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泰山23號小麥品種為試材,研究了不同灌水條件下氮鉀互作對冬小麥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氮、鉀協調和足量有利于冬小麥籽粒產量的提高;灌水與不灌水各處理相比,增產效應顯著,增產幅度達20.6%~27.1%;不同肥水配比對冬小麥產量具有明顯的增產效果,與對照相比,不灌水施肥處理較對照增產15.4%~65.2%,補充灌水(底墑水、拔節水)施肥處理增產17.6%~63.9%。
關鍵詞:冬小麥;灌水;氮鉀互作;產量
中圖分類號:S512.062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3)02-0090-03
在小麥栽培調控措施中,包括礦質營養合理配比在內的合理肥料運籌是提高小麥產量的重要措施。其中氮、鉀是影響小麥產量的兩個關鍵因子,小麥主產區土壤氮、鉀素供應不足已成為小麥持續高產穩產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前人關于施肥對小麥籽粒產量影響的研究報道較多[1],但大多集中在氮肥和鉀肥單獨施用對小麥籽粒產量影響的研究上,尤以氮肥運籌對小麥產量的調控研究最多[2,3]。有關氮鉀配施對小麥籽粒產量和品質影響的綜合效應,特別是在不同灌水條件下的相關研究報道較少。氮和鉀作為影響小麥籽粒產量的兩大活躍因素,雖然單施氮肥或者鉀肥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麥籽粒產量,但只有將它們配合施用或與其它營養元素肥料合理配合施用時,肥效以及肥料之間的正交互作用才能充分發揮出來。因此加強氮鉀配施對小麥產量的影響以及它們之間交互作用的研究,對于提高小麥籽粒產量和提高氮鉀肥的利用率、減少環境污染等方面均有著重要意義。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小麥品種采用泰山23號,由泰安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選育,666.7m2播種量為基本苗12萬;試驗用肥料為尿素(含N 46%)、過磷酸鈣(含P2O5 14%)、氯化鉀(含K2O 60%)。
1.2試驗方法
1.2.1試驗設計2009~2011年連續兩季在泰安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基地進行。土壤基礎農化性狀為:有機質12.25 g/kg、堿解氮77.6 mg/kg、速效磷26.4 mg/kg、速效鉀91.5 mg/kg。
試驗采取裂區設計,設補充灌水和不灌水兩個水分處理;肥料處理設CK、N1、N2、K1、K2、N1K1、N1K2、N2K1、N2K2 9個處理(N1、N2分別表示666.7m2施用純氮10、20 kg;K1、K2分別表示施用K2O 5、10 kg,統一施用P2O5 4 kg)。試驗小區長6.0 m,寬4.5 m,面積27 m2,重復3次,拉丁方排列,處理周圍設1.5 m寬隔離帶。補充灌水為底墑水和拔節水,666.7m2灌水量為50 m3/次。
1.2.2測定項目及方法小麥成熟后每處理單收脫粒曬干去雜計產,同時取樣進行常規考種,測定小麥株高、穗長、穗粒數、千粒重。
1.3數據統計方法
采用DPS 7.5軟件系統進行數據處理及分析。2結果與分析
2.1氮鉀互作對小麥植株及產量構成因素的影響
由表1可以看出,補充灌水條件下小麥生長狀況及產量構成因素均優于不灌水小麥。不灌水和補充灌水條件下,氮鉀肥配施均能顯著提高小麥的有效穗數和穗粒數,氮鉀肥配施處理小麥群體穗數和穗粒數均顯著高于對照,且顯著或不顯著高于單施氮肥或鉀肥處理。氮肥能夠顯著提高小麥的有效穗數和穗粒數,鉀肥的效應主要表現在對穗粒數的影響上,氮、鉀肥對千粒重的影響不顯著。氮、鉀肥在一定用量范圍內,對小麥生長及產量形成有較大的促進作用,而過量的氮、鉀肥則不利于小麥的生長及產量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