的產業轉移對接。如今,由經濟發展梯度差異而引發的產業轉移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必然趨勢,而通過產業轉移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升級更是京張合作的共同訴求點。京張合作可借助北京的資金、技術等優勢,推動北京向張家口的節水、生態、環保型產業轉移與資金技術擴散。另外,張家口市應積極搭建承接平臺,用于接納和匯聚北京勞動密集型、生態型、高技術低污染等產業和企業,形成新的產業集群和工業加工區。
第二,促進首都科技成果轉化,打通京張經濟合作脈絡。北京科技資源雄厚,對周邊輻射力強,而張家口則具有交通便利、土地廣闊、低商務成本等優勢,有條件成為首都科技成果轉化的承載地。建設張家口高科技產業基地,應以產品創新為核心,并結合張家口目前的產業特點,把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加強企業技術創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作為重點,積極組織實施農產品科技開發、工業產品升級換代、科技信息產業化、科技素質提高和吸納科技人才等為主體的系列創新活動,通過活動創新促進基地建設。
第三,首都應積極吸納來自張家口的勞務輸出,帶動張家口農民增收致富。張家口地區發展農業生產的條件較差,尤其是工業經濟發展普遍落后,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把發展勞務經濟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近期看,發展勞務經濟可以迅速增加貧困地區農民現金收入,是實現農民純收入增長的有效途徑。從長期看,發展勞務經濟為貧困地區培養人才,積累資金和招商引資都將起到非常深遠的作用,發展貧困地區勞務經濟將有力地推動貧困地區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農民城鎮化進程。
近年來,北京的人力資源增長較快,并有1/4為外來人口,外來人口已成為北京市勞動力增長的主要因素。特別是北京的技術開發人才多、工藝技術人才少,進行資本運作和營銷管理的人才多、高素質和具有豐富操作經驗的高級藍領技工少。這樣的人才結構對北京發展制造業構成約束,也在某種程度上,為張家口等周邊區域的勞務輸出,建立專業的勞務輸出基地提供了重要機遇。
第四,推動京張兩地的農副產品加工供應合作,有利于鞏固現有合作基礎。張家口具有獨特的地理位置與氣候條件,一是海拔高,晝夜溫差大。二是光照充足,日照時間長。三是降雨集中,雨熱同期,十分適宜綠色農副產品生產。事實上,包括張家口、承德在內的首都周邊城市,已成為北京優質的農副產品生產加工基地。更重要的是,為了保障北京農副產品的有效供給和社會穩定,北京市建立了蔬菜預警機制,這為北京與周邊城市鞏固在農副產品加工供應方面形成的已有合作,提供了更大商機。
第五,加強京張兩地的旅游發展合作,是共建生態文明的重要切入點。旅游業是京張合作中一項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新興產業之一,共同打造生態旅游一直是北京與周邊區域合作的重要內容。 生態旅游的興起是人們對自然環境的興趣和環境保護意識不斷增強的結果,是當今世界旅游的新亮點,也是21世紀旅游發展的重要方向,它既可以有效保護北京及其周邊日益脆弱的生態環境,又能帶動旅游資源地區的居民致富,可謂一舉多得。
張家口市旅游資源豐富,旅游景點眾多。目前擁有世界一流的滑雪場,文化旅游有泥河灣古人類遺址群、大境門等古長城遺址,還有壩上夏季旅游、崇禮四季旅游等,能與首都北京形成一年四季的旅游組合,若將北京與張家口等周邊城市的旅游產品線路相互整合,共享首都旅游大市場,將在提高首都周邊區域知名度同時,極大推動北京國際旅游城市的建設進程。
此外,一度延期的京張城際高鐵正在積極推進,并有望于今年開工建設,這將使北京至張家口的交通更加快捷方便,張家口也會由此正式納入北京“一小時生活圈”。借助交通優勢,鼓勵引導北京的投資機構在張家口興建觀光、休閑、度假、療養基地,將其打造成北京的“后花園”,也有很大可能。
(作者單位:首都經貿大學城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