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差距縮小,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未來國民經濟增長潛力縮小。
縮小地區發展差距,是一項重要的政策目標。最近10年來,中國地區差距發生了重大變化,主要表現之一是地區差距顯著縮小。人均GDP最高省份的水平和最低省份的水平的比值,是衡量地區差距的重要指標。按照這個指標,2001年,上海和貴州人均GDP之比為10.7倍,2011年縮小為5.19倍。縮小了一半以上的幅度。雖然這期間各省人均GDP計算時采用的人口指標口徑,曾經由原來的戶籍人口改為常住人口,對兩個指標的可比性有所影響,但即使考慮到這一點,區域差距顯著縮小的判斷仍然是成立的。
中國是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地區發展差距由來已久。這樣大的經濟體在10年左右的時間內將地區差距縮小縮小一半,的確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標志著中國區域協調發展取得了顯著進展。
地區差距縮小,主要有幾方面的原因。第一,市場化改革之后要素特別是勞動力跨區域流動,是縮小區域發展差距的主要動力。第二,政府實施的一系列區域發展政策,如西部大開發、促進中部崛起等政策,有效地改善了中西部地區的投資環境和基礎設施,更好地促進這些地區吸引投資、融入全國的經濟體系,實現更快的發展。第三,政府實施的普惠性政策,在相對的意義上,更有效地促進了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比如,義務教育的實施對改善本地人力資本水平的效應,在不同發展水平的省份當中并不相同。原來相對落后的省份,教育水平從義務教育制度中得到的改善幅度較大,而原來相對發達的省份,從中得到的改善幅度相對較小。
在看到區域差距縮小的重大意義的同時,也必須指出,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未來國民經濟增長潛力縮小。這一點可以從幾方面來看。
第一,地區發展差距縮小之后,部門和區域之間的生產率差距也相應縮小,進而,生產要素跨區域流動和優化配置的余地也必然相應縮小。大量研究表明,要素的跨部門和跨地區流動,在縮小地區發展差距的同時,促進了國民經濟整體的快速增長。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高速增長的主要源泉之一是要素重新配置,即從低生產率部門和地區向高生產率部門和地區的流動。未來這方面的潛力會縮小。
第二,與要素跨地區流動和優化配置相伴隨,各地的專業化分工也在深化。以往區域產業結構雷同的問題逐步得到緩解,各地充分發揮自身比較優勢,發展特色產業,提升整體要素使用效率。
第三,區域差距縮小的過程,實際上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城市化不斷推進的過程。人口流動除了跨省這種形式外,還有就近進入本地城鎮特別是本地大中城市這種形式。有研究表明,中國城市之間的發展水平差距遠遠小于省份之間的發展差距。所以,地區發展差距縮小的一個重要機制是,人口向城市這個更高的發展平臺積聚。目前中國城市化水平超過了52%。按照城市化發展的一般規律,中國城市化將由高速推進轉向中低速推進的階段。這也意味著未來的增長空間會在一定程度上縮小。
第四,地區差距的縮小,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發展,也意味著需求增長的空間相應縮小。中西部地區跨區域大型基礎設施和城市基礎設施的迅速改善,意味著未來大宗工業產品的需求增長空間縮小。同時,中西部地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耐用消費品的普及程度也日益提高,未來這些產品的需求增長空間也趨于縮小。
區域發展水平收斂導致的未來增長潛力縮小,這多少有些悖論味道的現象,并不是一件消極的事。相反,這是符合發展規律的必然現象,而且是成功實現經濟追趕的重要標志。放眼世界,不少比中國發展水平更低的國家雖然有可觀增長潛力,但這些潛力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較大的地區差距。而這些國家能否把潛力變為現實,取決于能否縮小地區發展差距。中國成功縮小內部發展差距,標志著中國區域協調發展邁向新臺階,標志著未來的增長將更多地依靠各地分工深化基礎上以較為一致的步伐提升生產率。這將是質量更高、更持續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