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離世,不知存折密碼難取款
梁老太的老伴兒去世早。 2012年6月,她45歲的獨生子又因病去世,給梁老太留下6個存折,總計2萬多元。梁老太不知道存折密碼,無法取錢。
律師告訴梁老太,根據1980年《中國人民銀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關于查詢、停止支付和沒收個人在銀行的存款以及存款人死亡后的存款過戶或支付手續的聯合通知》,存款人死亡后在銀行的存款,繼承人沒有爭議的,須在公證處進行公證后領取相關款項;有異議的,須通過人民法院進行調解或者判決確定繼承人后進行。因為在一些案件中,繼承人存在爭議,通過“確權之訴”,可以將繼承權確定下來。獲得繼承權的當事人憑借法院的判決書就可以到銀行領取款項了。
在律師的建議下,梁老太前往公證處咨詢,得知公證一個存折需要500元,6個存折要3000元。梁老太隨即提出,6個存折的主人和需要公證的對象都一樣,能不能一起公證?對此,公證處解釋說,公證是計件收費,存折的賬戶不同,不能一起公證。
梁老太覺得公證費太高了,她又想到了律師說的另一種方法,到法院起訴,確定她是兒子的唯一繼承人。梁老太本就是兒子的唯一繼承人,不存在其他繼承人。沒有起訴對象(被告),法院沒法兒立案審理。
梁老太的遭遇絕非個別現象。
2011年12月,浙江寧波的孟女士在母親去世后發現了老人的一張銀行卡,卡里有2400元存款。錢不多,但畢竟是老人的遺產,家人決定把錢取出來。可是沒想到,要取出這筆錢極不容易。銀行告知她,須先去公證處辦理相關手續。
讓孟女士感到意外的是,公證處要求出示的一系列證明材料中,除了母親的死亡證明、子女證明、財產證明等,還包括父親的死亡證明、父母的結婚證明。孟女士無奈地說,父親去世已20多年,父母的結婚證明不知道去哪兒辦,更不知咋辦……對此,公證處解釋,程序就是這么繁瑣,公證需收取繼承遺產2%的手續費。
孟女士感嘆:“2400元數目不大,為這事忙了一年,花在上面的人力、物力費用遠不止這個數。”
想取“休眠存款”,條件異常苛刻
1993年,根據國務院《儲蓄管理條例》,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銀發[1993]7號文件《關于執行〈儲蓄管理條例〉的若干規定》。此規定的第四十條第一項規定:存款人死亡后,合法繼承人為證明自己的身份和有權提取該項存款,應向儲蓄機構所在地的公證處(未設公證處的地方向縣、市人民法院,下同)申請辦理繼承權證明書,儲蓄機構憑此辦理過戶或支付手續。該項存款的繼承權發生爭執時,由人民法院判處。儲蓄機構憑人民法院的判決書、裁定書或調解書辦理過戶或支付手續。
對此,河南華浩律師事務所律師李華陽認為:嚴格來說,中國人民銀行的這項規定與法律有相違背的地方。因為《繼承法》里從未強制規定繼承人繼承遺產必須進行公證。法不禁止則自由。繼承人只要能出具完整的證明、提供相關材料,未必是公證處出示的,根據法律就應該得到遺產。銀行要求對這些材料進行公證,并非法律上的強制公證范圍,而是銀行的內部規定。公證費對小額儲戶造成了不便和損失,顯現內部規定的不合理性。
銀行與儲戶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平等市場主體之間的合同關系。如果在儲戶存款很少的情況下,要求繼承人提供公證證明,顯得成本過高;如果儲戶的繼承人能提供合法遺囑或相關證明能初步證明繼承人身份,且在該儲戶繼承人簽署保證擔保的情形下,建議銀行考慮允許繼承人直接支取存款。
對如何喚醒“休眠存款”,專家指出,親人一旦去世,留下的存款就作為遺產來處理。有遺囑的按遺囑繼承,遺囑指定的所有繼承人到當地公證處進行公證。如果沒有立下遺囑,就必須通過法定繼承人來繼承,法定繼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如果多位繼承人對遺產分配產生糾紛,就要到法院訴訟,最后要出示法院的判決書、調解書或裁決書。
為了將來不出現麻煩,建議儲戶平時應該將自己基本的資產情況告訴值得信賴的人,如在哪個銀行有存款、密碼等。
國內對“休眠存款”無明確處置辦法
所謂“休眠存款”,就是指長期沒有交易記錄的個人存款。其中,一部分是“有主存款”,另一部分是“無主存款”。
目前,在我國,因存款人死亡而導致的“無主存款”歸屬問題尚沒有具體意見出臺,且對這一問題一直沒有明確的解決辦法。比如汶川地震后,一些遇難者“無主存款”問題,各銀行對如何處置和歸屬定性問題尚無涉及。再比如說,唐山大地震后,落實震亡儲戶存款的工作進行了8年,到1984年才基本結束。其中,相當一部分震亡存款交還給了震亡人親屬。但不能查實的賬戶,或歷年來沉淀在銀行的“睡眠賬戶”中的資金則被銀行列為“營業外收入”,這是現在國內銀行業通行的做法。銀行方面解釋說,這樣做的原因是“睡眠賬戶”占用了大量網絡資源,每天要計息生息,被記入“營業外收入”后就不再占用網絡資源了。通常是把長年未動的活期賬戶先列成“應付賬款”,再列入“營業外收入”。當儲戶支取時作為“營業外支出”記賬。
對此,有法學人士稱,銀行把長年不動的賬戶列到“營業外收入”,說明銀行把“無主存款”當成了自己的收入,應屬于不正當得利。銀行這種因對這些資金負有隨時支付的義務而形成事實上的“據為己有”行為,更是缺乏相應的法律依據。
從法律法規上說,“無主存款”屬于無主財產的一種。根據相關法律規定,無主財產應歸國家或集體所有。《民法通則》第七十九條規定:“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隱藏物,歸國家所有。”《繼承法》第三十二條規定:“無人繼承又無人受遺贈的遺產,歸國家所有;死者生前是集體所有制組織成員的,歸所在集體所有制組織所有。”此外,《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五條也明確規定:“認定財產無主后,收歸國家或集體所有。”
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面對“休眠存款”,銀行一般不會主動去尋找當事人或利害相關者,因為銀行沒有這種義務。對此,有法學界人士建議,為避免銀行不當占有這部分存款,建議有必要制定規定,如果“休眠存款”持續超過一定時間,銀行就有責任向法院提請認定為無主財產,并上繳國庫。
還有法學專家指出,國外的通常做法是確認“無主存款”后,將這些存款從銀行轉移到一個第三方機構,然后繼續尋找這些存款的合法主人。當徹底確定無主后,會將這部分存款用于公益事業,比如災后重建等。
國外對“休眠存款”處置爭議不斷
在國外,銀行是如何處置“休眠存款”的呢?
目前,國外許多銀行對儲戶存款都收取一定的賬戶管理費,并派專人通過電話、郵件聯系客戶。如果發出的信息太久沒有回復,銀行就會通過各種方式查詢客戶的其他聯系方式。如果了解到客戶遭遇不測,銀行就會主動聯系執法部門,處理客戶的遺產。
比如在美國,當客戶在銀行開設賬戶時,銀行的客戶經理都會告知,如果賬戶長時間不交易,銀行則會把賬戶轉為“睡眠賬戶”。轉為“睡眠賬戶”后,客戶在規定時間內仍然沒有交易,銀行將把賬戶里的錢劃歸國有。但是,由于銀行會定期給客戶郵寄對賬單,銀行的“睡眠賬戶”并不多見。政府還會通過加強監管,強迫各銀行嚴格規范審計程序,直接導致銀行將更多不明來源的資金上繳給政府。
在國外,商業銀行非法占有“無主存款”的情況時有發生,一些銀行利用其客戶“睡眠賬戶”中的資金增加銀行稅前利潤。2010年,英國設立了“休眠存款”基金,將15年間沒有任何使用記錄的戶頭余額作為慈善基金,支持非盈利組織等。2008年,韓國首次成立了“休眠存款”財團,采取銀行捐獻的方式,把銀行自愿捐獻的“休眠存款”用于社會福利事業。
在日本,金融機構把10年以上沒有交易記錄并與儲戶聯系不上的賬號歸類為“休眠賬號”,賬號里的“休眠存款”被劃入金融機構的臨時收益。如果儲戶前來提款,金融機構會全額返還。“休眠存款”的激活再利用是值得每個國家關注的事情。直到今天,各國圍繞“休眠存款”再利用的可行性一直爭議不斷,但都沒有一個合理有效、具有說服力的運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