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孕的醫學定義為有正常性生活、一年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而沒有成功妊娠。20世紀80年代中末期,世界衛生組織在25個國家進行的33項調查顯示,全世界的不孕患者人數為8000萬~1.1 億,發達國家有5%~8%的夫婦受到不孕癥的影響,發展中國家一些地區不孕癥的患病率高達30%。
不孕雖然不是致命性的疾病,但它在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的同時,還會衍生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如夫妻感情破裂、家庭不和、離婚等。對大多數不孕夫婦來說,不孕癥是其生活中經歷的最有壓力的事情之一,患者極易出現情緒不穩定和精神壓力。因此,不孕癥不僅是一種疾病,更是一種心理創傷。目前,在不孕癥的診治過程中,對患者夫婦心理問題的關注也受到了極大重視。
不孕患者的社會心理
孤立感。不孕癥對患者夫婦來說,永遠是一個令人難堪的話題。被確診患不孕癥后,他們通常選擇秘而不宣、避而不談,通過減少社會活動和人際交往躲避引起他們痛苦的人和事,因此,易產生孤立感。
恐懼感。在經過一系列的治療和失敗后,患者怕去醫院、怕見醫生、怕檢查,怕開始新一療程的治療、怕再一次面對失敗。
處事偏激。不孕患者對自己病情的認識不夠理性,他們往往采取否認的態度進行自我防衛、自我欺騙,對別人的關心、幫助采取極為反感的態度,無法接受醫生以及身邊的人對他們病情的客觀評價。
抑郁。家庭及配偶的冷漠和指責,多次的檢查、嘗試性的治療,使患者對自己的身體和命運也表現出不理智。這些患者常變得怨天尤人、抑郁失望,甚至否定自己的一切。
負罪心理。在不孕癥的檢查和治療過程中,女性往往受到配偶的指責,產生強烈的負罪感,認為不孕癥是對自己的一種懲罰。這種情況在某些男性患者中也有,他們會懷疑自己的男子氣概,產生對妻子的強烈內疚感。
試管嬰兒夫婦特有的心理問題。在不孕癥群體中,有一部分病人需要通過試管嬰兒才有妊娠的可能。自1978 年世界首例試管嬰兒試驗成功以來,這項技術已經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采用,使許多不孕的夫婦達到了生育的目的。盡管如此,許多不孕癥夫婦對于這項技術仍感到忐忑不安,擔心治療費用過高、成功率不盡如人意等。而且該技術改變了生殖過程的自然狀態,患者可能會對他們需要應用這種助孕技術感到難以啟齒。病人一般認為這是他們最后的妊娠機會,因此,對進行試管嬰兒抱有極大期望,同時也承受了極大壓力。可以說,試管嬰兒的經歷是壓力產生的過程,尤其是對于不育年限長、重復妊娠失敗的病人。有不少患者終止治療,并不是因為經濟困難,而是屈服于精神壓力。
不孕患者的心理治療
針對不孕患者群特有的社會心理特點,許多醫療機構已積極建議并實施對患者的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一方面緩解患者的壓力,提高他們面對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提供應對技巧、減輕情緒反應;另一方面,向不孕夫婦提供醫療咨詢,指導就診程序,為不孕癥患者創造更多的成功受孕機會。此外,社會各界要轉變世俗觀念,尊重、體諒不孕婦女,幫助她們重獲自尊,減輕她們的心理壓力,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有效地提高不孕癥患者妊娠成功率。
目前,為不孕患者提供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的形式有多種,包括心理專家門診、創建報紙雜志專欄、組織患者互幫互助俱樂部、電話或網絡提供有關咨詢信息等。針對每位患者的不同個性特征、社會背景、病因以及所處的不同治療時期,考慮給予不同方式的心理治療。
在我國,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方面做得還很不夠。由于專業人員的缺乏、臨床工作的繁忙,很難有時間、精力專注于病人心理與情緒上的變化。
心理自救是保持良好心態的積極態度。自我調整,夫妻間的交流,好友間的傾訴,醫患間的溝通,患友間的聯系,都是調整心態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