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初,香港恒生影視集團準備以 “中國尋人俠”沈浩為原型,于2013年年底開拍一部暫定名為《尋人俠》的文藝片。投資方稱,這部片子拍好了,很有希望像劉德華主演的《桃姐》一樣,以充滿溫情和道義擔當的真實故事摘取國際大獎。這位尋人俠自費建網站、印撲克尋找那些非親非故的失蹤者,幫助1000多個家庭骨肉團圓。他的故事感動著千千萬萬的人。
下崗工利用網絡“創意尋人”
今年43歲的沈浩原本是安徽省滁州市一名下崗工人。失業后,他自學電腦技術,在一家網站找了份管理員工作。
2001年元旦前夕,沈浩無意間聽說,滁州市3名花季女孩因會見網友而離家出走,其家人遍尋無果,傷心欲絕。作為一位父親,沈浩深深地理解那幾位家長的心情,同情之心油然而生。他心想,如果自己辦個尋人網站,借助網絡的力量,把這些離家出走的孩子找回來,那不是一件大好事嗎?
當沈浩把想法告訴妻子后,妻子毫不猶豫地拿出家中僅有的6000元錢,讓他購置了電腦、掃描儀等相關設備。2001年9月,沈浩創立了我國第一個民間性質的免費尋親平臺——尋人啟事網站。
一位頭發花白的五旬老者,是向尋人啟事網求助的第一人。他說自己剛剛當上公務員的女兒,因無法承受生活和工作的壓力,在和母親爭吵后離家而去。此后的半個月里,他和老伴兒苦苦尋覓卻一無所獲……
沈浩趕緊在網上忙開了。一個月后,有網友在安徽一個縣城發現了失蹤者。通過對她的耐心勸導,此網友通知她的父親把她接回了家。
隨后,沈浩又通過自己的尋人網,找回了一對從安徽來到桂林、因錢包被偷而流浪街頭的早戀學生。由于他的網站有特色,上線兩個月后,點擊率就一路攀升。
隨著一名名失蹤者被成功找回,一個個原本破碎的家庭得以團圓,沈浩感到很欣慰。但與此同時,還有更多在尋人網備案的被拐賣兒童杳無音信,他們的家長每一天都生活在巨大的悲痛中,這又令沈浩感到焦灼不安。怎樣才能更有效地幫助他們呢?
漸漸地,沈浩發現網絡尋人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偏遠農村和深山區,人們根本不知道網絡是什么東西。于是,他想到了在網絡之外開發新的信息載體。2002年~2005年,沈浩嘗試過印制尋人名片、尋人餐巾紙,拍攝尋人DV、出版失蹤人員畫冊等方式,與虛擬網絡世界形成互補,進行全方位尋人。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結果仍不能令他滿意。
“尋人撲克”帶迷途孩子回家
2006年,沈浩先后受到“美軍印制撲克牌追捕薩達姆”、“河南警方撲克牌通緝逃犯”的啟發,決定首創“尋人撲克”,把撲克牌作為發布尋人信息的載體。幾經打聽,他了解到,如果從廠家定做撲克牌,最低起印是1萬副,每副2.2元,1萬副的印制費就是2.2萬元,加上運費以及到全國各地散發的費用,起碼需要3萬元錢。這筆錢對于富裕家庭來說也許算不上太大的支出,但對他而言無疑是一筆巨款。自從創建尋人網站后,沈浩就辭掉了工作,全家人的生計幾乎全靠妻子做小生意勉強維持。
無奈之際,沈浩聽取了朋友的建議,想讓尋人家庭承擔這筆費用。一副撲克牌可印上52個走失孩子的信息。如果把這3萬元錢平攤到52個家庭,每家出600元就夠了。不料,這600元錢卻讓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由于這些尋親家庭都經歷過太多騙局,當他拿著一些失蹤兒童的資料登門拜訪時,不少家長對他提出了質疑。他先后去了江西、湖南、貴州、云南、廣東五省,走了十多座城市,接觸上百個失子家庭,結果到處碰壁,無功而返。38天的旅程,花了5500元,他只得到了6位家長的委托書和3600元資金,遠遠不抵他的差旅費。
沈浩想到了讓企業援助。在廣州的一次撲克牌展銷會上,沈浩請求一位參展的老總免費為自己印制一批尋人撲克。對方卻極為不悅地說:“我們印一副撲克牌才賺一兩毛錢,掙點兒錢容易嗎?你快別做夢了!”
經費湊不齊,不能獲得信任,讓沈浩動了放棄制作尋人撲克的念頭,他準備把錢全額退還給簽委托書并已付費的家長。但媒體對沈浩的報道讓事情出現了轉機。一些失子家長看到“中國尋人第一人”的報道后,紛紛打來電話,表示愿意出資讓他印制尋人撲克。寧波一家企業的老總也表示,他愿意免費幫忙印撲克。
2006年8月,第一副尋人撲克牌問世了。尋人撲克牌的盒子上有“在娛樂中行善”的字樣,每一張牌都印有失蹤孩子的頭像、籍貫、何時何地丟失、聯系電話等信息。緊接著,沈浩前往廣東、河南、石家莊、濟南等地發放撲克牌。最初,只有他一個人散發。慢慢地,他和失蹤兒童重點流入地、流出地的志愿者協會建立常年聯系,讓志愿者幫忙散發。沈浩將自己的網站更名為“沈浩尋人網”,不久后又創建了“尋子撲克萬里行”網站。
通過尋人撲克牌第一個找到被拐孩子的是一對在廣東東莞石龍鎮做小生意的夫妻。他們的兒子于2004年10月1日被人販子拐走,之后的兩年時間里他們想了各種辦法,花光了幾十萬元的家底依然尋子無果。2006年年初,經人介紹,他們在沈浩的網站發布了尋子公告,尋子信息被印在了一副副撲克牌中的紅桃A上,被沈浩和志愿者散發到了全國各地。
2007年3月,當沈浩的尋人撲克免費發放到5萬副時,奇跡終于出現了。一天,在杭州某建筑工地的工棚里,一幫農民工正在玩“斗地主”。忽然,一位江西籍農民工指著一張撲克牌喊道:“這不是我們村老胡家撿的那個孩子嗎?”當晚,這位熱心農民工就按撲克牌上的聯系方式撥通了對方的電話……第二天,那對夫婦連夜趕到江西農村,并在當地警方的陪同下找到了那戶人家。經辨認,那個被人販子倒賣了兩次的男孩,正是他們日思夜想的兒子。
“尋人俠” 幫助1000多個家庭骨肉團圓
隨著沈浩和他的網站名氣漸大,個別不懷好意者想從這些失蹤的孩子身上撈取不義之財。沈浩經常要與騙子斗智斗勇。另外,沈浩每周都會接到幾十、上百個家長的哭訴電話。他說:“每天面對骨肉分離、親人難聚的悲傷和眼淚,這種心里的苦楚比身體的勞累更折磨人。”
做到2010年,沈浩的網站發布的尋人信息已經超過1.8萬條。失蹤者中,年齡最小的尚在襁褓里,最大的已過80歲高齡。盡管每一天都在負重前行,但在尋人過程中,沈浩也收獲了不少親情與感動。
離家出走的安徽女孩麗麗失蹤幾天后,被沈浩通過QQ聊天“穩”住。隨即,沈浩讓尋親網志愿者幫助心急如焚的家長在湖北黃石一家網吧找到了她。離家23年的趙文祺通過沈浩的網站找到了在武漢的親生父母。全家團聚時,沈浩被邀為團圓宴上的座上賓,見證了這個幸福時刻。貴州男孩潘帥帥在走失14年后,被尋人撲克牌從深圳“領”回了家……看到一個個曾經破碎的家庭在他的尋親網站、撲克牌的幫助下,親人團聚,其樂融融,沈浩的心里溢滿了自豪和幸福。
2011年春天,在新華網“感動2010網絡人物”評選中,沈浩的名字位列其中。主辦方給這位公益人士的獲獎評語是:“人生最富精力的十年,他奔波在互聯網與現實交織的旅途上,尋找一個個非親非故的人。骨肉分離各有各的不幸,他的堅持和付出卻是天天相似。”
由于找回的孩子要及時從尋人撲克上刪除,再把新采集的失蹤人口信息補充到再印的撲克牌中,多年來,沈浩的尋親撲克一版再版。截至2012年11月,他已經發放了43個版本的尋親撲克,總印量130多萬副,幫助1000多個家庭骨肉團圓。發表獲獎感言時,沈浩卻說:“這個榮譽絕不屬于我一個人,因為這里面還有網友的付出。尋人撲克面世至今,已有1萬多名志愿者通過網絡認識我,繼而加入我的團隊。他們在各地義務發放撲克、收集失蹤人口資料,并在網上大量轉發這些尋人信息……這讓我看到了中國網民的悲憫、善良與擔當,他們正在通過互聯網實現自己的公益愿望。”
當問及沈浩的人生愿望時,他不假思索地說:“我希望有一天,天下沒有骨肉分離,我的網站可以關閉,世人也不再需要尋親撲克。”(未經許可,本文嚴禁轉載)■